话说感恩

2017-12-08 22:05姚伟文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施恩人类生活

感恩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感恩是个体在认识到施恩者所给予自己的恩惠或帮助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感激并力图有所回报的情感特质,是知、情、行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积极的、具有社会道德意义的人格特质。感恩是人的心灵与良知的唤起和釋放,是尊重与关爱的诠释和传递。常言道:知恩图报,天经地义;恩将仇报,忘恩负义。因此,作为感恩者的我们,应当读懂“感恩是立身之本,感恩是生存之根,感恩是博爱之源,感恩是幸福之要,感恩是和谐之基”的意义,切实把“懂得感恩,学会施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感恩、施恩”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一、感恩之要点

(一)感恩是人生的基本准则

人生指人的生存及人的生活,生存是基础,生活是动态发展。准则就是准许的原则,是依道德之理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行为准则,而行为准则是个人、集体或社会的行为所服从的约束规则;顺应道德的准则是善,违逆道德的准则是恶。感恩是人生的基本准则,也就是说,感恩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当服从的约束条件,是一种贯穿于生命始终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自觉遵循“感恩”这条人生基本准则,端正人生态度,做到主动感恩,善于感恩,乐于施恩。

(二)感恩是一种认同与回报

认同是指认可、同意、承认,代表意见统一。认同可以是对思想观念或言行举止的认同,也可以是对一种事物或一个团体的认同。回报的意思是报答、回馈、补偿,是个体报答或回馈他人或团体的付出与关怀。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源于受惠者之心灵深处,情深义重,它将影响着感恩的自觉行为。感恩是一种回报,这种回报是从受惠者的内心涌现出来的,洁净无瑕,将直接影响着施恩者的主观意愿。

(三)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任务是揭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作用是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处世是指待人接物,与世人的相处与交往。处世哲学即为人处世之道。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以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自觉运用“感恩”的处世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四)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

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生活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智慧是人们的一种能力,即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从感觉到记忆再到思维的这个过程,称为智慧。真正的智慧不仅能明察眼前,善处事情,还能预见未来,把握趋势。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这种智慧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因此,我们要运用“感恩”的生活智慧,深刻理解“没有高于智慧的财富”这一哲理,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五)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亦指修为。精神境界可以理解为道德修养和信仰,以及原则对自我的约束。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表现为感恩能够到达人们心灵的深处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应努力提升“感恩”的精神境界,读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义,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六)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

美德是指美好高尚的品德,能够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力量、勇气、自信等。传统美德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是受惠者心中充满了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尊重,对万物的珍惜。美德会令人更具活力、更有魅力、更加亲切,进而令人感到更加幸福和快乐。因此,我们要理解“百善孝为先”的意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七)感恩是一种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大致可以表述为广泛的知识并能被人们将之活学活用,包括人类内心的精神和修养。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不竭源泉,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建设现代化大厦的雄厚根基。感恩是一种优秀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八)感恩是社会和谐之基

社会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和谐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惠互利、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关系。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感恩是社会和谐之基,主要体现为感恩是社会和谐的“细胞”,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调节器”,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力,而感恩的心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二、感恩的特征

(一)自觉性

自觉即自发、自愿,个体能够感觉到的、意识到的,并且有所认识与觉悟而主动去做。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执行或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其外在表现为热情、兴趣等,其内在表现为责任心、职责意识等。自觉源于人们具有坚定信念之时。感恩有自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施恩者与受惠者要懂得社会大环境给了我们生存的条件、尊严的保障、学习的机会、发展的空间和圆梦的环境等,从而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二)回馈性

“回”意指归,还;答复,回报;返回,走向原来的地方。“馈”意指馈赠,赠送,馈送。回馈意为回报、报答、回赠。回馈源于他人对我们的馈赠。感恩具有回馈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受惠者理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的意义,懂得感恩与施恩是双向的。虽然施恩者不一定要求对方有所回报,但是每一个受惠者都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他人。

(三)快乐性endprint

快乐是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心灵的一种满足,是由内到外感受到的一种舒服的感觉。快乐源于他人对我们的信任之时。感恩具有快乐的特征,这一特征体现为施恩者心甘情愿地去做能够使他人感到快乐的事情,达到不求回报且乐善好施的境界,还体现在受惠者能够主动报答给予自己恩惠的“一切”,从而达到知恩图报而乐此不疲的境界。

(四)普适性

普适性是指某一事物尤其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当一个概念在绝大多数人的头脑里达成了共识,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以后,说明它就有了普适性。普适源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感恩具有普适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施恩者和受惠者懂得感恩与施恩是一种生活智慧,能够理解“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么一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意义。

(五)奉献性

“奉”的意思是给予、献给;“献”是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奉献就是恭敬的呈献。奉献是为他人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奉献是满怀感情地为他人服务,做出贡献,是不计回报的无偿服务。奉献源于人们爱的自然流露。感恩具有奉献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施恩者和受惠者能够理解“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意义,达到“捧着一颗心來,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境界。

(六)从善性

善的意思是善良、慈善,和善、善性,友好、亲善,完好、美好,善行、善事,善于、擅长等;一切可以达到幸福而没有痛苦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善。从善的意思是依从善道,听从善言,乐于善行。从善源于我们拥有优良美德之时。感恩具有从善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施恩者和受惠者把握“心存善念”之精髓与“大爱无疆”之核心,从而达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

三、感恩之内容

(一)亲人的养育之恩

亲人是至亲至爱之人,只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是亲属和配偶以及亲戚。不管你发生什么事情,亲人都不会舍弃你,会为你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生命的人。养育即生育,抚养,养育子女;对年幼者的抚育教养;供给生活所需,培养使生存、成长。常言道:父爱如山高,母爱似海深。因此,我们要铭记亲人特别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是父母的奉献使我们有了生命,是父母的担当使我们有了衣、食、住,是父母的爱使我们有了温暖的家。

(二)师长的教育之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长是老师与长辈。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因此,我们要铭记师长的教育之恩,是师长的启蒙使我们明白道理,学为真人;是师长的启发使我们学会领悟人生的意义,活得更有价值。

(三)他人的帮助之恩

他人与“自己”相对,也特指某人。帮助是协助、资助、援助、辅助,支持、支援、赞同、鼓励,是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等方式帮助他人,有时则提供精神上的支持。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此,我们要铭记他人的帮助之恩,因为有了他人的帮助,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因为有了他人的帮助,我们在困难面前才会更加坚强;因为有了他人的帮助,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才会更加顺畅。

(四)人类的文明之恩

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能够掌握超出其他任何物种使用工具的能力,有着强大的创造性。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人民是真正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我们要铭记人类的文明之恩,正是因为人类具有的人文精神,我们才会共享精神食粮;因为人类的公序良俗,我们才能共享良好的环境;因为人类的发明创造,我们才能共享物质财富。

(五)团队的希望之恩

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希望是人心中最真切的盼望、期望、愿望。我们常说:“凝聚就有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所以,我们要铭记团队的希望之恩,因为团队所秉持的理念,我们实现了成果共享;因为团队精神,我们懂得了齐心合力,互乐奉献;因为有了团队这个环境,我们改善了心智模式,互励创新。

(六)社会的关爱之恩

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也指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人群,能够长久维持的、彼此不能够离开的相依为命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结构,其基本功能是交流、整合、导向、继承和制约。我们常说:“社会是个人的社会,个人是社会的个人。”因此,我们要铭记社会的关爱之恩,正是因为社会的关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更加舒畅;正是因为社会有了进步,我们的生活才更有保障;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的认可,我们对于创新才会更加勇敢。

(七)祖国的富强之恩

祖国就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也是人们崇拜、爱惜和捍卫这片生生不息且世代相传的土地。富强表示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我们要铭记祖国的富强之恩,因为是国家的富强使我们有了立足的空间,是国家的繁荣使我们有了发展的舞台,是国家的富强使我们有了圆梦的机会。

(八)自然的赐予之恩

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衣食之源以至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赐予意为赏赐、赐给、赏给。常言道:“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因此,我们要铭记自然的赐予之恩,正是因为有了大自然的恩赐,人类才得以延续生命,社会才有进步,文明才会有传承。

四、感恩的意义endprint

(一)感恩使人具有使命感

使命伴随人的出生而降临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使命意为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重大任务和责任。使命感就是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而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他就有了内在永恒的核心动力,就会珍惜学习,珍惜工作,珍惜生活。

(二)感恩使事业更有责任感

责任即个体份内应做之事,也指没有做好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责任感是主体对于责任所产生的主观意识,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份内和份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而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必定有担当责任的不竭动力,如此,才能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我们都应读懂“感恩使事业更有责任感”的意义,拥有责任感,常怀感恩之情,努力成为一个感恩的践行者。

(三)感恩使生活更具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人,而一个具有幸福感的人,才懂得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才会在生活中践行“平等、坦然、诚信、互助、包容、自律、忠孝、仁爱、大度、和善”的理念。另外,我们还应读懂“感恩使生活更具幸福感”的意义,拥有幸福感,常怀感恩之情,进而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四)感恩使团队更有归属感

归属意指归,意向所归;最终有着落。归属感就是那种回到家的感觉,安全、放松、认同、包容、和谐与温暖。家可以疗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感到安全与开心,没有那种担心、暂住、寄人篱下的逃离感。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具有归属感的人,而一个有着归属感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团隊内在的凝聚力,才会有向往团队之心和献策团队之言,才能给予团队助力。

(五)感恩使社会更温暖

温暖是舒适、温馨的感觉,具有使人感到温情的意思;温暖有身体的温暖和心灵的温暖。温暖感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由心田涌上来的感觉,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拥有温暖感的人。一个拥有温暖感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社会内在的亲和力,才具有关注社会之心,关爱社会之意,支持社会之举。因此,我们都应读懂“感恩使社会更有温暖感”的意义,拥有温暖之感,常怀感恩之情。

(六)感恩使祖国更具自豪感

自豪意指自己感到光荣、值得骄傲;是为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集体、个人所取得的成就、荣誉而感到光荣。自豪感存在于统一价值论中,当一个人的价值特性优于他人的价值特性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具有自豪感的人,而一个拥有自豪感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祖国内在的感召力,才会生发热爱祖国之心,投身祖国之愿,贡献祖国之举。因此,我们应当读懂“感恩使祖国更有自豪感”的意义,拥有自豪之感,常怀感恩之情,从而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姚伟文,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区域课改研发推广中心副主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原督学,贵港市教育局原局长。)

(责编 欧孔群)endprint

猜你喜欢
施恩人类生活
英雄的沦陷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沉重的感恩
沉重的感恩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