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月
新媒体技术是实现现代高校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它使课堂内外,课上课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时间、空间壁垒消除。其中,社交平台在互动学习、补充课堂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智能终端的拍照和摄像功能可以实现课堂飞跃发展,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的功能也可以帮助课堂更加实景化,甚至这些可以使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发生重大改变,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新媒体新技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引言
无论在政治场合、商务场合,甚至是日常社交场合,得体的形象都是最有力和最保险的表达。所以,很多专业都会开设关于职业形象、职业礼仪的课程,在新媒体技术不断的冲击下,这门课程可以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呈现。
媒体是指传播媒介和其组织机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网络、触摸媒体、数字电影以及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被称为继电视、杂志、广播、报纸之后的“第五媒体”。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消解能力,其消解了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会团体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实现了知识下移的传播目标。新媒体不止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形式上的革新、理念上的革新。
技术方法是人们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所利用的各种方法、程序、规则、技巧的总称,它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技术方法是一种实践方法,人们在技术活动中利用技术知识和经验,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或创造出全新的方法去完成设定的目标。比如,虚拟现实技术(VR)和现实增强技术(AR),可以运用在科学研究、生活体验、游戏娱乐等领域。技术是没有领域界限的,只要能帮助解决问题,科研领域、传播领域都可以运用。当然,教学领域也可以借助新技术,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要利用新媒体的消解功能,实现课堂内外的协同、师生之间的协同。再者,现在学生手上基本都有智能终端,所以可以尝试在课上发掘这些终端的学习功能。同时,职业形象塑造课程本身就是要紧跟时尚、要求创新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学会终身形象塑造的理念。时代在变化,人也在不斷成长,形象要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效能,改变传统课堂,使课堂内外,课上课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时间、空间壁垒消除。新媒体技术是实现现代高校课堂革新、创新的重要途径。现就几种新媒体技术在职业形象塑造课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做以下讨论。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社交媒体目前主要是大家交流经验、观点、见解、意见和见闻的工具和平台。包括博客、微信、微博、论坛、播客和社交网站(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发展迅速,爆发出超乎想象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高频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是吸引了传统媒体的争相跟进。因为是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作,然后传播的新闻资讯,所以具有人数众多、自发创作的特点。所以,社交网站上的意见领袖往往有大量的Follower(跟随者或关注者),比如风靡世界的推特网,拥有大量关注者的Heavy user不可能每天只是发发牢骚、骂骂邻居,他们的Twitter都很有料。比如研究发现Twitter拥有超过1 000个关注者的Heavy User,主要推出的内容是新奇事件、自己写的博客。也就是说,社交媒体虽然是大众参与的,但真正能传播开来的还是有可关注内容的信息。
(一)互动学习
课堂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这门课程又需要大量的课后练习,在练习时学生多会对一些细节产生疑问,这时候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就把学生的疑惑和老师的答疑过程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QQ、微信等方式与老师交流,同时,老师在为这位同学解答的过程中,其他同学也可以受益。笔者为每一个课程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例如,布置学生课后练习化妆打底,指定具体时间,一般是星期六早上,学生可以练习,练习中有疑问可以直接在群里发问,有很多时候老师还没有回答问题时,已经有其他同学抢先回答了。所以,社交媒体在互动学习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社交媒体在互动学习运用中也有一些弊端,比如互动过于频繁时信息被掩盖的特别快。特别是一些共性问题,同样的问题大多数学习者都会遇到,往往一人发问会引发群体讨论,如果老师稍微不注意就会错过主要问题。还有,就是负面情绪往往会传染,比如一人感觉练习有难度,经常会引起群体吐槽。因此,使用社交平台实现交互学习时,老师要加强对其的管理,要对其保持关注。
(二)补充课堂
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很紧张的。利用好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成为课堂的补充,拓宽加深学习内容。老师大多数情况下就教学内容会有更多、更全面的关注,会关注一些行业“大V”们发布的最新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增长见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在获取信息后,可以有所选择的快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递给学生。
当然,也要鼓励学生发现最新学习素材后要及时分享给大家,也就是每一个班级成员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老师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对于那些贡献了有用信息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那么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一定会更加高涨。其实,新社交媒体打破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下课后的时间、空间壁垒,构建出更大、更广阔的学习时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对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的尊重,可以通过约定课后学习和提问的时间,以避免在休息时间被打扰。
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各种功能。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突飞猛进必然会影响到高校的教学领域,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运用。当然有同事说新技术运用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但笔者在这篇文章里要探讨的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如何运用新技术的问题。现在大多数教室都有多媒体设施设备,几乎每个学生手上都有智能终端平台,如手机、iPad、电脑等,利用好这些智能设备就可以实现新技术的运用。endprint
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强大的拍照功能和摄像功能,运用这些功能可以实现课堂的飞跃。比如有一款在线发型设计APP——发型屋,可以下载在手机上(也有电脑版),当使用者将个人大头照上传后,可以在线更换发型,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型。这款运用软件帮助解决了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发型,它具有直观、高效的特点,深受大家喜欢,很多理发店都在运用这个软件。它的缺点是不够立体,如果能把3D扫描技术运用上,在考虑脸型的同时再加上五官的立体感、头围的大小,立体的显示发型效果,这个软件将更加逼真,效果会更好。
再者,运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和直播平台,解决课上的实际困难。困扰职业形象塑造课程的一大难题是老师在演示一些精细化操作,比如画眼线、画眉毛,学生在座位上是看不清的,如果让学生围过来看,在后排的学生看的往往不真切,为了看清就会往前挤。课堂秩序就会很乱。有些学校通过架设摄像机拍摄老师操作投影到大屏幕上,这虽然可以解决了看不清的问题,但带来了架设器材、器材保管等问题。如果运用手机和直播平臺,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学生与老师同步在一个直播平台,老师把手机固定在适合的角度,边操作边直播,学生在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看到老师的操作,同时学生也可以同步操作,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到老师那里,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老师还可以运用手机和电脑的录屏功能实现微课化。现在大家都喜欢碎片化学习,利用坐地铁、健身等小块时间学习感兴趣的东西,所以,课堂微课化是文化传播的需要。老师可以把课程内容拆分为小块知识单元,然后用手机自行拍摄小视频,把知识点做成微课,以供学生课上练习或者课后学习时观看。比如,化妆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化妆工具和化妆品,可以拆分为化妆工具认知、粉底产品的选择、眼妆产品的选择、唇妆产品选择等多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录屏工具和手机,将这些知识点拍摄成若干个知识点,在学生练习时播放,或者是供学生课后自学使用。
可能有些同行会觉得这样还要老师做什么,有手机和电脑就足够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互动学习中老师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虽然有粉底产品学习的微课,学生也看了,但是这不代表学生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粉底产品,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肤质、气质、实际诉求,指导其选择合适的产品,也就是说,对老师的实际指导能力要求提高了。
新媒体、新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这些改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由如何去运用这些新媒体、新技术来决定的。首先,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抵触这些新事物,不能把其视为洪水猛兽。听一位高中老师说,现在高中老师的课堂时间,一半在教学一半在收缴学生手机。大多数中学老师认为手机会消磨学习时间,分散学习精力。但笔者认为,在大学课堂里老师大可不必如此紧张,与其对学生使用智能终端(手机、IPAD)层层围剿,不如充分挖掘这些终端的学习功效,既可以提升课堂效果,又可以防止学生用智能终端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