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伟
近日,浙江省在小学五年级开中医课一事引发热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的《浙江省2017学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显示,《中医药与健康》这门课被纳入省级通用地方课程教材,在小学五年级上下学期使用,属于小学生基础教育拓展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小学生学中医,舆论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中医文化艰深难懂,且有不少糟粕,不应该让小学生学习;支持者认为,中医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尽早让孩子学习,有利于传承与发扬。
趋势: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
“在远古时期,人们得了病,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治,都是硬挺,挺不过去也就死了。”浙江省小学五年级使用的《中医药与健康》一书,开篇第一课是《神农尝百草》,通过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给部族民众治病的故事,告诉学生中医的起源和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药与健康》分为上下两册,共36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以故事来传递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展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围绕每个故事,该教材还配有详细的知识解读、知识拓展和便于小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中医药常识,培养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
在全省范围内把中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浙江省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由此引发了较大关注和争议。此前,也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将中医药文化引入校园,但大范围实施且真正纳入学校课程教学的还相对较少。
2009年,北京市启动“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尝试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北京市中医局、教委联合编印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小学版)普及读本,发放给各小学使用,此后又编印了该读本的中学版,并发给各初中使用。
事实上,中医文化“进校园、入课程”,并不是某个地方独创,而是国家层面的倡导和号召。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其中当然包括中医药文化。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其中特别提出要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河北省卫计委和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河北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扁鹊庙、药王庙、刘守真祠等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并提出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也提出,将蒙医、中医的有关知识纳入全区中小学卫生教育课程。这表明,不光是中医,各民族医学也在齐头并进地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浙江、内蒙古、河北、江西等近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中医药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纳入学校课程。可以预见,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号召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医药教材出现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教科书上。
争议:小学生学中医有利也有弊
“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主要由五脏和六腑组成,也同样可以划分为阴、阳两部分……将人体组织器官分为阴阳两部分,有利于分析研究正常的组织结构,进而有利于分析生理情况下的人体的阴阳活动变化,并有利于运用阴阳来分析诊治疾病……”
以上是浙江省小学五年级使用的《中医药与健康》一书对中医知识的一段解释。学习中医,必定绕不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传统知识,这也正是中医饱受诟病之所在。从鲁迅直斥“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到郭沫若坦言“我一直到死决不会麻烦中国郎中的”,再到方舟子指陈“中医是伪科学”,有关中医真伪的争论从未停歇。
鲁迅曾对中医给予无情的嘲讽和鞭笞。他在《父亲的病》一文中,列举了镇上一个中医给父亲治病需要用到的一些奇怪药引,比如“原配的蟋蟀”“经冬的甘蔗”“败鼓皮丸”“平地木”等,但父亲的病最后也没能治好,于是他在文末痛心自责“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这也成为他后来赴日本学医的重要原因。
荒诞玄虚、缺乏科学依据、掺杂迷信成分等,是必须正视的中医糟粕。这些糟粕如果引入中小学课堂,对学生科学精神、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肯定是不利的,再加上中医本身晦涩难懂,是否适合小学生学习确实存有争议。
当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是不应被忽略的。剔除其中的糟粕成分,让孩子从小接触一些科学、实用、有效的中医药知识,并且了解中医发展历程中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故事,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医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其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中华文明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名医辈出,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均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中医药论著,也是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医学经典。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赵敏指出,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具有完整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青少年学习中医药文化,可以培养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此外,青少年学习中医药知识,有助于从小培养健康生活理念,选择健康生活方式,“而不是像现在,大多数主动学习健康知识的人都是中老年人。只有从小学习健康知识,才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身体健康,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健康中国,要从娃娃抓起”。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中医教育,一方面能增强国人的体质,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能让中医的价值得到更充分、更长远的发挥和体现。从这些角度来说,在中小学里开设中医药课程是利大于弊的。
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教材是发下来了,但是该怎么上,我们心里没有底。”浙江温州某小学的科学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全省范围内开设了中医药课程,但究竟该如何上好这门课,许多老师直言“心里没底”。
目前,浙江省各小学一般都由科学老師兼任中医药课程教师。此前,浙江省教育厅和中医药管理局专门对这些科学老师进行了培训,但据媒体调查,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多数科学老师对中医药知识知之甚少。“只接受一两次培训,就想把中医药课上好几乎不可能。”浙江临安某小学的科学老师表示,“目前来看,我几乎只能照本宣科。”
缺乏专业教师,是横亘在中小学中医药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专家表示,还是要在培训培养方面多下功夫。中小学开设中医药课程,并不是为了在此阶段培养“郎中”,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灌输健康生活的理念,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时,不能把授课教师当成专业的中医人才进行培养,而应侧重于讲解中医药文化、历史、理念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学校不一定非得安排科学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中,对中医药感兴趣、有功底的,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破格”选用,进一步拓宽该课程教师的来源。
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中小学开设中医药课程也不例外,只有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该门课程才会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除了上述提到的师资问题,中小学中医教育中的教材编写问题、课程标准设计问题、课时保障问题、哪些学段适合开设等问题,都在制约着中小学中医药课程的开设和实施。
对于以上问题,相关部门、学校都应引起重视、有所思考,并在不断实践中做出修正和完善。教材编写部门应该多调研、多反思,重视教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缺陷,以便及时进行修订;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该门课程的标准,给授课教师一个准确可行的参照;学校要严格按照要求开设课程,不能因为该门课程不进行考核就忽略它,甚至占用该课时挪作他用。
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发一些与中医药课程相关的辅助教学活动,将一些易学、易练、常见的中医传统健身操如太极拳、五禽戏和八段锦等引入校园,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时学习,不断拓宽该课程的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总之,中小学开展中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见成效。各地各校在开设、实施该门课程时,要厘清科学与传统的辩证关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中小学中医药课程充分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责编 欧金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