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引黄古灌区缘何登上“世遗”榜?

2017-12-08 00:05李亚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世遗灌溉工程遗产

李亚

2017年10月10日,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我国宁夏引黄古灌区被正式列入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居世界前列。

众所周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为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等。2017年6月3日,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在宁夏召开了“宁夏引黄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专家评估会”。专家组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符合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同意推荐申报。在众多的申遗古水利工程中,宁夏引黄古灌区为何会脱颖而出,成功登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呢?这个古老灌区在中国水利、文化、经济、生态版图上具有何种地位?其进入全球视野的原因是什么?

久远的灌溉历史

宁夏引黄古灌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灌区之一。自秦代,宁夏就拉开屯垦开发的序幕,2000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且历经沧桑从未中断。至今,宁夏大地上,很多以朝代命名的古渠依旧奔涌流淌,有秦渠、汉渠、唐徕渠……其中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就有14条,总长1292公里。

专家组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始建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已有引黄灌溉的明确记载,历史悠久,持续灌溉2000多年,推动了该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令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击败匈奴,攻取河套黄河以南地区。公元前211年,将10万余人移民安置到河套地区,开创了黄河流域军民屯田开垦的先河。

汉武帝时期,多次在宁夏灵武、内蒙古五原一带进行移民、军屯。流淌至今的秦渠、汉延渠、唐徕渠就是这一时期开凿的。北魏时期,刁雍组织劳力在黄河西河修筑了拦河坝,开凿了艾山渠,引黄河水复浚古高渠,并首创了黄河水运。隋唐时期,宁夏水利得到较大发展。唐太宗“灵州会盟”后,各地筑堤引水,垦荒开田,灌溉面积超过了100万亩。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下令修建了长达150公里的昊王渠,頒布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中国少数民族第一部成文法典,共20卷,其中第15卷涉及开渠、清淤等水利管理事宜。元世祖时期,郭守敬在改造疏浚古渠的基础上,增开新渠,建立了控制流量的滚水坝和节制闸,实现了输水向控水的技术飞跃。明代先后对七星渠、汉伯渠(汉渠)、唐徕渠等渠道进行疏浚修治,宁夏引黄灌溉面积达到了133.5万亩,为隋唐以来最高水平。清朝康乾盛世时,奖励开垦,大兴水利,宁夏农耕经济空前发展,引黄灌溉面积接近220万亩。

宁夏引黄灌溉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宁夏引黄灌溉历史始于秦代,盛于汉代。历代开凿的12条引黄古渠历经千百年沿用至今,发挥着巨大作用。

灿烂的水利文明

宁夏持续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在长期的持续运行中孕育了璀璨的水利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历代引黄古渠系开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彪炳史册的治水人物,如,蒙恬、汉武帝、刁雍、郭守敬、通智、钮廷彩、李翰源等,皆因不朽治水业绩为世代称颂。历代文人墨客还创作了上百首的诗词歌赋,歌颂劳动人民兴水利、除水患的功绩。如,唐代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精辟地描写了灵州的富饶美景,赞颂灵州为“塞北江南”。还有水利碑记30余篇,如,清代通智的《修唐徕渠碑记》等等。现遗存的文物更是多达500余件,向后人生动展示了宁夏水利建设的历史功绩。

宁夏著名史地专家、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汪一鸣说:“宁夏引黄古灌区对汉代版图乃至汉唐盛世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汉、唐时代,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形成的大中华帝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达到当时世界的顶尖水平。宁夏平原灌区和河套灌区一起,挺起了当时北方版图的“脊梁”。

如果说汉代是宁夏引黄灌溉开创时期,那么到唐代,宁夏平原即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至明代,宁夏平原成为天下粮仓。清代,宁夏平原经过康、雍、乾三朝对渠道的修浚与开凿,灌溉农业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川辉原润千村聚,野绿禾青一望同”的盛景。铁骑踏成宁夏川。引黄古灌区作为历代王朝屯垦戍边经略的根本,维护了边疆稳定,巩固了王朝政权和疆域。

巨大的技术价值

宁夏引黄灌溉经验丰富、贡献巨大。在历代引用黄河水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用水、管水经验,为我国乃至世界灌溉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夏独创“草土围堰”河工技术,用于修筑渠堤或堵截决口,如今还在国内和援外水利建设中广泛使用。

——设置刻画水则。将刻画水则的树木立于渠边或桥柱水中固定的基石上,用于清淤和观察水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尺。

——创立了“十六字灌溉制度”“浚渠条款”“天盛律令”等灌溉管理制度,建立了以渠养渠,自收自用,量出定入,工料兼收,岁清年结的水费征收办法等简单实用的维修管护制度。

——旧闸做法考究。引黄古渠正闸建造用白灰、胶泥作为砌石黏结材料,用白灰勾缝闸墩、闸墙,过水能力达100立方米每秒,闸基和护底允许单宽5立方米每秒的急流通过。

——引退水设施科学合理。引(迎)水堤、跳(溢水侧堰)、进退水闸,是所有宁夏引黄古渠在无坝引水条件下的一套成功设施。引(迎)水堤是以抛石修筑与河平行的傍河长堤,其顶高稍高于渠道所需水位,以争取水头,使河水小时有足够的水量入渠,河水大时,防止大水进渠。

——“封”“俵”轮灌统筹兼顾。将上中段的斗口一律封堵不许放水,待水到“渠梢”,下段即将灌完时,中上段开始“俵”水,达到均衡受益。

宁夏引黄古灌区在历史时期形成了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充分体现了宁夏劳动人民朴素的科学治水观与“兴水利以尽地利”的聪明才智。灌排渠系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完善,兼具盐碱化防治功能,提升了区域人口与经济承载力,对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保障了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际灌排委员会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是宁夏平原2000余年来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具有独特的、创新的、科学的引水工程结构,大会投票决议同意宁夏引黄古灌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至今,宁夏引黄古灌区还在正常运行,其中蕴含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对现代水利的技术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endprint

猜你喜欢
世遗灌溉工程遗产
论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的要点
灵渠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程
千年灵渠 世遗瑰宝
遗产怎么分
世遗里的非遗:同里“剪南春”掌门人的艺术人生
千万遗产
“西班牙之光” 马德里旁的世遗小镇托莱多
举世无双
务欢池镇东村节水灌溉工程微喷系统的设计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