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天堑分流引作渠,一方擅利溉膏腴。鱼游浅碧东风细,花涨残红幕雨余。千顷良田凭富足,万家编户获安居……”
流淌在宁夏境内的黄河河段不足400公里,却几乎被视作宁夏的生存基础。而历史悠久的河东灌区,在开发之初依赖的便是在黄河取水的秦渠和汉渠。
宁夏最早的古渠
“河东灌区也称秦汉渠灌区,秦汉二古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我国最早的重点水利工程。人们多知宁夏是‘长城博物馆,却忽略了它‘渠道博物馆的身份,这里渠道众多,历史悠久。”宁夏秦汉渠管理处处长李小龙颇有感触地说。
青铜峡是秦渠、汉渠等引黄灌溉古渠系的发源地,这里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都是穿越了千百年厚重的历史遗迹。秦汉先后开掘了秦渠、汉渠等水渠,使这里林带成网,旱涝无虞,农业发达,沃野数百里,有了“塞上江南”的美誉。
据《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秦代蒙恬开疆、军民屯垦,汉代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
秦渠又名秦家渠,与七级渠有因成沿革关系。原开口于青铜峡出口東岸,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七级渠之名最早见于唐大历八年(公元773年),秦家渠之名始见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虞集《翰林学士承旨董公行状》“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秦家渠,古渠名也”。清乾隆《大清一统志》宁夏府记载“秦家渠在灵州东,异亦曰秦渠,古渠也”。《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宁夏镇记载“秦家渠,在黄河东南、分河水溉田数百顷”。
汉渠又名汉伯渠,与汉光禄渠有因成沿革关系。《旧唐书·李晟传》记载,元和十五年(820年)李听曾疏浚过光禄渠。《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光禄渠在所(灵州守御千户所)东,“渠在灵州,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也”。
古代屯田与灌溉水利
密如织网的古渠道,千年来汩汩地浇灌着这块古老的灌区。
在著名史志专家吴忠礼看来,宁夏的引黄灌溉,与移民戍边密不可分,宁夏的移民始于秦朝,盛于汉代,所以对宁夏的引黄灌溉,专家们一直有两种意见,一说是始于秦始皇时,一说是始于汉武帝时。
秦自战国后期起,国力日渐强大。秦除重视经营东方和南方外,也很注意开拓西方和北方。秦先后打败了西戎义渠和游牧民族匈奴,将领土扩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广大地区。秦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除派驻重兵、营建西北长城等外,又在当地设立郡县,进行治理。其中北地郡的郡址虽然设在义渠(甘肃庆阳境),但其管辖范围已远及宁夏平原。郡的辖县之一富平县,治所便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该县的主要管区,就是宁夏平原。秦既在这里筑长城,驻戍兵,派官吏,治百姓,为解决官兵的粮食问题,自然有必要兴建水利,以开发当地的农业生产。在较早的文献中,找不到秦朝曾在这里兴建水利的记载。不过秦人曾在此凿渠的传说,却广为流传。
到汉朝,宁夏平原的地位比秦朝更为重要。为对付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实边政策。仅移民实边,先后将100多万内地居民,迁徙到五原、朔方(两郡都在河套一带)、酒泉、张掖(两郡都在河西走廊一带)北地等西北边郡。北地郡的宁夏平原,由于百姓、军队大幅度增加,一时建起了许多民政、军政机构。秦朝时,这里只设了一个富平县,到西汉,除富平外,又增设灵武(治所在今银川市北)、廉县(治所在今银川市西)、眴卷(治所在今中宁县东北)等县。此外还有浑怀都尉、上河典农都尉等军事性质的机构。由于这里的地位日渐重要,东汉时将北地郡的郡治也移到了富平县。
与这些变化相适应,两汉时宁夏平原上的灌溉工程也增多和扩大了。在河东,相传汉武帝时开了一条新渠,即后人称呼的汉渠或汉伯渠。这条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黄河。《水经注》引《地理志》说:“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这条河沟指的应是汉渠。
可以说,后来银川平原的水利布局,汉朝就已经基本确立了。著名诗人卢纶有诗云“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驱车西近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或许便是对秦渠的一个写照。
古渠今昔
秦渠的维修整治始见于明代。万历十八年(1590年),周弘“依河西汉唐坝筑以石”,天启三年(1623年),张九德于渠口下筑长堤,修猪嘴码头(挑水坝)。清康熙时李山将进水闸砌以石底。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改汉渠废口为上口,原口为下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陈必淮修复猪嘴码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至1959年,翻建节制闸、退水闸,对渠道裁弯取直,新开第一农场渠。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开工,由导流明渠临时分水闸引水。1960年青铜峡枢纽截流后,从电站8号机组尾水渠引水。1969年建河东总干渠自余桥分水闸引水。之后历经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实施,对渠道及配套建筑进行多次扩整和改造,现干渠全长60公里,灌溉面积16.1万亩。
汉渠,在明洪武时经过疏浚,灌田730余顷。明天启年间,张九德创开芦洞(今清水沟洞),解决了汉渠积水问题。清康熙时祖良贞浚深闸底,增长迎水堤。乾隆时黎珠将汉渠原口让于秦渠,于野马墩另设引水口,下做八工闸(退水闸),而后又上延引水堤至杨柳泉。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占奎、赵伦元开新闸借水拉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至1963年,整修廖桥以上段,拓延张家小闸以下渠线,实施中段改道。1958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开工,由导流明渠临时分水闸引水,1960年青铜峡枢纽截流后,从电站8号机组尾水渠引水。1969年建河东总干渠自余桥分水闸引水。之后历经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实施,对渠道及配套建筑进行多次扩整和改造。现渠道全长44.3公里,设计流量33.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15.2万亩。
如今,宁夏平原引黄古渠纵横交错,像脉络一样遍布在青铜峡阡陌纵横的田野之间。它们各司其职,静静地等候下一个灌溉季节的来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