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琴��
摘要:兼具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数学学科,不能仅仅只采用抽象理性的学习方式,现今的小学数学课本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都需要有另一种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知识点。因此利用孩子们已发展得比较成熟的视听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来感性地学习数学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感性;感性认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
感性认识是自然产生的,是一种下意识的思考。如果我们教学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和掌握,那他们的理解不就更加的轻松和记忆深刻了吗?可是抽象的数学知识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感性地认识呢?我想我们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 利用视觉和听觉
视觉和听觉是孩子发展比较早的两大感觉,尤其是视觉,有研究表明大约6个月到1岁的婴儿就已经能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孩子尤其是年龄比较低的儿童,对于有图案的模式以及色彩鲜艳的图案比较敏感。因此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中添加美丽的图形,精彩的画面,为了能够依据他们对于图案及色彩的偏好,紧紧地抓住孩子们活跃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给他们带来美的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导入部分,师:春天到了。暖暖的阳光催开了绚丽的花朵,唤醒了大地的精灵,一只蝴蝶飞来了。学生的目光从美丽的田野随着我的讲解,慢慢地迁移到蝴蝶。师:让我们仔细看看它,你发现了什么?师:对,蝴蝶是对称的。 师:那这三个物体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师:是的,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师: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学生看着蜻蜓、彩虹、枫叶、北京故宫、南京中山陵、伦敦塔桥、印度泰姬陵、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照片,被它们的美丽吸引,也初步地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识点的教学在美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实施了。类似于这样的设计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时也用上了,这部分内容是关于点与间隔规律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可是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凭空想象,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我设计了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有这样规律事物的照片,比如:一颗山楂一颗葡萄串成的糖葫芦,一个柱子一排栏杆的小桥,摆着一盘橘子一盘香蕉的会议桌,摆着一盆草一盆花的路边等等。这样的照片帮助学生回忆起了生活中和点与间隔特征相符合的实例,也加深了学生对点与间隔知识点的掌握。美丽的图案、丰富的色彩给孩子最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也给他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 利用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这些知觉的能力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都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充分地给予刺激,激发孩子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同时训练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对于数感的建立,如10000究竟有多大,这样的心理感受是无法建立的。怎样才能给孩子大小的刺激,引發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呢?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认数》,我这样设计:我所在的学校学生人数正好是2000左右,出操时全体同学都会到操场上站队,我在不同的角度拍了若干张学生做操时的照片。上课时,我先展示了1张,告诉学生们这大约是2000人。让学生先看,用视觉去感受人数的多少,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一想他们做操时满眼看到的都是同学,加深2000这个数的印象。2000这个数认识好了,那10000里面有几个2000呢?5个。再让学生观察照片,我通过多媒体设计让原先的照片复制再复制,学生就可以看到刚才2000人做操的场景,现在多了2000,又多了2000,又多了2000,最后又多了2000,一共有5个2000。老师边说边缓慢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想象,一分钟后大部分学生的心中对10000都有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了,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如果有10000人站在操场上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利用孩子现有的大小的知觉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再由图像的视觉冲击,10000这个数的数感的建立才稍有成效。虽然这个过程有些耗费时间,但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中,逐渐建立2000这个数的概念,再由2000逐步过渡到建立10000这个数的概念,这个数感建构的过程不是我们强加的,也不是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就能讲清楚的。
三、 利用时间知觉
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与时间相关的知识点在教学时的确比较困难,需要多花很多的时间一遍一遍地和学生讲解,可还是有不少同学一知半解,我想这和他们时间的感知能力不强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1分钟有多长这个时间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师:每天我们都要做眼保健操,你觉得1分钟我们可以做几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第一节准备,开始。(学生做眼保健操第一节)
师:看,分针走了1小格,分针走小格就是1分钟,1分钟里我们做了1节眼保健操。我们做1节眼保健操的时间大约就是1分钟。
②师:看,这是我们班的谁啊,他在干什么呢?他正准备跳绳呢。想不想知道他1分钟大约能跳多少下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一起数视频上的同学1分钟能跳多少下)
③师:同学们现在如果给你们一分钟,在教室里你们想干什么?师:好,那我们现在就来用1分钟写字,写什么呢?就写我们自己的名字,好吗?怎么写呢?比如说,屏幕显示:某某小朋友写他自己的名字,某某、某某、某某……这样连续地写,一直写到1分钟结束。看看1分钟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几遍。练好了,以后我们给别人签名啊,可管用呢。所以我们等会儿要认真地写。拿出方格纸,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学生写自己的名字)
师:告诉老师,1分钟里,你们写了几遍自己的名字?其实啊,写的遍数的多少并没有关系,关键是我们要记住写这么多遍名字所用的时间正好是1分钟。
比如说××小朋友写6遍名字的时间就是1分钟。××,你写了几遍。哦,你写8遍名字的时间正好是1分钟。小朋友们,你们记住自己写了几遍了吗?用了多少时间?endprint
师:小朋友们,现在如果有人问你们一分钟有多长,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回答了。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可以告诉他什么呢?学生思考过以后汇报。
之前的眼保健操、跳绳、写字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勾起学生的记忆,将这些平时的活动在我们的课堂上再现,最后通过闭上眼睛的想,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记忆的再加工,形成深刻的记忆表象,建立准确的时间概念。同时把这些普通而又平常的活动和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相关联,不仅将生活融入数学的学习之中,也使数学的学习更加的生活趣味化了。
四、 利用观察力
我们的数学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生用细致的观察帮助自己思考,另一方面,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又不断地在对学生进行着观察力的训练。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 (1) 请大家观察兔子和蘑菇是怎么排列的,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每两个蘑菇之间有一只兔子,兔子和蘑菇是一个隔着一个排的,像这样两个物体一个间隔着一个的排列是间隔排列)
兔子和蘑菇除了是间隔排列之外,我们再看看还可以发现什么?对,两端的都是相同的,都是兔子。
(2) 那仔细观察,看看动物园里还有哪些物体的排列同兔子和蘑菇类似,既是间隔排列而且两端的物体相同?看谁找得最多。(学生找出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也有这样的规律)
2. 观察每组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
(1) 我问:数一数兔子和蘑菇的个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學生回答:兔子比蘑菇多1,蘑菇比兔子少1。
(2) 那么其他三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3) 个别答。兔子比蘑菇多一,夹子比手帕多一,木桩比篱笆多一。
(4) 仔细观察多1的这些是排在哪里的物体?(两端的物体)少1呢?(中间的物体)
(5) 那大家想想看,根据这道题发现了什么?
(这样就引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
3. 是不是像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它们的个数就一定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一起动手摆一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棒和圆片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它们是怎么排列,小棒在哪,圆片呢?
进行对比:通过操作发现的规律与在例题里发现的规律一样吗?(一样)
谁再说说这个规律是什么?
当然,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这些感性认识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隐蔽。但是,绝不会消失,它会隐藏在理性思维的背后,引导着孩子们的思维方向,提升着孩子们的思维速度,成为孩子们学习时必备的能力。因此,低年级时对于学生现有感性认识的发现、利用及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思考,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更好更轻松地学习数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郭建乐.也谈认识的阶段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198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