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这一种

2017-12-08 20:02唐惠忠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安静

唐惠忠

高考阅卷反馈的信息告诉我们:议论文是备受考生青睐的一种文体。它上手快,易操作,题旨相对显豁。考生只要有一定數量的论据积累,800多字的文章一般是能比较快捷地写成的。但是这几年高考,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议论文并不多见,这与考生不善于选取最恰当的论据以及不会合理使用论据不无关系。

【技法阐释】

一、论据的选取

1. 精心选用最恰当的论据。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要挑选这样的论据,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筛选、辨析的标准是论点、论据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联系是具体的。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玩物”与事业之间,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甚至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喜欢养鸽,鸽子放飞时飞得很高,他用目力辨别飞得很高的鸽子,使眼睛灵活自如。这种将业余爱好与专业结合起来的做法,受益可谓大矣!

“梅兰芳养鸽”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表明梅兰芳“玩物”,二是说明京剧大师借放飞鸽子锻炼目力,“使眼睛灵活自如”,使自己塑造的舞台形象更具神采。这就揭示了“玩物”和事业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它和论点的内涵是一致的,联系是具体而紧密的。如果将论据换成“养花”“骑马”“玩蟋蟀”等,就可能和论点只在现象上沾一点边,内涵决不可能一致,联系也必然不具体,这样就扣不住论点了。

2. 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选择论据。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为了达到“丰富”的目的就堆砌材料,则容易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为避免“堆砌材料”这个毛病,就得注意分类标准: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领袖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

二、论据的使用

1. 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以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引申出不同的意义,因此,一个论据常常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如下面一例:

顺治七年冬,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他吩咐小书童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离县城大约还有两里路。他问一个摆渡的人:“待我们赶到县城,南门还开着吗?”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就关上了。”周容觉得渡者在戏弄人,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南门在望了,急着赶路的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等他们把书理齐捆好,城门已经关了。直到这时,周容才明白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从《小港渡者》这则发人深省的故事整体出发,可联想到“比一味求快更重要的事是稳扎稳打、尊重规律”;由“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着眼,可论述“仔细观察是合理推断的基础”;如果立足于“周容的教训”,则可以阐释“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论据内涵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论据进行灵活剪裁:有时候材料过于庞杂,需要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候材料过于简单,需要适当扩充;有时候可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或者把材料中的原话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

2. 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列举论据。“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如2017年浙江卷满分作文《腹有“诗书”气自华》,该文举例论证时,“点”上的例子、详细的例子用的是“主持人董卿”“作家大冰”,其文化气息浓郁,形成了深度论证观点的浑厚力度;往下则一句一例,用范仲淹、艾青、柯洁等“面”上的例子、粗略的例子进行补充。在这里,做“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范可感性;做“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有效浓缩了文章的篇幅。

【佳作展示1】

摸着预筹的石头,涉过生活的激流

2017年上海考生

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预先知道自己的未来,于是有了寺庙、道观中跪着的祈福,街头算命先生铺子前蹲着的渴望。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巨著《俄狄浦斯王》一开场就是俄狄浦斯向祭司咨询神启。一个对于未来的预测,也许会带来一点心安。

然而,生活真的会如老黄历上明示的每日“宜”“忌”那样可以准确地预知么?《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泄漏了甄英莲的人生秘密,细心的人们根据“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推测人物命运。但是,生活不是一部《石头记》。生活的石头上,并没有刻着你我未来人生的书。李白预计自己能够大展鸿图,结果落得个“赐金放还”;加入李璘幕府,结果落得个流放夜郎。生活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这条大河的激流把李白冲得体无完肤。

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只有一样东西我能够准确地预知,那就是死亡。但是准确说来,死不是生活,而是生活的结束。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即便是算命先生也绝对算不准。如果你在1929年的美国,对未来的小日子信心满满的白领的你,会突然失去工作,加入领取救济的长队伍中;如果你在1976年的唐山,一夜之间,你精心营造的家园荡然无存;如果你在2017年的英国,一颗炸弹可以毁掉你拥有的一切……天灾、战火、疾疫、恐袭等等,无时无刻不在伺机破坏我们的生活。

不过,我当然不会因此堕入不可知论。如果你不幸做了一只无助的野生小动物,那么生活的确就是前面所说的那样,你就认命吧。幸运的是,你是一个富有灵性的人。我们固然无法预测生活,也不能够像《星际穿越》的主人公那样直接降临到一百多年之后的未来,但我们却可以预筹生活。每一个个体都是理性的存在,我们可以用自己的逻辑能力去预判,去筹划,不是单纯地描绘桃花源,而是规划去往桃花源的路,去做一个桃花源的旅行计划。哪怕曲终人散,桃花源的小洞也无从寻访,但是“规往”的“欣然”,毕竟还是体验过了;而预筹的过程和打拼,才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endprint

1968年的食指写道:“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毫无疑问,人无法预知自己的鲜花会“依偎在别人的情怀”,但是固执地书写对未来的相信,却是一个坚强的人必须去做的。食指其实是在与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遥相呼应。普希金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食指所谓“固执”,普希金所谓“镇静”,我理解为理性的预筹——既然不能指着预测来生活,那就只有踏踏实实地“固执”“镇静”地向前走去。预测没有筹划做基础,只能是空中楼阁,免不了由盲目的乐观堕入绝望的深渊。相反,理性主义的人们不会有宿命感,反而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我看不清下一站的模样,却看得见通往远方的轨道;换言之,前往每一站的路该怎么走,我必须认真规划。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段非常有意思的话:“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中国上古的人们和西方的俄狄浦斯是一样的,渴望预测未来,这样可以带来确定性、安全感。然而他们不知道,毫无根据的预测所带来的可能是更加深重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只有那些理智而谦卑的人们,会懂得我们只能摸着河床的石头,一步步试探着前进,每一步试探都来源于你对下一步的筹划。目标就是前方,至于前方究竟是绿洲还是沙漠,是海洋还是新大陆,一切都不可预知,但是一切都必然会到来。

[点〓评]这是一篇富于思辨色彩的优秀作文。作者开篇联系生活现象与名著片段,指出“一个对于未来的预测,也许会带来一点心安”;进而笔锋一转,强调“生活的石头上,并没有刻着你我未来人生的书”“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即便是算命先生也绝对算不准”;在此基础上,文章再次转折,提出作为“一个富有灵性的人”“我们固然无法预测生活……却可以预筹生活”——“预测”“预筹”一字之差,所反映的生活观念与人生态度却迥然有别;最后,该考生收束前文,又一次突出了“毫无根据的预测所带来的可能是更加深重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一切都不可预知”却可以一步步加以筹划的核心观点。

让人赞叹的还有作者的知识积淀,中西方名著素材、科幻影片《星际穿越》、食指与普希金“遥相呼应”以及“殷墟甲骨卜辞”里的话语,均能自然妥帖地为我所用,平日里的积累之功可想而知。语言表达也有特色,像“但是‘规往的‘欣然,毕竟还是体验过了”“而预筹的过程和打拼,才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既然不能指着预测来生活,那就只有踏踏实实地‘固执‘镇静地向前走去”“目标就是前方,至于前方究竟是绿洲还是沙漠,是海洋还是新大陆,一切都不可预知,但是一切都必然会到来”等文句,都是很有嚼头的。

【佳作展示2】

人生如書,逐级而读

2017年浙江考生

说话的境界分三个等级:最高境界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是修辞或辞令。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于“无字之书”中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的灵魂。如此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

“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来看喧腾的社会。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可以是纵横捭阖式的《国语》,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说新语》,它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领略六韬三略的风采。诸子百家的言论,唐宋元明清的诗文,这些世间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营养。

然而,拘囿于“纸上得来”的东西难免“终觉浅”。人生不需要过于厚实的理论堆砌,因为我们深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这样也就进入了人生境界的第二阶段——阅读“无字之书”,我们可将其引申为亲身经历、人生阅历。

于时光中,某些细碎的经历会化为齑粉,如“字”的升华,语境仍存,体悟延伸。这不是太虚幻境,但它容许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式的理想飞扬;这不是光耀万世的烫金碑文,但它却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铭心的生命曲线。这便是体悟的升华。

“无字之书”脱离了字的束缚,自然也增加了人性养成的难度。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人云亦云、旅进旅退,这些都是缺乏束缚的典型。这时便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引。

因此,“心灵之书”便是万千阅历、森罗万象在心灵中的最后沉淀。筛去附赘悬疣,掌握人生方向;积淀潜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它是盖茨比于黛西空虚扭曲心灵中所见的灵魂真谛;它是“画魂”潘玉良挣脱世俗偏见追求的艺术巅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这只“猛虎”背后隐藏的人性。

然而,这种境界岂是普通大众都可攀缘而至的!时下,浮躁之风盛行,很多人无暇顾及“心灵之书”的修炼,甚至连“无字之书”都不乐意分析总结,停留在“有字之书”层次的人则越来越多。如此之势,便如厝火积薪,一瞬便可燎原。正因如此,范雨素的成长经历,才会掀起互联网众多网民点赞转发的狂潮,这种共鸣也揭露了当代人的精神短板,以及“心灵之书”缺席的现实。

人生如书,需逐级而读,其终级境界仍需以心体之,以心察之。

[点〓评]该篇论述类文章角度新颖,立意深刻。开篇以“说话的境界”入题,高人一招。第二、三、四段分别论述“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特点及作用,言简意赅;而后,考生在第五段指陈阅读“无字之书”存在的问题,并顺势提出“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引”,可谓过渡自然;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心灵之书”的重要性,其说理深刻透彻。

文章论据丰富,不少语句一句一例,读来气韵生动,说服有力。偶有表达欠妥之处,如“如此之势,便如厝火积薪,一瞬便可燎原”。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周国平的话语,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诱惑,守得住自己的内心。第二段是莫言在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材料中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嚣”。如果把“安静”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把“喧嚣”理解为“喧闹”“热闹”,不作偏题处理。

“内容”层面,可侧重对“安静”和“喧嚣”意义的直接解读;“含意”层面,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

关于“自选角度”:学生可以在“安静”和“喧嚣”两者中任选一个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思考。

关于“论据选用”:应当紧契当今时代,精选富于时代气息的素材;如果用的是古人旧事,其着眼点与落脚点也应在启迪今人。

[作者通联:江苏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安静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楼上请安静
恰当使用论据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