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迹”为城市“健脑”

2017-12-08 22:12芦垚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45期
关键词:规划师足迹城市化

芦垚

2011年6月,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题为《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經到来”的观点,数据正成为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相提并论的重要生产要素。

也就是在此后不久,大数据开始介入中国城市规划,至今已约五年。

其间,中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与历史上前几波城市化浪潮不同,中国的这一进程,是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叠加的过程。尤其是,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直接改变了城市本身的样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由于人口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生活要素高度聚集,今天的城市其规划的复杂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之相比,依靠传统工具的城市规划师显得日渐乏力,在某种意义上,这被视为大城市病的一大根源:与无限复杂的城市相比,规划师的理性是极为有限的。

大数据为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解决工具。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较于国外,在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上,产生了大数据的海量应用,为揭示中国城镇化的内在规律提供了新的可能,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优化城市治理。

而相较于大数据给城市规划带来的“得”,过去几年,城市规划中的大数据之“失”同样带来不少启示。在现实应用中,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相似,大数据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既来自数据搜集、分析技术本身,更来自复杂的现实环境:不同的政策博弈,体制机制的挑战,往往使得数据并非公共政策的唯一考量,甚至可能直接影响这一最新技术红利的发挥。

而这,正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个持续性挑战的缩影:技术的发展远远快于制度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对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断提出新挑战,这成为技术爆炸时代的一个普遍问题。

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大数据同样提供了答案。在规划师们看来,大数据应用于城市规划不仅是技术之变,更是理念之变:传统的规划更多衍生于建筑学,更关注物质空间规划。信息系统、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的活动变得容易观测,由此催生了基于人的活动的大数据介入城市规划中,并推动城市规划从物的城市化转变成了人的城市化。在纷繁复杂的客观规律中,以人为本,或许才是大数据提供的终极启示。

猜你喜欢
规划师足迹城市化
党的足迹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足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我市理财规划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足迹
雕塑的城市化
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