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茵
现在就是这样,一部新戏尚未开演,幕后信息早已大白于天下,引发预测猜想众说纷纭。何况红色经典《金沙江畔》,有点年纪的人大多都曾读过小说、看过电影、听过评剧(沪剧)、翻过连环画小人书。“我是珠玛!我是公主!”台词不绝于耳,“小酸枣滴溜溜溜圆”唱腔犹存心间。在歌剧舞台上,我们又将听到藏族姑娘和红军官兵唱什么、怎么唱?
国家大剧院组织创排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雷蕾作曲,冯柏铭、冯必烈编剧;导演廖向红,舞美设计丁丁,服装设计宋立,灯光设计胡耀辉;合唱指挥孟幻,张国勇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金明(男高音)-王凯/王泽南,卓玛(女高音)-王喆/王丽达,桑吉(女中音)-刘珊/陈冠馥,仇万里(男低音)-关致京/黄延明,金秀(次女高音)-王宏尧/张卓,金永德(男中音),王鹤翔,小苗(男高音)-梁羽丰;蔡俊、李智佳、刘梦、于吴彤分饰仇家军爪牙,郭振饰老管家。
歌剧《金沙江畔》主要唱段赏析会、王泽南/王丽达组彩排和王凯/王喆组首场演出,顺序听过一遍。应该说,音乐的主题和旋律已过耳入心,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金明、卓玛、金秀、桑吉等艺术形象也丰满鲜活立于歌剧舞台。很多方面应该充分肯定,某些问题也需诚恳建议。
一条大江白浪滔天
相比同类题材的民族歌剧,《金沙江畔》文学基础更为扎实,叙事流畅,人物丰满,更富戏剧性。在总体布局的戏剧性设计上,两位编剧着墨笔力别出心裁,整体节奏张弛有度,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经典翻新力求歌剧化,歌剧基本依照同名小说安排剧情设定角色,声部齐全音色丰富,人物关系相对合理。红军政委谭文苏,原著和评剧、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形象行为不在歌剧中表现。男高音饰演的红军战士小苗,用一曲短歌讲述英雄壮烈牺牲的事迹。谭妻金秀顺势而为声泪俱下,悲恸欲绝咏叹一首《老谭,你就这样走了!》。而后金秀舍己救人负伤牺牲,引出卓玛的重要唱段《你是圣洁的白莲……》。老班长金永德主要戏份有所保留,反派仇万里则变身易容“三位一体”。
序曲结束后,卓玛清亮澄澈的一嗓“呀拉嗦……”紧接着两句“玛尼轮摇过前世的苍茫/长明灯照着来生的辽远”,突出了藏民族的文化信仰特征。通篇文辞贴近环境场合、人物身份。金明和金秀、桑吉和卓玛、老金和小苗,用其想说、该说、会说的话叙事抒情——金明有文化有思想,所以智勇双全机警暗喻:“这山上到处都有豺狼盘踞/若落入它手岂不败事有余”;桑吉土司丈夫枉死不得不独撑大局,所以心思缜密疑虑重重:“刀剑起舞还需格外谨慎”;卓玛是藏族土司娇宠的公主,所以纯真豪爽直抒胸臆:“你可不可以对我笑一笑”。
全剧分为序幕、八场、尾声,前后十景为原著重要事件发生地。雄奇壮阔的金沙江岸、繁茂静谧的高山丛林、古朴森严的土司堡寨、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美若仙境的幽谷深潭……导演的艺术手法与审美取向,一如既往简练净朗大气细腻,舞台调度圆熟合理,灵活变化动静相宜。美丽悦目的画面与动听感人的歌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这部戏,服化灯道都做得相当精细——红军军服的褶皱、补丁都很耐看;他们冲入火海后,脸上、手上、身上是否烟熏火燎,都做了精心处理;粉墨登场的所有人,肤色非西方歌剧中的粉嫩白皙,卓玛公主面頰两团“高原红”自然焕发出康巴少女的粗狂健康美;桑吉土司的藏族贵妇华美的服饰及日常着装,无不做工精美讲究逼真。
舞美再现文本提示,幕问多媒体运用简洁有效,视听交集音画互动、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大幕每一次开启,观众都会被赫然入目的景观所迷醉、震撼。灯光语言自然妥帖富于层次感,最深的印象是第八场,落日余晖光影色彩的瑰丽变幻,祈愿夕阳慢慢沉沦与呼唤死神快快降临,三种心情三个声音交织扭结,带给人以巨大的视觉与心理的冲击。
在围追堵截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红色军旅正义之师“无路可走”却坚持双足跋涉艰险征途。这部戏以动态的画面感与静态雕塑感,还原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总体风格为现实主义具象化、有质感地再现特定年代与典型人物,高度艺术化地颂赞红军的精神气质、人文情怀、英雄气概。
一片树林心湖潋滟
《金沙江畔》是雷蕾谱写的第六部歌剧,笔者除《武则天》(全剧尚未公演)和《红军不怕远征难》外,已现场听过四部,这应该是她“最民族化”的一部。音乐紧紧抓住一个立足点,万里长征途经藏区,红军的足印牵带藏地的风土人情与藏民的文化标识。
全剧基本为双主题贯穿,一是红军主题,一是民族主题。前一主题演化发展与金明金秀等人物主题穿插交织;后一主题变形分支与卓玛桑吉等角色主题相互依存。序曲篇幅精悍简练,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北上——向前——”先声夺人,全剧贯穿变化再现。大量不协和音,铜管频繁的吹奏,塑造了红军的英雄群像,雄壮威武排山倒海的气势,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段小号领奏,配器工于匠心效果奇特。金氏一家三个角色则由江西民歌提取动机,再与红军主题及个性语言浑然一体。
女一号卓玛的主题,采用两首康巴藏族民歌素材。在咏叹调《淡蓝色的心湖》中,徵调式的“呀拉嗦”变形衍生出新的语汇。带有主题曲功能的《格桑花》则为民族羽调式的创新发展,起承转合中的第三句“转”至下属调,第四句“合”又迂回主调。音乐形象舒展而生动,有效避免平铺直叙。一朵格桑花,从花蕾绽放到灿烂若云,优美流丽悦耳入心。看完一遍戏,普通观众最能接受、最易记住的应该就是这一曲的音律。
桑吉的音乐形象,基本以羽调式康巴藏族民歌为母本勾勒而成。最初尚未特别明确,而在第五场《一阵凉风吹来几分清醒》中“基因”得以显现。桑吉和卓玛之间的《格桑花》主题,经常会变异延伸混杂新的元素以维系母女血脉亲情的联系。
在黑堡崖土司山寨场景中,有个特别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宗教音乐元素,仿佛来自藏传佛教喇嘛寺庙里浑厚深沉的诵经声声。康巴民众与藏兵的合唱则使用了康巴弦子,经作曲家上手处理变化多端,原本热情奔放、欢快活跃的节奏,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化作族群“图腾”的鲜明标识。最后,藏民觉醒怒向奸人愤恨发声“碾死它龌龊的蟑螂……宰了它邪恶的豺狼”,音乐里弦子主题的变奏依稀可辨。
“冒着敌机狂轰滥炸/踏浪金沙渡天险”,雄壮威武的军歌冲破飞机轰炸枪炮轰鸣。第一场落幕,音乐情绪渐渐趋于平静安谧。第二场开始的红军女声合唱《月光如水树影摇曳》,在这里起到紧张情绪的心理缓冲,实际上也有一种色彩的变化,紧张的气氛得以暂时的轻松。同样是江西民歌的基因变体,第七场开始的红军女声合唱《采薇》,只是做了速度的调整与改变,一段温柔的慢板和一段欢悦的快板,形成情绪和色彩的反差对比。
音乐在这部戏里,最大的突破与超越是宣叙调与重唱,写得格外下功夫见功力。有的段落文本并未设定重唱,而作曲家却有意识写成了重唱。既节省了时间,又让不同人物的情感起伏与心理动态同时得到表达。还借鉴音乐剧某些手法,同一段落说和唱有机结合交错更迭。第二场金秀和卓玛的交谈,用更音乐化与歌唱性的方式,表达此时此刻人物的内心。这种更中国化、更民族化的宣叙调的表达方式,一种介乎唱和说之间的特殊语言,听觉效果新颖独特非常好。
一朵彩云光影散射
导演廖向红是个善于调教演员的高手,她对“戏”的要求非常严格又特别周到,无论叙事抒情还是塑造人物力求一丝不苟精雕细刻。两组演员分别领衔,排序自有先后,水平难辨伯仲,因角色与组合而异。经过《运河谣》等原创作品的舞台历练,在《金沙江畔》里,王泽南、王丽达、张卓等青年演员的整体表现更为成熟值得赞誉。他们大都是“城里的大忙人”,军地演出繁重而活跃。在《金》剧排练场的有限时空,导演必须令其完成角色塑造的所有功课,而不仅仅唱熟宣叙和咏叹。
同饰金明,王凯嗓音清越明亮,自有一股表现铁血男儿坚硬刚毅的锐利;王泽南歌声柔润宽亮,自成一派塑造英雄壮士从容睿智的宽厚。两位男高音在尺寸、音色、音量上,一个似帕瓦罗蒂,一个像多明戈,抑或如小号与圆号、短笛与长笛的差异,这种差异无关技术水平。单以舞台表现而言,王泽南的金明更令人信服,所有唱段的熟练程度与细节处理,基本达到角色的要求。《太阳啊你可否慢慢地沉沦》运腔流畅吐字清晰高音通透,还保持着应有的张力幅度,赢得全场最多最响的掌声。
同为卓玛,两位青年女高音都可谓形神兼备。王喆更注重歌唱化的表演,她的卓玛偏于成熟丰满。王丽达更偏向角色化的表达,她的卓玛更具少女的年龄感,也更接近藏民族歌唱的方式方法与风格韵味。纯真天真、本真率真的民族性格与身份特质,王丽达拿捏得“别有用心”又恰到好处。开初从麻袋里起身扭头转身回眸,她惊鸿一瞥脱口而出“汉人,汉人”的疑惑、“坏人,坏人”的确信、“骗子,骗子”的惊惧、“仇人,仇人”的愤恨,四句处理富于层次。第二场“手中的利刃在呼喊”,怒火中烧转沉吟深思,第七场“一泊淡蓝的心湖”似芳心萌动又爱意温存;卓玛唱给金秀的一首挽歌,她将悲恸深藏于心,激情奔涌却波澜不惊,藏民族面对生死的心态与状态,真实灵动可叹可信。
同为金秀,王宏尧演唱颇具歌剧化,更像军人也更显英武。张卓则更符合卓玛心目中“温柔如水~悲悯慈爱”的阿姐形象。王鹤翔饰老金、梁羽丰演小苗,表现也可圈可点,两个“小”人物可亲可近的形象同样得到观众认同。“姜还是老的辣”,满台演员、两组阵容数刘珊表演最出色,桑吉唱段不多,但音乐写得最好也唱得最熟,舞台经验与资深阅历,综合指数成就了她的新角色。
总体感觉下半场好于上半场,音乐和戏剧两度创作存在一些问题。金明、卓玛等角色唱段、主要是前三场几段咏叹调,可能因受文辞局限,声腔流动有些茬口磕绊。五声调式里偏音使用的密度与停靠的长度,也干扰了全曲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希望民族化、角色化的語言更凝练统一,保持音乐气脉的通畅练达,尽量避免繁杂零散的断裂感与疏离感。张国勇堪为担负国内原创歌剧新作首演最多的指挥家,经他指挥的首演版本弥足珍贵。《金沙江畔》音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贯穿主题有更明确的情绪对比与更合理的层次变化,某些戏剧性章节应再作精细处理,某些抒情性片段也可更舒展流丽。愿新戏自身再造机能健康,让一部深受欢迎的红色经典早日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