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振华 冯青山 李胜红(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简析不同手出水姿势对初学仰泳教学的影响
——以7-9岁儿童为例
□ 马振华 冯青山 李胜红(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仰泳手出水姿势对7-9岁初级仰泳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分析不同手出水姿势对7-9岁仰泳初级教学的影响,找出适合于7-9岁年龄段初级仰泳教学的方法,对今后初级仰泳教学提出意见、提供参考方法。
出水姿势 仰泳教学 影响
在四种游式中,仰泳作为倍受青睐的一种泳姿,有它独特的魅力。相对于其他三种泳式而言,游仰泳时仰卧在水面,臂、腿轮流交替划水和打水,呼吸容易掌握,动作简单易学。这些培训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培养运动员为主,另一类是以开展全民健身游泳活动为主。正因为教学目标的不同,在进行仰泳出水动作教学时产生了分歧,出水技术分为三种即:大拇指领先出水技术、手背领先出水技术和小拇指领先出水技术;手背领先出水技术在实践中应用较少,大拇指领先出水和小拇指领先出水被普遍接受。
2.1、研究对象
不同手出水姿势对7-9岁儿童初学仰泳教学的影响。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阅读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并通过网络检索中国知网中的相关文献,对以上文献进行筛选以及分类总结。这些资料确定了此次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理论,并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2)实验法。
实验选定山西大同暑期游泳班学生,共20人,年龄7-9岁,要求:独立完成25m蛙泳配合。实验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组为11:00-12:30的提高班学生,实验组为16:30-18:00的提高班学生。(对照组10人,实验组10人)。每周训练6次,每次训练90分钟。
实验共进行两周12节训练课,周一至周六训练,周日休息一天。对照组仰泳教学中教授小拇指领先出水,试验组教授大拇指领先出水;实验中为两组学生安排相同的教学进度及训练计划,同时严格要求出勤率并给学员回家进行课外仰泳手臂技术陆上模仿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腿部动作、臂部动作、手腿呼吸配合的学习进度;评估标准参照《游泳年龄组教学训练大纲》中“7-8岁仰泳教学重点”,如表1,并且在为期两周的教学课程结束后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仰泳测试,能力测试:是否独立完成25m仰泳;技术评估:良好、一般、差。
表1 7-8岁仰泳教学重点
(3)专家访谈法。
对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老师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仰泳技术和教学、不同手出水姿势在仰泳教学中应用的看法及他们认为存在的问题。
(4)数理统计法。
完成试验、获得原始数据,将原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运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论证。
3.1、不同手出水姿势的特点
不同的手出水姿势是由不同出水动作造成的,不同的动作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分析不同仰泳手出水的特点,才能进一步对比其对7-9岁初级仰泳教学的影响。
(1)小拇指领先出水的特点。
采用小拇指领先出水,学生的肩部在出水瞬间已经露出水面,肩部的转动非常明显,而肩部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轻微的侧转,这使得学生在较为连贯的完成移臂动作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身体过分的侧转导致身体位置的下沉;在出水之后的移臂阶段,由于肱三头肌参与移臂过程,因此减少躯干的用力程度,使得躯干的主要力量用来维持身体位置,所以即使在移臂过程中学生的身体位置依然保持的很好。
(2)大拇指领先出水的特点。
大拇指朝上使得整个手臂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出水和空中移臂时主要依靠肩带和躯干的力量,并且移臂过程中肩关节也处于正常的位置,这使得肩关节的转动主要依靠身体的转动,而7-9岁的学生肩带以及躯干力量较差,一方面会造成出水时身体可能过分倾斜或者导致曲臂移臂。另一方面会造成学生没有转肩动作,影响整个出水和空中移臂动作的流畅。
学生在采用大拇指领先出水时,肩部转动不明显,而身体的侧转则较为明显。虽然身体的侧转有利于减少身体的阻力,但是对于7-9岁儿童而言,这样的侧转显然不利于身体位置的保持;采用大拇指领先出水时学生在移臂的过程中,因为需要借助躯干的力量,所以在移臂时臀部下沉,未能保持较好地身体位置;同时由于肩部转动不充分,会导引起学员未完成大臂贴紧耳朵入水动作而晃动头部。
3.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员学习进度对比分析
(1)腿部动作。
腿部动作是仰泳技术的基本技术,在整个仰泳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腿部动作往往能够顺利的进行臂部动作及配合游进的学习,也会有助于仰泳配合游进时身体位置的改善。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学生因为腿部技术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实验中适当延长腿部动作的教学时间,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腿部动作先于臂部动作教授,且其本身几乎不受手出水姿势的影响,因此腿部动作的学习进度不仅能够体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学习速度,而且较为客观的反映了两组学生的学习能力,两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似。
(2)臂部动作。
通过陆上模仿和水下单臂分解教授臂部动作,并记录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手臂动作的学习进度,实验组大拇指出水肩关节处于正常位置,因此全部掌握大拇指出水动作。但是,大拇指出水需要在移臂过程中转变手的姿势,使其变为小拇指领先入水,正因为这个空中的转变动作,学生掌握的较慢,在经过三节课的反复练习之后,仍有3人以手背拍水方式入水。实验组2人因为肩部转动不充分导致入水时大臂未能贴紧耳朵,大拇指领先出水需要学员主动进行肩部的转动,而转肩势必引起躯干的侧转,学生因为怕呛水、身体下沉因而身体僵硬,不能掌握肩部的转动。
(3)手、腿的配合。
手、腿的配合是仰泳学习的关键环节,进行手、腿配合练习时学生会出现一些在专项练习中未曾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沮丧感,教练员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沮丧感,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就有可能导致初级仰泳教学的失败,学生手、腿配合的学习进度,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十一节课时10人全部能够掌握手、腿的配合。这是因为对照组采用小拇指出水时,推水动作后手臂的内旋会产生升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身体位置,而由于臂部肌肉参与了移臂过程,出水动作更加迅速,空中移臂没有明显的停顿身体位置保持的较好,从而减少了对照组学生在学习配合技术时的困难,避免了因为手腿配合造成的挫败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使得对照组学生较快的掌握仰泳的配合技术。
3.3、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1)实验组与对照组能力测试。
在全部十二节课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独立完成25m仰泳的测试,独立游进25m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仰泳技术的必要条件,表2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5m仰泳的完成情况。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25m仰泳完成情况 (N=20)
(2)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评估。
在学生进行独立25m仰泳游进的同时,对学生的仰泳技术进行评估,评估从腿部动作、臂部动作、配合手腿以及身体位置四个方面评价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将评估结果记录,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腿部动作完成的情况较好,都有8人达到良好;对照组2人虽然腿部动作完成的一般,但通过其他技术的弥补也顺利掌握了仰泳技术独立完成了25m仰泳;而实验组2人因为腿部动作一般,最终影响到其仰泳的学习,以至于在未能独立完成25m仰泳。
对照组臂部动作出现错误3次,优于实验组的7次。对照组学生2人依旧采用手背出水,小拇指出水使得肩部处于反关节的位置,导致学生主观的选择较为自然的手背出水;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实验组较好地克服了手背入水的错误动作,但最后的测验中还有2人存在手背入水的问题;实验组还出现了移臂弯曲和直臂划水的错误,小拇指入水后,保持直臂划水会自然形成大拇指出水,学生如果不注意划水动作就会下意识形成直臂划水;大拇指出水使得身体转动幅度增大,此时直臂移臂时需要一定躯干力量的支持,而曲臂移臂减少了身体转动,小臂带动整个手臂出水,更易于发力。
表3 对照组与实验组总体评估结果 (N=80)
从上表中,综合四项技术的评估结果,我们看出对照组整体的技术水平高于实验组,并且没有一项技术评为差,说明对照组学生整体掌握的较好,这是由于小拇指出水易于此年龄段学生学习,在快速掌握之后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质量;但是对照组得到13个一般,高于实验组的10个,这说明小拇指出水存在一些缺陷即使肩部处于反关节位置,这个缺陷阻碍了学生克服错误动作;另一方面,实验组获得26个良好,少于比对照组的27个,但是考虑到实验组有2人未能独立完成25m仰泳的情况,说明在能完成25m仰泳的学生中,实验组技术掌握的更好。
4.1、结论
在7-9岁初级仰泳教学中,采用小拇指出水使得学生较好的弥补了腿部动作和手、腿配合中的不足,学生全部完成教学任务;但小拇指出水自身的“缺陷”使得学生在学会仰泳之后,仰泳技术并没有进一步的提高。在7-9岁初级仰泳教学中,采用大拇指出水对学生的单项动作要求较高,任何单项动作的不足都可能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大拇指出水能使单项动作的优势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学生在学会仰泳之后,仰泳技术进一步提高。
4.2、建议
在7-9岁初级仰泳教学中,学生动作熟练,技术精确,应该采用大拇指领先出水教学。教练员应明确两种出水动作中,大拇指领先出水符合当今仰泳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因材施教的完成初级教学任务之后,应不失时机的教授大拇指领先出水动作。
[1]刘秋苹.浅谈仰泳转肩在少儿仰泳技术教学中的作用[J].游泳季刊,2003,(03).
[2]沈君平,王新满.儿童仰泳技术初探[J].游泳季刊,2011(02).
[3]陈永欣,李辉.不同年龄初学游泳者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分析[J].游泳季刊,2005,(01).
[4]白秀芬.儿童的仰泳术训练[J].游泳季刊,1994(02).
[5]中国游泳协会.游泳年龄组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
G861
A
1006-8902-(2017)-11-ZQ
马振华(1984-),男,汉族,山西河曲人,教育学硕士,助教,任职于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冯青山(1960-),男,汉族,山西大同人,教育学学士,教授,任职于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李胜红(1986-),女,汉族,山西忻州人,教育学硕士,助教,任职于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