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虎
摘 要: 要想做好哲学原著教学工作及掌握和传达文本阐释的技术,至少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借助经典哲学教材及相关论著,了解解释学理论的发展和观点变迁,用解释学理论指导哲学原著教学和文本阐释。另一方面,要了解文本阐释的若干经典案例,并进行文本阐释的亲身实践。文章展示了《尼各马可伦理学》选读中对文本阐释技术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原著教学 解释学理论 文本阐释
原著教学在哲学专业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经受住哲学原著阅读,能否学会独立的原著阅读,乃是一个初学者是否进入哲学专业的关键标志。对于哲学专业教学和研究而言,所谓进入和学会原著阅读,其实意味着学会创造性的文本阅读和文本阐释,这是一种很高的专业要求。由于人们在大学入学之前长期接受的是知识性教育,突然之间要转向创造性的文本阅读和文本阐释,确实困难。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某些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以后,难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创造性学习,主要是因为他们仍旧沉浸在那种大标题、中等标题和小标题写得非常清楚的教科书套路中。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特别是面对哲学原著时,就会觉得哲学原著“不正常”。然而,事实却是自古以来的经典作品都没有那种条条框框。
当然,即使是在哲学专业教学活动中,也要把教科书的使用和哲学原著的使用结合起来,因为单纯的原著阅读由于运行缓慢和人们时间及精力的局限,在知识面的涉猎方面肯定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教科书能够使人较迅速地了解尽可能多的学派和思潮。但是,无论如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原著阅读,因为任何教科书都会受到编写者的局限而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不足。而且,最关键的是,哲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点,而是让人学会思考;只有直接面对原汁原味的原著(当然包括原语种的原著),才能让人更好地学会思考。这里打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文本阅读和文本阐释的技术,这是哲学原著教学需要运用和加以推广的核心技术。在理论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国内现代西方哲学教学领域的著名权威夏基松教授的《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中有关解释学的精要介绍。
一、通过解释学理论说明哲学原著教学中文本阐释的技术
依照夏基松教授的介绍,解释学的发展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传统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虽然他们强调在文本理解和文本阐释中要发挥阅读者和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理解需要心灵的再创造,理解需要“爱”、“同情心”和“移情作用”,但是他们最终都认为文本的意义乃是文本固有的,不以阅读者和阐释者的主观努力而转移的客观的东西,因而,文本阅读和文本阐释的任务乃是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原有意义。其二,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区别于传统解释学,伽达默尔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完全客观和完全静止的,毋宁说,它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与阅读者和阐释者的生活处境和主观视域是不可分割的[1]586-587,598-600。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解释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德里达的解释学。依照夏基松教授的介紹,德里达将解构主义看作一种阅读策略,主要是通过文本阅读和文本阐释体现出来的。其一,解构主义的阅读策略不同于传统的、客观主义的阅读方式。依据传统的和客观主义的阅读方式,阅读和阐释的任务是忠实地理解作者的原意,这样实际上使读者变成了作者的奴仆。其二,解构主义的阅读策略不同于所谓主观主义的阅读方式。所谓主观主义的阅读方式,是与文本毫无关联的任意发挥,缺乏内在的根据。因此,解构主义的阅读策略一方面要发挥阅读者和阐释者的主观创造性,给文本添加上主观意义,使文本的意义实现增殖,另一方面这种创造性和意义增殖并不是随心所欲的,相反,它需要寻找文本自身有歧义的地方或者说文本自身的裂隙,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发挥[1]646-648。
当然,这种解构主义的阅读策略并不简单,需要经过严肃的专业训练,特别需要结合经典文本的经典阐释才能逐渐适应并逐步熟悉。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要因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牵涉到诸种争议,就对这种解构主义的阅读策略产生怀疑。为了说明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策略的正当性,这里援引海德格尔的有关论述,因为海德格尔毫无疑问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大师之一,而且是同为解释学大师的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的思想前辈。海德格尔在1924年至1925年冬季学期阐释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他本人非常清楚,他的亚里士多德阐释是“非正统的阐释”,但是他严肃地指出,这并不是什么穿凿附会(Hineindeuten),毋宁说,文本阐释就是要把未曾明言的东西清理出来;而且,他认为后人对于前人的理解完全可以超越前人对他们自己的理解,因为在关键的地方,前人其实并不理解他们自己[2]。
毫无疑问,解释学理论对于文本阐释和哲学原著教学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不过,这里所指的解释学理论其实并不局限于夏基松教授教材中介绍的解释学发展三阶段的那些内容,毋宁说,对于解释学理论的深刻领会,必须结合相当强度的实践练习才能充实更多和更细的解释学理论。这里可以再提示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理解原著文本的否定性论述。海德格尔就曾说,“反对……”并不意味着对……的彻底否定,“一种思想面对通常意见提出来的这种‘反对竟是必然指向完全否定和否定的东西吗”[3]?真正重要的是领会海德格尔批判论述的分寸,而不是将海德格尔的某些话语奉为“金科玉律”进而号称要原封不动地忠实于海德格尔;相反,我们真正要忠实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某个哲学家的某个论述。这是我们进行文本阅读和文本阐释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原则。
二、以“《尼各马可伦理学》原著选读”为案例说明原著教学中文本阐释的技术
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三章第一段,教学方案可以这样安排,首先由一个学生朗读,同一排学生逐一阐释。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阐释竟然与文本意义背道而驰,认为政治学要追求确定性;只有个别学生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角度阐述这段话的意义。不错,开头只是讲政治学如何如何,给人的感觉是在讨论政治学。但是,结尾谈到了数学和修辞学,就大不相同了。须知,在古代希腊,修辞学并不是关于遣词造句的写文章的学问,也不是作为某种表演和作秀的演讲比赛的学问,而是现实政治的学问、实战的学问。例如,战争来临时,作为将领,就需要发表一篇站前动员,用以振奋人心和鼓舞士气,务必要达到切实的鼓动效果,而且只有一次机会,不可重复练习和表演。因此,修辞学乃是一种政治学。所以,数学和修辞学的比照,乃是数学和政治学的比照,实际上探讨的是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这种扩展性的引申乃是原文没有的,但是,在文本阐释中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
“不能期待一切理论都同样确定”,只能达到其题材所能容许的那种确定程度;一门科学、一门学问,是否精确,精确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它所关注的对象或题材;如若题材是确定的,那么这门学问就表现为精确;如若题材不确定,那么这么学问就表现得不那么精确了[4]6-7。例如这张桌子有多长,很确定,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来;但是,一个高中生学什么专业,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如何选择职业方向,一个人找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伴侣,这些问题则不确定,很难有精确的论述。因此,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精确性方面的差异乃是由于其对象的差异,这并不能说明前者更加优越或更加科学,并不能说明后者不科学或不够科学。
自然科学为什么是精确的,精神科学为什么没有那么精确?虽然取决于其对象或题材的差异,但是,就像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所讲的那样,其实更加重要的乃是其研究方式的差异。自然科学可以就大量实验对象进行反复试验,从而寻找到其中的普遍性也就是规律。但是精神科学,特别是这里实际论述的人生之学——将论题表述为自然之学和人生之学,其对象是唯一的,不堪忍受大量和反复的试验。比如,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灯丝,可以试验两千次,然而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生伴侣,却不能试验两千次。理论上讲,也是可以这样试验的,但关键是不堪忍受这样多的反复试验。
于是,自然之学是精确的,但是,人生之学没有那么精确。注意,并不是完全缺乏精确性,而是没有那么精确,也就是说,仍旧可以是有套路的(这一点原文完全没有提到,但是,在阐释工作中不得不这样发挥,否则学生很容易误以为,人生乃是完全偶然的东西)。自然之学可以通过大量和反复试验而找到普遍性也就是规律,那么人生之学既然不能借助大量反复的试验,如何找到普遍性或套路呢?这就需要收集经验或者案例,或者当代人的案例,或者历史中的案例,可以每个月研究一本案例,这样有助于窥见成功的普遍性和套路。所谓“快乐就好了”和“顺其自然就好了”,往往是由于无知,未必算得上智慧和洒脱。因为人生之学是可以成立的,人生并不是毫无套路的,只是相对而言没有那么精确,如此而已。当年纪见长,阅历丰富,洞察到套路之后,往往只能叹息,不可重新再活一次。因此,真正有大志向的,要多研究古今案例,積累经验,这非常重要。
进展到《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第三章第二段,仍旧由一个学生朗读,同一排学生逐一阐释。许多人认为论题是年轻人,只有个别学生从两种科学角度阐释,只是并未表达出最关键的字眼。关键在于这句话:“政治学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为。”[4]7这就提示着自然之学和人生之学的差异:在自然之学中,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往往是分离的,比如研究小白鼠和某药品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不涉及研究者的人生,只涉及研究对象的生命;而在人生之学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的对象,人生之学的关键意义在于如何使研究者本人的行为方式有所改变,如何使研究者本人增加一些有益的生活智慧,并不在于是否获得某些知识点。如果说一个人自然科学做得很好,但是人生不顺,尚可理解,但如果说一个人人生之学做得好,却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很不好,就自相矛盾。因为人生之学是否学得好,检验标志就看研究者能否搞好自己的生活,所学东西对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是否具有切实的意义。
另一方面,谈到年轻人不适合学习政治学,所以有的学生说,年轻人不适合学政治学、人生之学,所以,还是要看运气,慢慢长着,积累经验,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并不是让年轻人不要学习政治学,而是告诉我们其中的症结。症结在于,年轻人受感情的宰制,不能自制,于是,即使知道了什么,也跟不知道是一样的[4]7-8。这才是亚里士多德要说的。勤奋何等重要,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提问何等重要,大家也是知道的;但就是难以坚持做下去。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太多的精力都被手机刷屏绑架和分散了,所以难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真正该做的事情上。人生之学的关键在于行为之改变,改变行为的关键在于节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所以,不是适不适合的问题,而是必须努力的问题。依靠本能是不行的,必须动用强大的理智;最好达到一种境界:感受到动用理智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Heidegger. Platon: Sophistes[M]. Frankfurt: Verlag Klostermann,1992:62,77-78,11.
[3]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10.
[4]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科研项目“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阐释”(15XWR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