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脱贫攻坚有“约”定

2017-12-07 12:22张晓东
四川党的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镇乡全乡公约

张晓东

“自从我们村的《脱贫公约》实施以来,贫困户的家庭周边环境、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和邻里之间也能和睦相处。《脱贫公约》确实管用!”10月23日,阆中市朱镇乡东阳村第一书记张荣盛说。在扶贫工作中,朱镇乡积极发挥村级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针对扶贫工作现状制定出台了《脱贫公约》(在当地被称为“朱镇八条”),干部群众紧密配合,发挥精准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大家齐心协力迈步建设文明幸福新村。

不良现象催生《公约》出台

事情还要从2015年10月朱镇乡刚刚完成精准贫困户的识别工作说起。“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贫困群众中有一些不良现象,个别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个别户攀比思想严重,个别户好吃懒做、坐吃山空,个别户惹是生非,个别户以贫困户帽子为荣,虽是少数,但是影响极坏!”朱镇乡党委书记赵耀说。朱镇乡党委、乡政府认识到扶贫工作最重要的是扶志和扶智,乡村干部只是帮助和引导,如果贫困户自己都没有信心,都不主动,那扶贫的效果也就谈不上。于是乡党委、乡政府萌发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运用村民自治的理念制定《脱贫公约》的想法。“ 《脱贫公约》也是一种简单的契约,对于精准贫困户来说就是划清界限,哪些做不得、不能做,哪些该做而且要做好。这对他们有一种促进和约束作用,同时也加大了社会监督的力度!”赵耀说。

《公约》八条内容都是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扶贫攻坚的政策文件制定,包括自力更生、接受扶贫指导、参加国家政策培训、资金约束、发扬团队精神、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和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从总体上说就是要求贫困户要自信、自立、自强。《脱贫公约》的出台也很慎重,先后经过贫困户、非贫困户和村党支部、村委会自下而上几番讨论,最后经过乡镇审查后上墙张贴。贫困户的档案袋中也有记录,同时每次扶贫例会和农民夜校也组织大家专题学习。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让《脱贫公约》从墙上“走”下来,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管用而且富有实效,从而激发贫困户强大的活力和动力?朱镇乡的做法是:通过扶贫例会,让群众学习扶贫政策,自我评议并剖析落后现象,互相帮助,共同提升进步。

认真执行《脱贫公约》产生约束力

沿河村党支部书记侯志林介绍说,村民张长艳一个人生活,家里的环境卫生很差劲,被子从来都没有叠整齐过,门前的垃圾很多。贫困户苏万武开始也做得不好,后来经过村干部和群眾教育学习,现在好多了。于是村上就把张长艳带到苏万武家学习取经,这对张长艳触动很大。回家后,张长艳经常打扫卫生,现在张长艳家也干净清洁了。

村民何从贤经常在场镇上打牌,对村干部的教育也很抵触,甚至冷言冷语。怎么办?村干部根据《脱贫公约》,采取了三种方式:通知他说现场会到他家里开;凡是有群众举报他在场镇上打牌,就拍成照片在全乡曝光,让其他的人不和他打牌;今后的扶贫帮扶举措和资金,对他要“另眼相看”。赵耀说:“采取这些措施后,何从贤改正了很多,再也不到场镇上打牌了。虽然没有去他家召开现场会,但是促进了他的转变。”

批评归批评,帮助也很及时。村干部借给何从贤周转金3000元发展养殖业。“像我们这种老油条已经懒散惯了,经过乡长严厉批评后,我感觉自己也很没有脸面,所以要发奋努力,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何从贤说,“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好吃懒做的,人都有面子,当时被乡长批评了,我心里确实不舒服,认为他管得太宽,但是后来想到他也是为我好,是激励我尽快脱贫!”

经过扶贫帮扶,现在很多贫困户成为产业致富带头人,还帮助其他的群众发展产业。角色从被帮扶者转变为帮扶者,封阳村村民陈开发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办起了养殖场,组织发动周边群众养鸡养鸭。贫困户武杰也带领其他贫困户到杨氏果业园区打工,成为劳务带头人。

“我自愿接受精准扶贫帮扶、指导、制定种养产业发展规划,自立自强,勤劳致富,过上好日子……”2017年国庆节前夕,在金镶村马家农场上,全乡2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代表集中参加扶贫宣誓活动。今年55岁的村民杜长培也参加了这次宣誓活动,并作为贫困户代表讲话。“国家给予我们贫困户很多的优惠政策,如果没有精准贫困户住院零支付这个政策,患有尿毒症的我早就死了几回了!”杜长培说,“现在国家给我们很多优惠政策,好比国家给你鱼竿,你自己不去钓鱼那就没有办法了”。

全乡开展了评选“最美朱镇人”和92个组评选“最美家庭活动”,让那些“孝敬父母、勤俭持家、热心公益、清洁卫生、公道正派、遵纪守法”的家庭受到表扬和鼓励。其中,每个组都评选了一个样板家庭,将其图片事迹上墙,每年流动评选。老百姓十分珍惜这样的荣誉,将奖牌放置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当作家庭的最高荣誉。

以前朱镇乡是信访大乡,逢场天,乡党委书记、乡长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拥挤不堪的信访群众,现在人少多了,乡风民风得到明显好转。

《脱贫公约》给贫困户吹来徐徐新风

《脱贫公约》的施行,不仅改变了全乡精准贫困户的精神面貌,坚定了他们的脱贫信心和决心,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得到了发展,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变,建设新农村的步伐越来越坚强有力。全乡利用国家项目、群众自筹等方式投资上千万元推进新村建设规划,美化了农村面貌,优化了居住环境。全乡修建公路100多公里,村村通上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全乡土地流转7000多亩,相继建成江东农业园区4000多亩的柠檬园、马家农场、芊牧能繁母牛养殖场、四川七彩珍稀植物园、油牡丹脱贫奔康园等,村民可以在自家门口上班赚钱。

通过精准扶贫,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也使干部的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公约》对乡、村干部也是一种洗礼,以前干工作蜻蜓点水,现在精益求精、敢下深水、沉得下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体现出来了,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目前,全乡250户、897人已经实现了脱贫,只有6户24人未脱贫,而且鹤林村和凤阳村已经具备摘帽条件。

“我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发挥村级基层组织自我管理作用,通过出台《脱贫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实行民主治村,增强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阆中市依法治市办主任王杰元介绍说。目前,阆中市已经在金子乡、思依镇、西山乡、天林乡等20多个乡镇210余个村(社区)出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脱贫公约》。《脱贫公约》已经成为“群众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促进干部和群众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催化剂。(作者单位:阆中市委宣传部)(责编:陈晖)endprint

猜你喜欢
镇乡全乡公约
图书借阅公约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宁波加快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发挥镇乡作用深入推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
“十二五”期间,北京镇乡交通设施发展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