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2017-12-07 14:38范周
前线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

[摘要]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全面巨大成就的根基。以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我们要不断开拓文化发展路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文化发展提质增效,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模式,实现多元优势资源的有效融合提供思想依据,让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形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新时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 D610;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11-0142-06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精辟地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没有文化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新征程。

文化自信是我国文化建设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全面巨大成就的根基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黨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系统规划和全面铺开了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了全面巨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

其一,凝魂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成风化人。文化自信有着多方面的构成与表现,例如对自身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辨,对眼下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对文化创造能力的全方位认识,对文化建设方向的准确把握,这些都是构成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而在文化自信的系统构成中更具核心意义,对文化自信的诸多内容具有统领意义的,则是价值观的自信。价值观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文化自信是凝练、总结、弘扬价值观的前提,是价值观的重要支撑,而价值观的弘扬则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须夯实的精神根基。

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我国以文化自信为根基,抓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铸魂工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叫响并得到践行,评选表彰第四届、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共116人,推出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制定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有力推进,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34个、文明村镇1159个、文明单位2242个和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300个。以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核心价值观建设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文化自信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价值引领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

其二,主心骨:精品频出,社会主义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工作。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与重要意义。五年来,文化自信在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过程中始终充当主心骨的角色,为文艺创作提供不竭动力,促使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精品频频显现,社会主义文艺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产生的优秀文艺作品、风神独具的美学精神的热爱,文化自信是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内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显著增强,而随着文化自信思想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影故事片生产量从2012年的745部增长到2016年的772部,电影票房从170亿元增长到493亿元;电视剧生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201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图书出版从2012年的41.4万种、79.3亿册,增加到2016年的49.9万种、90.4亿册。其中《战狼》《人民的名义》《记住乡愁》《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收获票房与口碑,更是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成就也在成为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实力,文化自信的观念在文艺作品的浸润下逐渐深入民心。

其三,助推器:推动文化走出去,显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文化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底气,也是在包容他国文化引进来的过程中杜绝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最后防线。

五年来,以文化自信为主基调,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愈加稳健,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著名京剧演员张火丁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的《白蛇传》《锁麟囊》座无虚席、盛况空前,并得到《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特别关注;莫言、曹文轩、刘慈欣相继亮相世界文坛最高领奖台;《媳妇的美好生活》《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作品引发国外“追剧”热潮;此外,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活动的成功举办与建立无一不显示着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文化自信之于国家发展,其作用不言而喻。我们自信地推动文化“走出去”步伐,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故事正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世界人民,同样,这些对外交流的历史性成就也将成为新时代进一步提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其四,动力源: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增长了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与终极目标。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保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建设不偏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的保障,是增强我国文化建设内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提质增效,坚定文化自信是前提和动力。

五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稳健。文化惠民政策不断普及,顶层设计逐渐完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迈出关键一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加到30254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升到现在的4.14%。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速趋缓背景下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成为产业优化调整中新的增长点、补给线乃至支柱产业的势头明显增强。

以文化自信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价值

其一,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内在基础与现实需要、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模式,实现多元优势资源的有效融合提供思想依据,促进我们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

知易行难,文化自信,源于由内而外的坚实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深刻理解深埋于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根本的文化基因。首先,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根基。纵观古今,我国既有上下五千年凝聚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内核,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改革开放近40年来,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获得感,为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增添了无穷动力,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文化基础。其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舞台上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当代社会及其日常生活领域,不论是达成价值共识还是实现文化认同,说到底在于能否有效发挥文化的凝聚力量和引领作用。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现实需要。面对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扩张长期占据人类历史和世界秩序中心位置的现实境遇,中国需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和引导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际话语权,才能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二,坚定文化自信是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石。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文化精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高地和文化依据。

文化自信彰显和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具有独创性又具有普适性的文化价值样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自信是我们对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从文化价值层面审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基本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拓展与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文化基础。不同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国运。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第一大国,文化自信是我国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核心支撑,更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基石。

其三,坚定文化自信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根基。

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阐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的需求也已经从简单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对美好生活需要”,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需求。如今,我们同时面对着改革开放发展将近40年的斐然成绩和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硬骨头”,发展中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已经显现,文化领域亦是如此。需求方面,人民需要更高水平、更丰富、更多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生产方面则存在着文化产品数量多、质量却良莠不齐的问题,存在着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新时代下,满足新要求需要贯彻新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必须秉承的发展理念,也是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央视在2017年推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等七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收获将近10亿人次的观众,不仅以文化精品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要求,更向世界人民传播文化自信,增强我国发展底气。因此,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效益和质量,才能用丰富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其四,坚定文化自信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大精神引擎。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应对风险挑战的重大战略举措,尽管在多年来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面临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诸多问题。“五位一体”的战略发展布局决定了新时代下文化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文化体制机制仍需创新、文化体制改革仍需深挖。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巩固和强化改革自信,引领和推动改革发展。如今,加速发展、加快改革成为世界性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并有所作为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之下,改革过程中的新旧、中西观念的激烈碰撞容易使人民出现精神空虚、价值虚无等思想观念上的困惑。从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在国家改革发展、社会急速转型的环境下,人民思想观念最为薄弱,人们在变化的过程中急于寻求精神支撑,急需增强文化自信来强化精神支柱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划定底线、勘定标准、凝聚精神。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为清晰准确地找准改革定位、增强改革动力,只有以文化自信构筑和提升改革自信,才能进一步拓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以文化自信拓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

其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文化发展提质增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而其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变的重要方面。换句话说,在“口袋富起来”之后,“精神富起来”已经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何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精神食粮成为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文艺创作等都应找到各自的着力点、发力点。

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要以创造并引导供给来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增进文化民生的福祉,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活文化供给增长内生动力,推动新的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演绎、更迭、创新,提升供给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全面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引导企业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不断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內容,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实现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标准上的进一步发展。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新模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机制,创新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定制化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现形式。

文艺创作要勇攀高峰。新时代下要求文艺工作者们应当以弘扬文化自信为己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导思想,坚持以传承弘扬“工匠精神”为创作导向,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创作出发点,勇于创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精品,解决文艺作品 “有高原却无高峰”的困境,用多元化的文化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粮。

要充分发挥文化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应当先行,在“脱真贫、真脱贫”的过程中,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脱贫的主旨思想。要深入贯彻“扶贫先扶智”的发展理念,抓住问题补足短板,对一些落后贫困地区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同时,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的缺位供给、短缺供给、无效供给等问题,持续提升有效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效率和效益,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

其二,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完善文化立法体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也应当随之变革,作出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时代对法治的需求,文化领域亦是如此。在现代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大文化立法力度,无论是国内文化市场开发、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是国外文化引进来,都应当把文化立法放在首要位置。

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立法成果显著,《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的制定实施弥补了我国文化立法的空白,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文化立法仍需更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文化立法是我国文化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在国际交往中,法律建设是重要环节,文化法律的缺失和立法层次不高的问题,对中国要建立的国际大国形象极为不利。而通过立法和法律手段来依法有效地保护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才能更加平稳、更加可持续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加大文化立法覆盖面,补齐文化空白点是处理文化领域新兴事务的现实需求。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影响下,我国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新业态、新产品等不断涌现。现行文化立法内容的前瞻性和涵盖面不足,导致在面对当前文化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业态、新模式时,往往力所不能及,监管的空白点或灰色地带始终存在,规范发展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立法加以解决。

其三,发展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自信并非“文化自大”与“文化鼓吹”,而是在经历了上下五千年洗礼之后留下来的科学的、有实践意义的文化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文化自信的支撑。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时代意义,详细阐发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注意处理好批判与继承、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不断向全国人民传递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新时代要求我国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是文化进步的动力核,这种文化自信应该是全体人民自觉流露出来的由内而外的自信,应该是贯穿于所有党的事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不同层面中的自信。这一新的使命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加大文化传承与创新力度。积极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文化创造创新中实现文化进步,将创新思维渗透到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

其四,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出口和文化交流,它是向世界傳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其本质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内涵既包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受外来文化,也包括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做好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我国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支撑。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在推动国家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同时也加深了文化安全隐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我国不仅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政策优惠,更应该注重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科学谨慎对待外来文化,并用中国话语体系将其转化,为我所用。要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文化发展观,建立积极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二是坚持中国文化国际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研究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有效方式,形成能与国际交流的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华文化在国家传播交流的过程中让外国人不仅听得到、看得到,更要听得懂、看得懂,努力提高对外文化贸易的竞争力,让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形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范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时代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