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
摘 要: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在大学生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给当代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也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完成学业是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试图对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困生;成因;转化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但成绩暂时落后且自律能力有限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为懒惰贪玩,纪律性差、沉迷于手机或网络无法自拔。这些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考试存在多门不及格现象,部分学生会发展成为休学、留级甚至退学。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地方性一般院校,尽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有较明显的区别,但没有显著差异的是他们都无一例外的存在学困生。高校中的学困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转化难度之大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以烟台某高校医学专业大二学生中的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对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转换对策进行了探究。
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同校,尤其是同专业的学生,既然都能够通过高考的选拨,说明他们在智力上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但是,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总会有部分同学渐渐落后于同班同学,甚至出现留级或退学等情况。总体来看,学困生的产生不仅仅是由某种特定原因导致的,而是由主观、客观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研和分析,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原因: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和奋斗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考上大学,但是考上大学之后的目标是什么,很多学生都没有清晰的答案。针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调研显示,大约有52%左右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另有15%的学生认为高考奋斗了三年,进入大学就是放松和享受的。此类现象的存在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没有目标,就会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降低,得过且过。
(二)缺乏浓厚的专业兴趣
在对研究对象的调研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反馈他们之所以选择当前就读的专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考虑,而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意见或者盲目跟风;还有部分学生反馈自己在填报志愿之时对专业兴趣较大,但是随着对专业和职业了解的逐渐深入反而导致个人兴趣的丧失。这些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一直纠结于当初填报志愿时的“不明智”和“非自愿”,而没有及时有效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汲取知识,一味地排斥现状、不愿学,这就必然会导致自己陷入到学习困境中去。
(三)缺乏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大学的学习模式和之前的是完全不同的,大学之前的学习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敦促之下进行的。然而进入大学之后,老师和家长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时时刻刻地监管着学生,脱离了这种监管,他们一下子变得十分自由。大学学习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这就导致很多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除了学习之外,大学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兼职工作。进入大学后,部分同学认为大学里应该着重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所以他们积极投身于社团活动或者兼职工作,这就导致他们分配给学习的时间变得很少,甚至有时会占用上课时间来进行这些工作。社团活动或兼职工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获得某些成就或满足感,这种成就或满足感会使学生放松自己对专业学习的要求。除此之外,在受访对象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表示手机占用了他们大多数的自由时间。高中时,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玩手机有着严格的把控,然而进入到大学脱离了这种把控,部分学生每天花费大量在时间在手机游戏或小说上,甚至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
(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缺陷的存在
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近几年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中科研比重增加,造成高校整体氛围“重科研轻教学”,从而导致部分任课教师对学习纪律及有关规定执行不严,对迟到甚至逃课的学生不闻不问,对课堂上出现的玩手机、睡觉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不问不管。长期以往,那些自学能力和基础水平弱以及长期不认真听讲或逃课的学生势必会难以跟上大学的教学进度和专业难度,最终成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学困生的产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努力进取希望有所转变;第二阶段为一切放任自流、无所顾忌;最后一个阶段为失去人生目标,彻底迷失自我。学困生中不乏后期努力进取、后来居上的案例,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最后彻底放弃和迷失了自我。学困生是高校教育必须正视的一个群体,如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针对学困生的成因,本文提出以下幾点转化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学习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和养成。学习目标可能会因人、专业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怎样,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意义的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能够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基本责任,严格自我管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帮助学生战胜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专业教育、杰出校友演讲及访谈、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专业特点和今后的工作方向,帮助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竞赛,建立班级自习制度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学习创造好的环境。endprint
(二)培养合适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控能力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帮助学困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也将有助于学困生的转化。在大学入学之初,就需要让学生们明确大学里的学习不再是在各方监管下的学习,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他们需要从心理和思想上进行质的转变。
对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建立全方位帮扶机制。首先,采取双向选择或者以自愿为前提指定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异的学生与学困生结成对子,帮扶者和学困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帮扶者带动学困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深入学生课堂及宿舍以了解学困生第一手的情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进而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教育,给予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以切实可行的帮扶。此外,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多去发现并赞扬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困生的自信,最终实现转化。
(三)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课堂纪律
高校兼具科研与教学两大重要职能,要平衡两者地位,需要建立更为完善的高校、高校教师评价与考核体系。可以将教师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种类型,专业基础课程由教学型教师负责授课,科研型教师指导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从而为教师提供不同发展方向。在对教师考核评价中应该依据两类教师的不同职能,独立制定两种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需要完善对课堂及学习纪律的要求,并确保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对于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及睡觉等情况严肃处理,确保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结语
大学学困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存在不容忽视。对于高校来说,学困生的数量会直接关系到优良学风的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学校的安全稳定。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并实现转化需要高校各个层面给予高度关注,在制度、政策上给予一定引导,同时更需要辅导员从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并保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确保实施。在既有帮扶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从而探索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形成一套長效帮扶机制,最终减少学困生数量,使其维系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崔怀将.高校学困生的类型诊断与矫正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2]任娃.学业困难大学生的形成原因与教育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3]蓝晓丹.高校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