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垣
[摘 要]“共情”以深入个人情感世界为基点,把握学生情感现实需要为依据,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共情”为媒介,着眼于师生共情性关系的构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精神素养,实现小学品德课教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共情能力;情感共鸣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84-02
“共情”在心理学上是指心理咨询者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理解、接纳对方,准确把握对方的情感需要,并将自己对来访者的理解和认知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帮助来访者。由此可见,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共情”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深入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理解、尊重,并接纳学生的想法,从而把握学生个人情感的现实需要,教师可以此来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共情”的运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平等、理解、尊重的互动关系,让师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以“共情”为桥梁,情生意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共情”又称为同感,是指教师通过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站在学生的思维层面,把准学生学习的“脉搏”,从中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由情生而意动,从而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以“真正的友谊”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构建和发展友谊,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的友谊是珍贵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这些知识,对于处在抽象思维形成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这些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探究欲强的心理特点,组织讨论主题:谈谈你对真正友谊的认识,你是如何与同伴之间建立真正友谊的。让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深刻理解友誼的真谛。其后,教师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哥们义气”的故事短片,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哥们义气是真正的友谊吗?”由此,教师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体现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白帮助同学蒙混过关,考试作弊等诸如此类的“哥们义气”不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建立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彼此信赖,关心,帮助和理解,以此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教学中,教师通过友情这个温馨的话题过渡到视频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友谊,情真意切,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以“共情”为基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设计
“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情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共情向着情绪最佳的状态发展,让个体在情境的感染中激发出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有更好的表现。因此,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基础上,以组织辩论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中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以“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道德行为习惯,不得妨碍、伤害他人。这个话题是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共鸣。由此,教师以“遵守公共秩序就是讲公德,讲公德就是遵守公共秩序”为题组织辩论,首先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判断,然后再发表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辩论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集思广益讨论交流,组间通过代表发言进行辩论。有的小组认为:“这句话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不对,因为讲公德不仅仅包括遵守公共秩序,还包括爱护公物,助人为乐,懂礼貌,保护环境等内容。”有的小组认为:“遵守公共秩序只是公德内容的一部分,公德与遵守公共秩序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内容上不具有对等关系。”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的积极性越辩越高,思维越辩越清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凭借对学生个体情感的把握,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辩论情境的创设中,推动了师生共情性关系走向教学最优化的状态,帮助了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品质。
三、以“共情”促关切,善于倾听,亲师重学
“共情”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有效的沟通又是建立在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善于倾听,懂得倾听的能力。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为切入点,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对学生的想法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关心,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粘合度,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内生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以“注意公共安全”教学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安全的道德行为,并让学生懂得注意公共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关系。教师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有关公共安全的事例”。很多的学生都能说出一两件案例,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出车祸,这是小学生上下学经常遇到的事情。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案例,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导致出车祸的原因是什么?过错在谁?我们怎样做到安全出行?”问题很简单,却包含了教师对学生深深的关怀。学生日常出行安全是行为规范的内容,教师以此为载体让学生认识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并在倾听学生的发言中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共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源于教师内心深处的关爱,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以“共情”为纽带,互相理解,构建师生共情性关系
“共情”不是主体孤独的存在,是在师生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想共鸣,即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程度的理解和尊重,学生就会反馈给教师同等力量的情感,从而在师生双向互动和交流中深化师生情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以“诚实守信”教学为例,其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真话的优秀品质,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教师以“考试作弊”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考试作弊行为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辜负了老师的一番教导,浪费了老师的一番心血,是不珍惜老师劳动成果的表现。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意识到作弊是一种不良的行为,是不诚信的表现,表示以后考试不弄虚作假,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由此,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师生彼此之间的了解,学生对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听课的自觉性。教师从学生的语言中得知学生存在是非观念不清等问题,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梳理有关诚实守信的内容,让学生在正反案例分析中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成效。
总之,“共情”的运用强调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侧重学生内心品质和精神素养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应以“共情”为载体,组织课堂辩论,进行情境创设,善于倾听,互相理解,从而构建良性的师生共情性关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参 考 文 献 ]
[1] 时军,王晖,黄嗣航,马鸿雁,王小燕.换位思考关注师生共情点[J].药学教育,2017(1).
[2] 胡丽贞.优化“共情”策略创生“共情”效应[J].学周刊,2015(15).
[3] 周杰.倾听与教学——论教师作为倾听者[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