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保障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行能源革命,是新形势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动能源科学发展、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两者协同促进的作用非常明显,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革命的四川实践
(一)坚持绿色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将低碳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二五”以来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50%,有效带动了能源革命向纵深发展
一是全方位加强统筹协调。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四川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四川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四川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增加森林碳汇、加强科技创新等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和省级相关部门,按年开展评价考核,强化督导工作落实。与2010年相比,2016年四川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0.889吨/万元(2015年不变价),累计下降50%;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近11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上升6.2个百分点;单位能耗强度下降近30%。碳排放强度的快速下降,引领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加快转型、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二是加强低碳试点示范。成都市、广元市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分别提出了碳排放达峰时间,研究探索了达峰路径和政策措施。成都市加入了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入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将实施碳惠天府計划,探索碳排放达峰追踪制度,到2020年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低碳发展“引领区”、低碳生产生活“标杆区”、低碳市场化服务“核心区”、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示范区”,2025年前成为国内低碳发展先进城市。广元市入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地区,将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把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立足资源优势,建设低碳广元。成都市、雅安及川西北地区、嘉陵江流域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域面积、51%的人口开展了生态文明先行先试。此外,全省建设了30余个省级低碳社区、6个省级低碳城市,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碳交易方面,大力加强国际和国内区域合作,加快碳市场建设,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通过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构备案,获批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2016年12月四川碳市场开市以来,国家核证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累计交易量居全国第5位。截至目前,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数量368个,年减排量734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9.7%和11.7%,均居全国第一;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102个,年减排量近2800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用能权交易方面,入选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地区,出台了工作推进方案,成立了以省领导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将依托四川清洁能源优势,创新机制推动能源要素更高效配置。
(二)立足水电优势,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力支撑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进
一是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目前水电装机容量729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79.4%,新能源发电装机从2010年的5万千瓦增加到240万千瓦,页岩气累计产量超过40亿立方米,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基地,“十二五”累计外送电量3411亿千瓦时,替代减少中东部地区化石能源消耗折合1.1亿吨标煤左右,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约2.84亿吨,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2016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到34%、11.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和5.6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快速下降至34.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积极开展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煤炭减量生产,实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2016年,全省煤炭消费量8869万吨,比2013年的11678万吨减少了24%。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2016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使用量22891辆,比2015年增长近150%。
三是加强能源国际合作。2015年9月,清华大学、四川省与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州签署“2+2”合作协议,深度整合四方优势资源,推进相关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将利用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和华盛顿大学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技术优势,依托在四川建立的能源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在设计合作方案、推进企业间交流与对接、进行项目前期论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四方还将围绕低碳能源研发、低碳产业发展、智能电网建设等多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组织核心技术攻关并建设示范项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能源消费革命有待深入开展
主要体现在能耗总量控制难度较大。四川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2016年第二产业占全省GDP 40%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60%以上。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耗总量将持续刚性增长,完成“十三五”能耗总量控制目标难度较大。
(二)能源供给革命亟待健全完善
主要体现在水电弃水现象严重。四川是水电大省,目前全省水电装机已占电力总装机的80%,但电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水电装机中三分之二左右为无调节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受天然来水“丰多枯少”的影响,水电丰枯出力差异较大,枯水期水电出力只有丰水期的三分之一,亟需加快建设有调节能力的抽水蓄能电站,优化电源结构。endprint
(三)应对气候变化有待深入推进
主要体现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国内碳市场建设步伐滞后,各方持观望态度,信心有待提升;地方政府对气候工作的认识还不深入,在推进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未能充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与推进能源革命、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工作的协同作用;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廣应用能力不足;气候统计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等基础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等诸多问题。
三、几点思考
(一)关于科学合理消纳可再生能源
应着力解决电网调峰、电力外送、市场机制三大难题,从电源、电网、负荷、技术、市场等方面综合施策,从根本上实现可再生能源科学合理消纳,彻底解决饱受诟病的弃水弃风弃光难题。一是优化电源结构,合理布局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快建设特高压智能电网,促进电力输送与消纳;三是加强负荷侧管理,推进电能替代;四是推进并网控制、微电网、储能等技术创新,提升设备可靠性;五是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推动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现可再生能源低成本消纳。
(二)关于碳排放达峰
广义的碳排放达峰是指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物、六氟化硫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考虑到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以及现实统计数据基础和可比性,包括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编制的《城市达峰指导手册》在内的文献均指出,城市达峰的目标和行动现阶段主要针对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达峰不是三五年内碳排放总量不再增长,而是在更长的时期内碳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这要求低碳化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基本形成,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不再反弹,新增能源需求全部通过非化石能源满足。
(三)关于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2017年6月,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是一个挫折。在此背景下,我们中国是否还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的确,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而且有利于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我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国情紧密结合,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必须长期坚持下去的国家战略。
(四)关于充分发挥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革命中的作用
应加快建设碳交易市场和用能权交易市场,健全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制度,加快电力、油气等能源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将环境问题内部化的同时,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此外,鉴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需要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在总量控制和市场交易制度设计时,应将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区别对待,把重点放在控制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上,鼓励可再生能源科学合理消纳。
(李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