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波
近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财预〔2017〕62号,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允许各省级政府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要求从额度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等方面加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以合法规范方式保障土地储备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被视为中国版的“市政专项债”,其发行对保障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完善专项债券管理、遏制违法违规变相举债,以及将来在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重点领域发行新品种专项债券具有积极的创新示范意义。
一、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不具备举债权限。随着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建设,地方政府融资需求也迅速增加。以土地为抵押或注资的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正门不通走旁门”的准债务融资渠道。不可否认的是,“土地财政”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曾经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地方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缓解了地方财政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各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快速增长,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预算约束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累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低水平融资方式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也滋生了不少腐败问题,“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以及其引致问题的弊端也越来越明顯。
为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监督、遏制政府债务过快增长势头、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堵住旁门开正门”,从2015年起实施的新预算法(2014年修订)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举借债务,除此之外不得以其他任何方式举借债务。《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和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等规定出台后,又进一步规范了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行为,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合作行为(PPP),对地方各级政府规范举债融资机制,防范财政金融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债券通常也被称为市政债券,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债券的发展均与本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地方政府债券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般责任债券(General obligation bonds)和收益债券(Revenue bonds)。一般责任债券并不与特定项目相联系,而是以发行机构的信用作为担保,其还本付息得到发行政府的信誉和税收支持。收益债券与特定项目或部分特定政府收入相联系,其还本付息来自投资项目(如高速公路和机场)的收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两种,此次试点发行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类似收益债券。
《办法》规定,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期限原则上不超过5年,既避免了期限过短造成的错配风险,又减少了期限过长带来的资金闲置问题。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应当严格对应到项目,项目应当有稳定的预期偿债资金来源。各级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严格储备土地管理,理清土地产权,按照有关规定完成土地登记,加强储备土地的动态监管和日常统计,及时评估储备土地资产价值。《办法》中关于发债主体、偿还来源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厘清了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的界限,是地方政府债券管理的一大创新,这是我国首次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项目分类发行专项债券,标志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管理迈出重要一步。
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一国财政分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的合理划分、有效的约束及监督机制、持续的债券评级及地方政府信用评估制度是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的发行,是我国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种类的重要尝试,将为后续发行其他类政府债券积累经验,是地方政府融资制度精细化管理的有益探索。从当前来看,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也是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长远发展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财力格局不够合理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事权和财力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基础。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一直没有真正建立。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客观上造成地方承担了一些不适合承担的事物。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不尽合理,目前属于地方的税种除营业税外,其他税种收入规模都比较小,地方主体税种的培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剧了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需求压力。
预算制度不够科学规范不利于对地方政府债务有效监督。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实行严格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制衡机制。我国目前由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预算体系相互独立,还不够统一协调,预算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不足。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行周期一般具有初始投入大、收益期限长的特征,与地方财政收入期限结构存在错配,而传统的以年度收支平衡为重点的年度预算只基于当期地方财政收入进行安排,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期规划计划的衔接需进一步提高。此外,预算管理偏重收入、支出预算偏软,也不利于对政府债务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长期发展。市场经济以信用经济为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评级以及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估,是促进形成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保障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信用体系是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政府是否守信决定着信用环境建设的成败。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信息公开共享、法律法规保障等关键环节亟待推进。此外,全社会对信用建设的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不健全,失信成本偏低,信用服务市场仍不发达,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壮大面临不少困难,信用服务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差距。
三、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这既是未来一段时期财税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同时,加快推进以政府信用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是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关键举措。
确立合理有序的财力格局,提升地方政府财力保障水平。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加快调整增值税收入分享比例,形成更加合理的中央地方收入分享比例关系。健全省以下财力分配机制,提高基层政府财力保障。
完善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机制,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把预算审核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拓展。中期财政规划应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相衔接。硬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资金效益,强化绩效管理,增强预算公开。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通过规模控制、风险预警和分类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加快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评级对地方政府债券定价的关键作用。推动政府信用资料开放共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体系,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地方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建设,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券进行连续评级,以及地方政府信用状况的外部评价,利用公开市场投资者“以脚投票”的市场压力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