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对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探析

2017-12-07 14:41吴开其赵正武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7年11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导师研究生

吴开其+赵正武

摘 要:科研创新能力是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素养培养的核心,导师应采取“发挥”而非“利用”的创新能力培养取向,以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动机作为着力点,制定优先的实验技术训练为培养任务,并重视学生系统完整的生物科学探究体验。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创新;导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1-0046-02

落实“立德树人”十大关键领域中强调教师育人能力培养的作用,而目前研究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较为薄弱体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科研创新能力作为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其培养受到招生、课程教学、学校平台、学校管理、导师、社会等各方面影响。本文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入手,依据对重庆市四所高校的生物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访谈结果(涉及生物医学、生态学、生物力学相关专业),分析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生物学研究生培养中应持有的态度和应起到的作用。

一、采取“发挥”而非“利用”的培养取向

导师更是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其中解惑更是体现导师的“导”,通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能力得到“发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给学生以学术启发,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但当下的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似乎被某种“利用”的关系蒙上一层面纱,我们平常听到的是“今天发工资了”“大老板和小老板后天要出差”“你们老板真好……今天过节还可不用打卡签到”。这本身是件好事,在导师的项目支持下既可以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生活问题。当这种关系是良性循环时,实验室呈现的是团结,积极向上,共同出成果的气象。但是这种和谐又很容易被打破,当任务比较单一又比较繁重时,学生在实验室之间或实验室内部对比就会形成“被剥削”的心理,当成果不足,项目经费不足,又会呈现“降工资”的落差感。归根到底,保持最朴素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的能力应当一开始就本着发挥的取向。应该以更本质的“引导—学习”师生双边关系去冲淡“付出—回报”的非师生关系。

“发挥”对师生双方是相互的,学生与导师之间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对话的。一方面导师依据研究方向、实验室条件、科研平台为研究生学习奠定资源基础,学生作为已经经过本科阶段学习的人,具备基本生物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按照导师要求,按照培养计划,遵照研究生管理,达到毕业标准。因此,导师应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关注其在科研上从入门到精通才是替其发展考虑。回归师生双主体关系,学生按照教师的方向小步子走,教师依据学生进展改进培养策略,调整任务或项目进程使得团队共同进步。总之双方换位思考才能得以进步[1]。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求学态度,也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基础。

二、将激发科研创新动机作为着力点

通常我们评论现在的研究生科研动机不纯正,其实也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导师在职称晋升、获得科研奖励和荣誉、学校考核等外部动机更强烈[2]。既然“身正为范”的教师如此,学生以就业、考博、发论文等动机进入实验室也是正常的,但科研创新的动机也受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导师的影响。根据ARCS动机理论,导师对生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动机影响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引起学生创新的注意,一次最新文献观点的分享,一次Seminar的智慧碰撞,一次学术大会的洗礼给学生以情绪化的材料接触,在此过程中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其探究。学生眼中的导师课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生才能重视并憧憬。有研三的学生在访谈中讲道:“我们团队攻克的课题是我本科就开始着手的,我多么希望能继续读我们导师的博士,继续做下去。”

其次是讓研究方向与学生相关,导师容易给学生直接的任务,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经验,学生本科阶段已经具备的优势,应与他们共同探讨研究课题或实验任务。研究风格也很重要,比如有些研究需要在野外进行。学生能否适应也很重要,一个快节奏研究团队能否接纳一个慢热的新生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再次是创新的信心。一是导师的、团队的经验成果能给学生形成榜样,学生在团队中有自豪感;二是要让学生拥有成功的机会,并获得阶段性成果。有的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强调厚积薄发,一些阶段性数据或成果需要不断累积,但对于学生来说,没能及时发表,会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下一阶段研究的信心也就不足。

最后是让学生满意自己的创新,团队奖励机制需完善,奖励需公平。实验室、课题组可制定一些评分标准和奖励规则。当学生有成果时,还需让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满意。

三、确立先“方法”后“想法”的培养任务

研究生一进校我们就要求其能做到原创设计实验是不现实的。作为导师对自己研究领域需要掌握的技术应是比较熟悉的,以分子生物学为例,核酸分离与定量分析、分子杂交、转化与基因表达、PCR及其定量分析 [3]。这些基本技术对于研一的学生就应当以任务的形式布置让其熟练掌握。

一是让学生先熟悉自己实验室的常用技术。自身实验室的资源其实是最宝贵的,需要充分利用。一学生讲道:“我在研二的时候才接触到流式细胞仪,当时只是看着师兄们做,虽然只是看看,但明白其功能的强大,后来在我需要定量分析细胞凋亡时,我发现自己上手很快。”访谈中也有学生欣喜地讲道:“刚进来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就拿蛋白质测定说,以前都是在书上了解过紫外吸收法、双缩脲法、凯氏定氮法还有FOlin-酚法等,现在自己能操作一种,觉得自己收获不少。”可以看出,学习技术是新生最直接的效能感来源,学生能获得最直观的收获,尤其是本科阶段接触少的学生。

二是让学生接触自己实验室或学校不能操作的。主要可以通过交换培养,与其他大学联合培养,与其他企业合作培养等都是可行方法。“只有自己亲手操作过,才有发言权,很荣幸当时能在中科院学习,比如定量PCR、高通量测序、气相色谱分析等,虽然不能熟练掌握,但等到需要时定能很快上手”学生讲到。“我们实验室有些实验做不了,肿瘤数字病理切片有段时间我们直接到医院以实习的形式,学习了很多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分析。”对于某些学生讲,给他们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更远地看待生物科学发展。endprint

三是让学生进行先中文后英文的文献查阅,了解研究进展。导师可以一开始给学生指定该领域有代表性的期刊,先熟悉该领域研究的专业名词,话语体系,常用实验对照,变量设计,基本图像和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等,反过来再大量阅读英文文献,减轻英语学习负担。一学生说:“我现在研究的属于生物力学领域的,这个对于我来说完全是全新的,涉及许多解剖学、流体力学、组织工程的知识,进实验室后把实验室的一些研究成果阅读后才慢慢进入状态。”一般要求学生几百篇英文文献的阅读,其实这样的要求只适合潜心做学术的学生,对于一般学生在查阅文献后有自己的想法后可以放慢节奏,边设计实验边有针对性地再阅读些资料。当学生有了技术基础,一旦想法合理,可鼓励让其尽早先体会该领域完整的实验过程。

四、采用过程重于结果的培养方法

如果要求學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出结果,学生则会赶时间,学生“加班”就成为常事,处理不当,这部分学生总有一天会厌倦研究,因此我们的研究生学习在注重成果的同时,更应当进行以人为本的体验式学习,关注实验探究和创新的过程,体会自身好的想法形成过程和将创意的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享受生物学科学研究创新创造过程,注重研究的一种生命体验。

注重实验室发展历史的教育。有一研究生进实验室的第一天,导师就让他看了实验室一台装置,详细地给他介绍这套实验装置是前辈某教师花了毕生心血设计的,给他讲了当初设计的背景、设计的灵感、设计的思路,最后给学生介绍怎样操作,让其体会一个实验的来龙去脉,体会本实验室的历史,体会本领域实验需要的原创精神。导师自己的重点实验室是怎样建成的,中间历经怎样的坎坷,与学生分享这些会让其归属感倍增,同时明白科研发展且不断探索创新的必然。

让学生形成独有的科学研究素养。并不是所有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在学术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很大一部分将离开实验室,离开研究平台,也许他们之前的研究成果就此成为过去,SCI的发表只代表他们过去的成功。但是沉淀在自己内心那份吃苦耐劳、严谨思索、边做边反思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将挥之不去,一生受用。导师则真正完成该学生该阶段育人的任务,让自己的学生真正实现个体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姗,胡仁东.博弈论视角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

[2]谢玉华,毛斑斑,张新燕.高校教师科研动机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4).

[3]曹阳,林志新.生物科学实验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69.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