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
[摘 要]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编者创编出来的教材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站在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从编者的初衷进行拓展延伸、聚焦编者的意图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发现文本中不易被察觉的教学资源,从而为夯实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
[关键词]阅读教学;编者角度;思考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33-01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着编者创编出来的教材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教材文本的选择与编排,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思想意图。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在解读文本时,要洞察编者蕴藏在教材中的价值,以保证阅读教学行走在原本的教学思路中。
一、解读,站在编者的视角
著名特级教师张光璎老师曾经结合自己的备课经验谈道:“教师要善于站在编者的视角,理解编者为什么要选择这篇文本,为什么要将这篇文本编排在这一册教材中,为什么要编排在这一单元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感知文本所蕴含的学段的具体要求以及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训练目标。只有站在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才不至于偏离教学的正确方向。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师恩难忘》一文时,笔者尝试从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让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将这篇课文设置在本册教材的开篇,不仅仅为了契合新学期开学之后的教师节,更为了与本册教材中的“习作1”相得益彰。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就积极地收集、整合运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说说在自己求学经历中印象深刻的老师,唤醒他们对自己老师的回忆。这样,一方面为深入感知这篇课文中田老师的特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习作1”中描写老师提供极好的素材资源。这样教学,整个单元就在统一主题的浸润下,变得更具活力,从而形成阅读与表达之间的内在勾连,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例中,教师站在编者的视角对文本内容、文本所处的位置以及文本与其他内容的关联都进行了深入的感知与洞察,为合理地开掘和运用教材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延伸,拓展编者的初衷
一些课文为了达到表达需要,常常故意留白,起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要想让学生真正深入地感知文本,教师就应该适度地拓展文本,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的基础上,历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从编者编排的用意出发,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資源,与教材文本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体系,为更深入地感知文本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从文本整体的视角感知陶行知先生“每天四问”的内涵,并探寻陶校长说理的方式。随后,教师引领学生交流在预习环节中收集的关于陶行知先生的资料,初步了解陶行知的成就,对文中的“陶校长”产生信赖和仰慕之情。最后,教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陶校长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以及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的名言,让学生深入感知他的教育智慧。
这样的拓展补充,并没有偏离教材编者选定这篇课文的初衷,反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陶行知在本次演讲中论及的“每天四问”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执教,聚焦编者意图
教材文本所蕴藏的整体内容和价值取向是教材编者对文本重新考量的成果,是要花费大力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明确教材文本所承载的教育和教学的使命,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在感受、历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感悟人生、放飞理想,真正体现“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
如,教学《槐乡五月》一文时,教师紧扣课文比喻句、精妙的动词和叠词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引领学生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感受蕴藏在文本语言中的表达智慧。随后,教师就引领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女孩子“戴着槐花”“别着槐花”的动作,让学生进行想象:“在槐花开放的五月,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还会与槐花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样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实际。他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中的想象,并通过文字进行表达。在表达中,我们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课堂气氛也随之变得热烈起来。这样,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教师正是紧扣这一篇文本作为教材范例的资源,具有针对性地开掘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过程中,语用训练始终与文本意欲表达的主题契合,这样在历练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高效发展。
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本身的含义,更要读懂蕴藏在文本中的编者的智慧。只有学会从编者的视角出发,才能发现文本中不易被察觉的教学资源,从而为夯实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