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醉人的秋色中,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7-12-07 21:32采薇
学生天地·初中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兔儿爷农耕苗族

采薇

在古代,春天祭祀天地之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祈”;秋天收获后祭祀社稷之神以謝神佑,谓之“秋报”,故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有很多有趣、盛大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不论是非遗中秋,还是苗族赶秋、篁岭晒秋,我们都会在这个金色的季节里,于传统习俗中感受中华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中秋 感受古韵中秋,过有根的文化生活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的每一样代表性事物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象征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古韵中秋,寻找我们的民族之根和文化之源。

◆在传统习俗中感受非遗文化

拜月赏月 《礼记》中“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周朝时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仪式,后来人们习惯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话说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少数民族如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吃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最开始月饼只是一种点心,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和吃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在厦门地区有博饼的习俗,即用投掷色子的方式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而月饼则美其名曰“会饼”,博饼还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玩花灯 中秋节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样的彩灯。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竖”,即将彩灯高竖起来。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上,再竖起于高杆上。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彩灯最精巧。

中秋佳节所赋予的团圆之意在传承中华民族浓重的家庭观念和家族观念,以及促进家庭团结与家族和谐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也正是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得到了不断强化与传承。

◆彩塑兔儿爷工艺的传承

每逢中秋佳节,有一位神仙不能休息,得连续“值班”,这就是兔儿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兔儿爷传承人,双彦在中秋节前也没闲着,天天忙着赶制兔儿爷。

相传,从前北京的瘟疫是嫦娥身边的玉兔治好的,因而家家户户都会供奉兔儿爷以表感谢。兔儿爷原来讲究的是“年年请,年年送”,中秋节前把去年请来的兔儿爷摔碎,寓意去年兔儿爷已经把家里的灾病全部带走了,然后再请新的兔儿爷。而如今,兔儿爷不仅有防病防灾的美好寓意,也成了一件艺术品。

在2012年国家博物馆的非遗展上,一个一米多高的兔儿爷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就是双彦和父亲一起破纪录完成的兔儿爷作品。对于民俗技艺而言,只有慢慢积累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兔儿爷的制作也是如此,匠人需要在制作工艺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民俗知识。双彦说:“做泥彩塑是非常随意的,但这种随意又包含着很多民俗知识,是很多民俗图案相互搭配的结果。”

苗族赶秋 相约在金色的秋天, 探寻千年的文化遗珍

2016年11月30日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除了具体节气,还包括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等非遗扩展名录。其中,苗族赶秋在2014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名录项目。

苗族赶秋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规模巨大,体现了其多样性、综合性、独特性、完整性、大众性、现实性、包容性等特点,承载了苗族歌谣、鼓舞、服饰、武术绝技、舞龙、八人秋千等3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发展。

◆赶秋的起源:上古最灿烂的农耕文明

苗族赶秋源于何时尚无文字记载,1933年著名学者凌纯声、芮逸夫赴湘西考察后著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其中记载道:“苗族中有一种打秋千的游戏,颇为壮观。他们每于节假有集会或过新年时,在一广场中搭起秋架,上扎有两秋轮,每轮四叶,每叶系绳及板,即成一秋架。每轮之上坐男或女四人,随轮转动,随转随唱,男女对唱。”

关于赶秋节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但追根问底,它们都源于上古农耕文明时代苗族人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感恩。话说在原始社会末期,华夏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苗族祖先蚩尤率领的九黎部落是当时最强大的农耕部落,他们会谷物种植,育苗、移苗、壮苗,因此后人用“苗”字给蚩尤的子孙命名,称之为“苗族”。

《管子·五行》中记载:“蚩尤明乎天道,故使为当时。”说的是蚩尤顺天而行,知天象而指导农业,并且以祭祀的形式感恩回馈大自然,而赶秋节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赶秋节是农耕文明时代春祈秋报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今天如此浓墨重彩地过这个节日,充分展现了他们庆祝丰收、向往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是在呼唤当下疲于奔波的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大自然的尊重感恩,从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生活。

◆赶秋的传承:因祭祀文化而生生不息

苗族虽然经过了千年迁徙,但仍坚守文化的独立性,使得祭祀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也使得苗族赶秋得以一脉相承,延续至今。

作为湘西苗族在每年立秋之日举行的大型传统节日,赶秋节在湘西花垣县已形成了以村寨、乡镇、县为板块的自主传承形式,参与人数多达数万余众。在这一天,附近所有乡镇村寨的苗族人都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卸下肩上的担子,穿着华丽鲜艳的苗族服装,女孩子们佩戴着各种银饰,数万余众游行于赶秋场。多年来,苗族赶秋在花垣县年年举办,从未间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endprint

苗族赶秋的内容涵盖面很广,主要有拦门、接龙、打八人秋千、苗鼓、苗族绝技、绺巾司刀舞、上刀梯、椎牛、边边场等。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演绎,一些苗族传统文体活动,如武术、玩龙、舞狮、演出、展览以及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等也融入其中,形成了“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热闹场面。而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更是贯穿整个赶秋节,人们必唱传统的秋歌,其中一首赶秋歌这样唱道:“小山包上立秋千,立在山包水井旁。四面男女齐聚拢,八方老幼到秋场……”

苗族赶秋是一种集祭祀、文体、民间歌舞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对研究苗族历法、生产生活、历史宗教和传统体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都具有较高的人类学、民族学以及文化艺术价值。苗族赶秋也是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对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苗族赶秋这幅千年农耕文明画卷既是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写照,也是苗族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对于这个宝贵遗产的最好传承就是身体力行,让我们怀着一颗对万物的敬畏之心,顺天应人,相时而动,对季节变化多一份敏感,对生命变化多一份感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相荣。

篁岭晒秋 传统农耕文明的缩影,中国独有的最美秋景

晒秋是我国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因村庄地势复杂、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了画家、摄影家创作的素材,并有了这个充满诗意的称呼——“晒秋”。

现在很多民俗学家指出,保护古村落不仅仅只停留在对村落建筑的保护上,对乡土民俗文化的保护才是重点。为了更进一步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传承晒秋民俗,2016年10月27日,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举行了晒秋民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启动仪式。

◆“晒秋人家”篁岭,最美中国符号

篁岭古村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数百栋徽派古民居在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开,属于典型的山居村落。篁岭因晒秋而闻名遐迩,村中的天街似玉带般将一栋栋民居串连,徽式商铺林立,俨然是一幅流动的缩小版《清明上河图》。 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四季花海展示着惊艳的大地艺术。

秉承祖上遗风,篁岭先民习惯用平和的心态与“地无三尺平”的崎岖地形相处,他们用圆形的竹筛匾在窗台前晾晒农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岭晒秋已成为固定习俗,每年秋收时节,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晒满了玉米、辣椒、南瓜等色彩鲜艳的农产品,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构成了一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壮观的晒秋农俗景象画卷,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一大清早,65岁的村民曹秀云就下地采摘辣椒。中午回来后,她仔细筛选了一遍采摘来的辣椒,将辣椒浸入山泉水中清洗后,切碎放在直径一米七的大簸箕里,然后架晒在屋顶上。曹秀云从小就看着祖辈们晒秋,在她看来,这是一项再自然不过的农事活动:“晒秋要晒到农作物脱水,这样易于保存,可作为一年四季的食材。”

自2014年第一次晒国旗后,每到国庆及祖国重大时事时,篁岭人都会用农作物拼晒国旗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可以说,这是篁岭这一辈人晒秋的新习俗。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说:“篁岭景色优美,民俗味浓,走在篁岭天街,感觉自己是风俗画中人。刀耕火种,春祀秋报,晒秋是传统农耕中的一环,它很好地体现了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篁岭晒秋不仅色彩艳丽、场面壮观,而且融入了人们的情感。”

◆晒秋节,晒出浓浓的乡土情怀

“六月六,家家晒红绿。”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篁岭的晒秋节,当地老百姓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同时把切好的辣椒、青菜拿出来晾晒。因这段时间天气非常闷热,再加上雨季,气候潮湿,衣物极易霉腐,因此篁岭百姓会在这一天把厨房用具和旧衣物拿出来洗刷晾晒,以求吉利,所以这一天又叫“洗晒节”。

随着果蔬的成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篁岭便开始进入晒秋旺季。辣椒、玉米穗、稻谷、绿豆、黑豆……白米为底,手为画笔,各色农作物是顏料,五星红旗、丰收字样、猴年大吉……一幅幅创意十足的晒秋图铺在一栋栋徽派古建筑的楼顶上。村民们晒的不仅仅是美如画的秋景,还有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其中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怀。

晒秋美景、山水风光、徽派民居、竹笛声声……这些编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画卷,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篁岭,一探这个世外桃源。

婺源县文化馆馆长洪忠佩认为,篁岭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民俗、山水和人文。从人文价值的角度看,篁岭晒秋的出现填补了城市人群的乡愁需求。把晒秋与当地的山水和人文结合成为一张独特的农耕文化名片,这种生产生活元素是现代社会中依然留存的农耕文化的经典符号。endprint

猜你喜欢
兔儿爷农耕苗族
农耕旧事十二韵
别拿兔儿爷不当神仙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可爱的兔儿爷
苗族民歌
智斗兔儿爷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