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课堂的守正与实践

2017-12-07 18:41楼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本真生命生活

楼萍

[摘 要]目前,语文课堂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但一些课堂的言语实践脱离生活、脱离儿童,导致教学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生活、指向生命、承向生成、导向生动,践行“真”语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本真;生活;生命;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17-02

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言语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語文课堂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但是,矫枉过正的现象还在一些课堂中存在。一是课堂的言语训练脱离生活,缺乏源自生活交流需要的真实表达;二是语文课堂脱离儿童,缺乏对儿童心理、儿童需求、儿童情感的关注。因此,笔者倡导从面向生活、指向生命、承向生成、导向生动四个维度践行“真”语文的理念。

一、“真”语文课堂,应面向生活

关于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了阐述: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本应成为一种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上,一些教师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脱离了“生活”这个根本,让学生在苍白的文字中、在平面的课本里,进行简单、机械、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如此,课堂自然没有活力,表达自然缺乏生气。

苏教版《爱如茉莉》一文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纯洁的爱。因为爱得平淡,所以爱得深沉。因此,教学时,教师总是喜欢以“爱”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言语训练。但是,观照生活与否,则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1】

师: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爱是一盘饺子,爱是温暖的手。你认为爱是什么呢?

生1:爱是一把雨伞。

生2:爱是一块橡皮。

……

【案例2】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的头脑里留下了映子父母哪些爱的镜头呢?

生:我看到母亲在病床上用虚弱的声音叮嘱映子等爸爸吃完饺子再告诉他自己进了医院的样子。

师: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因为母亲虽然生病了,可她依然惦记着父亲,惦记着包饺子给父亲吃。

师:所以,爱是什么?

生:爱就是妈妈在病床上仍然惦记着的那盘饺子,因为这是曾经的答应。

师:在父亲的身上,你看到了爱是什么?

生:爱是爸爸出差归来直奔医院的匆匆身影,因为他挂念着生病的妈妈。

……

师:爱是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爱是什么。

生:爱是下雨时微微倾向我的雨伞,那是爸爸怕我淋湿时的呵护。

……

每一篇课文都是生活的浓缩。只有让生活“活”在语文里,才能让语言“活”在课堂上。前后两个案例,训练的点是相同的,但效果却不同。前者更多的是照葫芦画瓢式的填空,后者则是洋溢着生活的气息,饱含着孩子内心感受的表达。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后者将生活与语文相连,打通了生活与儿童的壁垒,生活成了孩子智慧的源泉,语言成了孩子对生活体悟的结晶。

二、“真”语文课堂,应指向生命

一切教育都必须指向生命,语文也不例外。语文课程是为儿童的生命发展服务的,语文教学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因此,语文教学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而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要义。站在儿童立场教语文,就要理解儿童、发现儿童,顺应儿童的成长需要与成长规律。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一)教学内容应契合生命的需要

“教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起点,“学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只有“教什么”与“学什么”高度契合的时候,才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才契合儿童生命的发展。一般而言,语文教与学的内容,由教学文本、课程目标与儿童需要这三个方面决定。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是教学文本的解读,从文本中解读出适合课程目标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再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们,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如,苏教版二年级的《猴子种果树》一文,就文本解读而言,可以学习的内容至少有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重复的故事结构、拟人体童话的口吻三个方面。这些内容都是语文课程应该达成的目标。但就二年级的儿童而言,重复的故事结构既符合文体的特征,又适合孩子的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定位为学习文本重复的故事结构。

(二)教学方式应符合生命的规律

儿童有儿童的世界。在儿童世界里,他们用他们独有的思维与行为思考着文本,表达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引领儿童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并运用语文,这样他们纯真的心灵就会与文本产生共鸣,转化为语文能力。这时,孩子的语文学习是愉悦的、有效的。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教学《猴子种果树》时,他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薛法根老师依据文本的故事性特点,将学生置于听、讲、编故事的实践中,通过“听故事,知结构;讲故事,用结构;续故事,化结构”三个教学环节,让他们在一遍遍的讲故事中扎扎实地学语文。这样,既积累了语言文字,又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又让孩子觉得学语文很好玩。如果我们也能怀着一颗童心,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教语文,那孩子还会不喜欢语文,还会惧怕言语表达吗?

三、“真”语文课堂,应承向生成

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真实的课堂总是向着未知的方向推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随时都可能面临儿童的生成。这时,我们是沿着预设的教案将学生拉回课堂,还是顺应儿童的思维,成就生成的精彩呢?“真”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后者。请看苏教版四年级《生命的壮歌》之《生命桥》的教学片段。endprint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生命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生命桥”是一座红色的桥。

师:(短暂的诧异后)为什么?

生:红色代表老羚羊对年轻羚羊的真挚的爱。

师:他说桥是红色的,理解很独特。你们觉得桥还会是什么颜色?

生1:我觉得还会是蓝色的。蓝色代表着天空和大海。老羚羊的胸怀就像天空与大海一样宽广。

生2:我觉得还会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着希望,老羚羊用自己的死亡换来年轻羚羊生的希望。

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老羚羊的伟大”与“生命的价值”,可是学生突然用颜色来表达自己心中独特的感受和体悟。此时,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生拉硬拽到自己的“轨道”上来,而是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对应目标,从容地面对课堂生成。学生说一种颜色,教师就随机在黑板上画一道弧线,这座“生命桥”奇迹般地在学生的心中清晰起来了。这样的课堂是机智的、生动的,因为它焕发出了生命成长的生机。

四、“真”语文课堂,应导向生动

语文課堂应该是生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生动。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确实“生动”了不少:小组合作学习、课本剧表演、互动辩论……总之,恨不得将十八般武艺全都搬进课堂。这样,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语文成了泛化的样本。其实,这是形式上的生动。语文课堂要生动,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表面,而应在“真”语文的土壤上开掘。“真”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实质的生动、内容的生动。换句话说,语文课堂的生动,至少应该导向读、说、写的生动。请看苏教版二年级《梅兰芳学艺》第二自然段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当梅兰芳听师傅说自己“不是唱戏的料子”时,梅兰芳是怎么做的呢?

生: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师:现在我们也来学一学梅兰芳吧。

(老师举着鸽子,让鸽子飞起来,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学生为了紧盯住这只鸽子,一会儿往上看,一会儿往下看,一会儿往左看,一会儿往右看,一会儿仰着头看,一会儿低着头看,看得他们眼睛发酸、发胀,甚至流出眼泪)

【片断二】

师:梅兰芳为什么要练习眼睛呢?

生: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

师:当梅兰芳听师傅说自己“不是唱戏的料子”时,他会想些什么?

……

师:梅兰芳又是怎么做的,用“——”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师:“紧盯”是怎样地看?(指导朗读)在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词语和它是好朋友,能找到吗?(注视)

师:想象一下,梅兰芳会在什么时候练眼神呢?请你写一写。

生:梅兰芳早上一起床,就会盯着院子里的鸽子看,一看就是一上午,常常忘记了吃饭。

师:结果怎么样呢?

……

师:谁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说这个故事呢?

第一个片断中,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缺少对语文本质的学习,停留在形式的表面上。第二个片断中,教师引领学生咬文嚼字、想象表达,让学生按课文顺序讲故事,同时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处处体现“真”语文的特点。语文课堂也因贴近儿童的语文学习而变得生动。

综上所述,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不仅是从“教教材”到“教语言”的转变,更是对学生生命的观照。探寻“真”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课题。

(责编 韦 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真生命生活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