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黄载皓
韩国总统文在寅本月13日将对中国展开首次国事访问。如果说中方通过美国特朗普总统11月访华和12月举行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级对话会分别向全世界展示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党际关系的话,那么此次文在寅总统访华则为中国如何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鉴于文在寅主政的韩国政府对华态度非常友好,加之朝鲜不久前试射洲际弹道导弹和美国对朝动武的“呼声”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叠加都让文在寅此次访华备受瞩目。
新瓶需要装新酒
此次中韩首脑会谈被外界赋予诸多意义。首先,这是两国关系的重新塑造。自韩中建交以来,历届政府都在提升韩中关系水平。从1992年的“友好合作关系”开始,1998年升格为“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则成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进一步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直到2013年的“全面充实和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2015年韩中自贸协议生效和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出席中国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纪念活动,让两国关系达到顶点。
但由于“萨德”纷争,中韩两国经历了一年多的矛盾加剧期,随着今年10月双方“封印”该问题,韩中关系正处在重新出发的节点上。此次中韩首脑会谈,应该将两国关系转变成适应新时代、新领导人的全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韩中关系应尽快恢复到过去的水平,并经过稳定期后,重新升格为全新关系。如果两国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进行真诚对话,那么韩中关系完全能够重新出发。韩中应该超越文化亲密、地理接近、经济互惠等传统友好因素,看到两国在维护半岛和平方面也有巨大共同利益。即使面临困难,也没有必要让双边关系过度萎缩,应从长远角度处理韩中关系。强化两国关系的基本面,构筑即使发生矛盾和纠纷也能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的新型关系。
第三,为了两国关系取得新成功而努力,有必要对此次中韩首脑会谈采取“新瓶装新酒”的姿态。即双方应调整对对方的期待值,类似中国提出的“新常态”,不是过度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是重点提高持续增长能力。在外交方面,就是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保持信任,打造能持续发展的双边关系。两国关系同样需要“新常态”,虽然目前中韩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辛常态),但这需要互相沟通恢复信赖(信常态),进而过渡到双方安心和喜悦的阶段(欣常态)。如果说,以前韩中关系可以采取先易后难、避重就轻原则的话,现在双方分量越来越大,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只能将以前的“求同存异”原则向“求同化异”方向转变。
共同点与共同利益
对于中韩首脑会谈,外界还是有许多期待,希望能取得如下成果:
首先,韩中在对朝政策方面进行合作。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不仅源自经济实力,还来自中国的安全作用。就朝核问题而言,从中方立场看,文在寅政府并无“希望朝鲜崩溃进而吸收统一”的意图,因此在这个问题上韩国产生的风险正在减少。由于韩中两国在对朝问题上共同点较多,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协调产生最佳效果。韩中两国都希望中断“朝鲜核导试验—国际社会制裁—朝鲜再次挑衅”的旧路,走出一条解决朝核问题的新路,遏制朝鲜核导试验符合韩中两国共同利益。
以前一度在韩国内外产生不小争议的“韩国是朝鲜半岛司机(把握方向)”的说法也应该画上句点。韩国应该为了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比起谁在半岛问题上充当司机,防止战争爆发的刹车和确定未来方向的导航仪同样重要。中国的“双暂停”提议与韩方具有共同点,韩国有必要认真研究中方提议。韩中也可以共同提议,举行六方会谈参与国参加的外长会谈或2+2(外长+防长)会谈,以推动全新形式的六方会谈。
其次,“萨德”应该提高两国管控分歧的能力,并成为未来即使发生新的矛盾,也能启动危机管理的基石。两国在“萨德”问题上各有利益,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充分的时间进行协商。要承认对方一直提及该问题的原因,也要理解对方慎重处理该问题的立场,同时对两国其他政策和构想产生综合效应。韩中应共同建设中方提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韩方提议的“东北亚负责任共同体”,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韩国的“朝鲜半岛新经济构想”、新南方政策和新北方政策,应成为扩大双边经济合作的契机。
为了使两国关系实现转圜,当前最重要的就是韩中领导人之间构筑信任。希望借此次首脑会谈,进行人文沟通的同时,能构筑更加合理更加真诚的两国关系。我认为,中韩 首脑都是“内柔外刚型、照顾对方感受的绅士”,文在寅总统曾引用名言“长江后浪推前浪”,韩方应该与中方一道,制定如何成为韩中关系新发展“后浪”的路线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在文总统访华实质性改善韩中关系后,再通过互访实现中韩关系健康新跨越,将两国关系升格为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习主席一直强调“不忘初心”,这句话对韩中关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中韩都应当牢记当初为何希望建交、为发展两国关系如何努力的“初心”,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心态克服当前困难,重新恢复信赖,积极完成韩中新时代的大跨越。韩中两国应该超越东亚地区,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正能量。▲
(作者是韩国外国语大学全球安保合作中心主任,本文由王伟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