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2017-12-07 01:41:38戴福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时学分

戴福祥

(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基于学分制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戴福祥

(常熟理工学院 体育部,江苏 常熟 215500)

基于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背景,对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基于学分制的大学体育课程构建应遵循体育必修、选修相结合,大学体育课程模块化,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理念;并结合《指导纲要》和学分制课程体系特点,进一步划分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和目标体系;最后,从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博雅类课程3个模块视角剖析了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以期为更有效地实施大学体育课程的学分制模式提供相关参考。

学分制;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课程模块

学分制与学年制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实行的两种不同的测控教学量的管理制度。学分制由美国哈佛大学首创,在发展学生个性、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调整和优化教学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学年制无法比拟的优势。20世纪后期,已有57%的本科院校推行了各种类型的学分制改革[1]。目前,许多高校正在进一步增大学分制实施的“灵活”程度,减轻其对学年制的过分依赖,逐步向完全学分制过渡。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规定,大学体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并要求“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2]因此,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相适应,加强对学分制条件下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模式的研究成为重要任务。

一、基于学分制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考

学分制亦称学分积累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计量单位,按照学分进行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弹性,这种弹性的基础是选课制,它使得教学计划成为因人而异的“学习计划”。 在课程内容的编制和选择方面,这种弹性要求必修、选修相结合。

首先,大学体育课程要构建必选课、限制性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以与学分制相适应。在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编制和选择方面,既有必学内容,也有选学内容,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可供选择的体育“课程菜单”。

其次,大学体育课程要施行选课制。由学生根据毕业条件、学位授予要求,按照体育“课程菜单”自由选课,包括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上课时间、任课教师(称“三自主”);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安排体育课程的学习时间、学习进程和学习年限,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再次,大学体育课程的学籍管理要打破原来规定的“2年、4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段框架,突破原来采用的“固定年级、班级、学期、单元来计算学生学习量、控制学习进度”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学分为单位”、以“课程为单元”来考核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打破专业和年级的界限,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甚至延长或缩短体育课程的学制。

最后,大学体育课程的课时、学分要标准化。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的质和量,按照学分对课程进行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的。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知识(课程)多少的一种当量单位,因此每门课程在量上就会选择使用科学的学分数进行配置,这种配置在教学中被称为课程的标准化。

二、基于学分制的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和目标体系

表1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学习领域

体育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陈述。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健康促进、健康获得的体育素质和能力。本研究以体育课程的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学生本位三个不同方面的价值取向为基础,依据《指导纲要》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以必修、选修为结构框架,把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学习领域;把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为身体发展目标、认知发展目标、个体发展目标和情感发展目标。身体发展目标、认知发展目标属于必修领域;个体发展目标属于选修领域;情感发展目标是隐性目标,它贯彻于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详见表1)。

三、基于学分制的大学体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框架,它反映课程内容以何种组织形式出现。传统大学体育的内容包括体育理论部分和体育实践部分。体育理论部分有保健知识、体育文化、体育法规等内容。体育实践部分包含各种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健美操,此外还包括体质测试等。这些内容通常是被拼盘式地组合、分设在不同的学期或学年,学生学习成绩是综合评定所得,至于具体的内容也就无法反映和体现,学生也不清楚自己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

将体育课程的内容按照课程的学习领域和目标编制成单一型的课程,设置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规定学分、学时并组织实施。体育基础理论课,16学时为1学分;运动技能课,32学时为1学分。把大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内容分成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博雅类课程3个模块,同时以必修、选修为结构框架,在必修领域开设必选课、限选课,在选修领域开设任选课(详见表2)。

学分制的学分计算方法一般是以每门课程所需的教学量、课时数为标准,理论课是16∶1或18∶1,实验课、作业课、练习课、体育课是32∶1或36∶1。按照《指导纲要》关于“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和“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规定[2],本研究把大学体育课程的必修学分确定为5个学分,其中体育基础理论课为16∶1,是1学分,运动技能课为32∶1,128课时是4学分。

1.学科类课程模块

学科类课程是指具有教学计划,被列入大学课程表中的体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模块包括:

(1)体育基础理论课。它指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的概念、原理和身体锻炼的基本内容、规律、方法等。此类课程以必选课的方式开设,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总共16学时,通常要求大学生在第一学期完成,学期结束时,考核合格得1学分。

表2 课程模块、课程形式、学时学分

(2)运动技能课。它包括各种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运动技能、竞赛规则、比赛办法等。对这部分课程内容要求在必修的基础上组织实施选项课教学,开设限选课,如篮球课、足球课等。此类课程每门32学时,学期考核合格为1学分;要求学生至少学习并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共96学时、3个学分,每学期限学1个学分。

基于人类身体运动的复杂多样,运动技能在锻炼价值上的可替代性及其在运动技巧上不同的难易程度和多层次性,基于学习个体不同的身体素质条件、性别、年龄、兴趣、爱好,本研究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的运动技能发展水平(见表3),采用分级教学模式,规定大学生至少学会2-3种运动技能,其中至少有一项具备中级以上水平。

(3)校本特色课。它指不同学校据自身体育课程资源优势、校园文化特点、学校区域特点及高校自身传统特色而开发设置的课程,如有的学校开设的舞龙舞狮课、野外生存课等。校本特色课每门32学时,学期考核合格为1学分,限学1个学分。

(4)保健体育课。这类课程主要是面向部分身患疾病、伤残的学生开设的,包括太极拳课、气功课、导引养生课、瑜伽课、医疗体育课等。每学期32学时,学期考核合格为1学分,注明为保健课。若有学生只是部分学期选修保健体育课,他们的学分计算就比较特殊,各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记分方法。

表3 运动技能发展水平等级标准

2.活动类课程模块

活动类课程是指不被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内容。活动类课程模块主要有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课外体育锻炼指由学校组织安排的课外体育活动,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各种项目俱乐部、协会开展的各类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设置1学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连续2学期考评优秀(如满勤),可以获得该学分。体育竞赛活动也设置1学分,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或者代表学校参加校外各种比赛获得成绩名次,可以获得该学分。该模块学分可以作为奖励学分,学生可以用它来申请免学运动技能选项课,但仅占1学分。课外锻炼不占必修课时,但占必修学分,这是学分制下大学体育课程比较特殊的一种教学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这种课程设置可促进大学体育课程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地监督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标准》)对学生定期进行体质测试评定是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将《标准》的测试评定以课程的形式单独设置,横跨4学年,每学年安排8学时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的辅导和评定,学生连续4学年综合评定合格获得1学分。把《标准》的测试评定列入活动类课程,有利于督促学生加强身体素质测试内容的锻炼。

3.博雅类课程模块

“博雅教育的中心原则是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一个具体的职业做准备。它认为对学习的爱好、批判式思维的能力和有效交际在学生的一生中要比某一学科知识深度更有价值。这些素质对于帮助他们适应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他们在离开学术的殿堂后继续成长,学习和适应变化的情况尤为重要。”[3]设置体育博雅类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体育文化类课程及各种运动技能的选项课、校本特色课程,一般作为学校公选课,以体育类任意选修课的方式和要求开设。

总之,将学分制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构建与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这既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体育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回应。

[1]葛道凯,李志宏.适应形势发展 推进教学管理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2(8):8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08-12.

[3]吴锵.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现状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3.

Construction of and Research on College Curriculum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Credit System

DAI Fuxi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redit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credit system.It is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follow the combination of compulsory sports and elective courses, modularization, multi-diversity and other concept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Guidance Outlin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dit course system, a further division is made of the study area and target syste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credit system.Finally, from the three modules of subject courses, activity courses, and liberal arts courses,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to provide a relevant reference for a m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credit system;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module

G807.4

A

1008-2794(2017)06-0107-04

2017-04-23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分制改革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T-b/2013/005)

戴福祥(1963—),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课程建设。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时学分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云南化工(2021年9期)2021-12-21 07:44:20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少先队活动(2020年6期)2020-07-27 01:34:58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9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