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工视角下浙江省城镇体系实证研究

2017-12-07 08:29陈海盛白小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8期
关键词:浙中杭州湾分维

■陈海盛 白小虎/文

产业分工视角下浙江省城镇体系实证研究

■陈海盛 白小虎/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十八大”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上思想明确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促进城市群的良性发育和平稳发展。

我国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规划则明确提出了城市群的发展格局,即“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规划将“以大城市为依托”取代了“十七大”报告“以特大城市为依托”的说法,体现了中央对我国城市群发展空间格局的战略思想发生了较大改变。

浙江省是全国第一个制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省份——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成为全省统筹省域城乡空间发展、提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指导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据。在新型城市化发展特征上,突出“统筹、集约、和谐、创新”理念,引导省域城乡发展。

规划要求加强三大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协作和要素集聚,带动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积极发展和培育各级中心城市,包括战略发展地区和城市新区等,并以此作为全省主要的产业转型升级地域载体。

区域成圈,城市成群。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趋势下,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不管从外国城市发展的进程分析,抑或从经济占比越来越大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城市群发展现实来看,城市群将在区域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城市群的走向主导着区块或者国家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有必要将培育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先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强县放权繁荣了特色鲜明的县域经济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中心城市实力不足、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要素集聚欠缺的空间发展格局,抑制了城市群的发展和各等级城市要素的良性互动。当前,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为基础的空间发展格局,探讨各大城市群内部城镇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的相对程度对于城市群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研究

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导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边界也渐渐超出了行政区划界线,甚至有些地区的经济集聚水平和发达水平无法简单的以城市、农村等名称来描述,以上奠定了城市群理论的事实基础。英国学者霍华德将城市群模式定义为“田园城市”,该模式是城市生活与乡村景色的一种城乡磁体。英国盖迪斯在考察本国城市发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相邻众多城市的影响空间相互重叠形成“城市区域”,该“城市区域”包含许多不同城市所具有的功能,为此盖迪斯将其称之为“集合城市”。此外英国人弗塞特提出了“城镇密集区”的定义,将城市群限制在城市建成区的范围。法国的戈特曼在考察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之后,运用本意为巨大城市邦的希腊语Megalopolis来对该地区人口3000万、主轴长600公里的城市密集分布地带进行命名,该城市密集分布地带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产业高度集聚,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根据戈特曼观点,Megalopolis区域必须满足如下条件:一是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和较大的总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至少应达到250人/平方公里,中心区域的人口密度则要求更高,总的人口规模至少达到2500万;二是存在数量众多的都市区块,地区分布较为密集的城市;三是可以作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交通枢纽;四是借助高效率的网络流通体系和高度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缩短核心城市之间的距离。总之,戈特曼认定的Megalopolis前提就是地理毗邻且经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的城市体,经济社会联系囊括资金流、文化科技、信息流、人流、物流等方面,城市体包括数量较多的城市,规模较大且具有层次性。Megalopolis说法及定义被众多学者重视并被广泛接受。加拿大学者麦吉关注亚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在考察我国的沪宁杭、台北-高雄等地区之后,提出了与Megalopolis有所区别的Desakota(Kota即城市,Desa即乡村)概念来表述此类新型的城镇密集地带,所谓新型城镇密集地带,意思是核心城市之间的交通干线周围存在着高度融合的非农产业和农业。日本学术界对城市群的研究开始于对大城市圈概念的分析。富田和晓将超越都市界限、并且和都市在职能上存在密切联系或者在景观一体化的区域作为城市群的定义。周牧之以将一日作为周期,并以此划定核心城市在特定职能方面所能影响的地理空间,为此他将通勤圈作为大城市圈的概念,并将通勤指标作为城市群的界定指标。

在综合国外研究历程和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亦对城市群理论进行了探索。周一星结合国情,较早阐述了“都市连绵区”这一概念,他认为都市连绵区应该具有一些核心城市,并且核心城市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便捷的交通设施来加强联系和保障区域的良性。高汝熹在《论中国的圈域经济》中清楚阐述了“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即“大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邢怀滨等着重阐述了城市群内能级均衡性和有机性这两个两个基本特征。姚士谋等详细阐述了关于城市群一些议题,指出城市群的概念应该是依托于特定自然条件,以若干特大或大城市为区域核心,通过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发达信息网络,促进个体城市之间形成自发的内在经济社会联系,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在该“集合体”中存在众多不同类型、性质的城市,形成相应的规模等级;此外,他还认为城市群存在基本的四个特征:一是城市群各等级城市具备彼此吸引扩散和集聚的辐射功能;二是城市群在不同发育时期具备不同的特征;三是城市群具备连通地区内外的开放性和连续性特征;四是城市群还具备空间网络结构性的特点。

(二) 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的基本理论

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的定义是在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影响下,处于不同能级、规模和发展时期的城市,依托经济社会联系,呈圈层状排列的城市空间集聚体。作为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城市等级体系是决定城市群能否发挥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合城市群研究实践,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规律,即发育较好的城市群,城市群效应一般比较突出,而且圈域形态也比较容易辨别,相反,城市等级体系失衡的城市群,不仅圈域形态不突出,而且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互动机制也受到抑制。从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分析,城市群诞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金字塔式城市等级体系。如果把单个城市看成“点”的话,那么当发生城市联系时就成为了“线”,多个城市联系形成“面”,在中心城市的组织下,不同能级、大小的城市将形成一个复杂的“体”,相互进行着各种经济社会联系。“点-线-面-体”的空间结构形态是城市群诞生的重要特征之一,而金字塔式城市等级体系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城市群各成员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强化彼此经济联系,久而久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该整体中,中心城市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从静态角度分析,金字塔式城市等级体系还具有内部自相似的特点。

此外,在城市群内部,城市并非简单排列,而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围绕核心城市根据能级排列,城市等级体系形态上表现为立体式和圈层状。在现实中,不管城市面积的大与小,能级的强与弱,由于城市群自相似的特性,城市与周边区域若干小城市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城市群。

所以,城市等级体系存在较强的经济活力和群体优势,是城市群效应良性发挥的根本条件,也是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城市等级体系的研究和培育可以将产业的分工体系由城市扩展到区域。考虑到城市等级体系多维性,单因素的衡量已经不合时宜,对城市群内部的自相似特征进行分形分析是一个方向。

三、研究内容相关说明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浙江省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城市群等三大城市群内部的城镇体系,为此有必要界定三大城市群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环杭州湾城市群包含的范围最广,包括杭州、富阳、临安、宁波、余姚、慈溪、奉化、象山、宁海、湖州、德清、长兴、安吉、嘉兴、平湖、海宁、桐乡、嘉善、海盐、绍兴、诸暨等,温台沿海城市群包括温州、瑞安、乐清、洞头、永嘉、平阳、苍南、台州、温岭、临海、玉环、三门等,浙中城市群包括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磐安、龙游、缙云等。因部分城市只有特定区域被纳入城市群,为方便分析,该类城市也被视为城市群的一部分。

(二)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一是通过分形特征研究,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进行考察;二是运用定量方法,计算出各城市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优化城镇体系的方向。

数据来源:本文分析数据来源于2008年至2015年的《浙江统计年鉴》有关环杭州湾城市群22个城市、温台沿海城市群12个城市和浙中城市群10个城市的统计数据。

四、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城镇体系分形特征研究

(一) 齐夫模型

美国曼德尔布罗特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分形理论可以解释非线性环境下的随机分布现象。分形由若干部分构成并保持着与整体的若干相似性。分形体具备自相似特性。分维则描述了分形体内部各部分对整体的自相似程度,是反映分形体的分形特征的重要数量参数之一。

在城市群内部,导致城市群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的原因在于各类等级、大小的城市,通过市场的自发机制进行联系组合,该原因也反映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位序-规模的分布规律。城市群各城市所存在的自相似属性也形成了城市群等级规模分布序列中的自相似性,该特征很难捕捉,所以评价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就是分形。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规模分布的齐夫模型:i

P反映的是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中位序为iR的城市规模(如人口数量、经济规模或者城市面积等) ,1P反映的是城市群内首位城市(核心城市)的规模,q是描述区域特征和城市群发展基础的常数。

由n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根据城市规模P进行排序,可得n对点序列(P,R),R=1,2,3,...n,运用软件Eviews6.0回归分析,可得参数lnC和fD 数值,得到城市群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的回归方程。

表1 浙江城镇体系主要城市规模分布

表2 环杭州湾城市群城市规模指标分维计算结果

当fD 趋于无穷时,说明城市群内部所有城市的规模趋于相同,城市之间没有差别,这是极端情况;当fD 大于1时,说明城市群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相对集中,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小,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高,小城市数量偏少,中等城市数量较多。当fD等于1时,说明城市群内部城市规模分异较小,各等级城市排列相对齐整,城市体系发育良好;当fD 小于1时,表明城市之间的差别较大,城市群内部的等级规模分布相对分散,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数量偏多,城市等级体系发育尚不成熟;当fD 趋于0时,表明城市群只存在一个中心城市。

(二)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形特征分析

如表2所示,各项指标的回归方程判定系数均大于0.85,表明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的四项相关指标的分序-规模分布均符合齐夫法则,拟合程度较好,分维值是可信的。从2014年的分维值计算结果,4项经济指标的分维值都小于1,表明环杭州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建成区面积、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等级分布的分形特征较为明显,城市等级体系较为完善。此外,相比于2009年,2014年4项经济指标的分维值均下降,表明环杭州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差异程度正在逐渐加大。具体来看:

首先,2014年环杭州湾城市群非农业人口数量分布的分维值为0.856,小于1,这表明环杭州湾城市群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分布相对均衡。另外,环杭州湾城市群非农业人口的分维值由2009年的0.911降到2014年的0.856,各城市间非农业人口的数量等级差异存在扩大趋势。

其次,2014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数量分布的分维值为0.945,说明环杭州湾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数量等级差异较大,但差异程度不如非农业人口。对比可知,环杭州湾城市群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数量分布的分维值由2009年的0.990减少至2014年的0.945,表明各城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数量等级分布差异同样存在扩大的趋势。

再次,2014年环杭州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数量分布的分维值为0.982,该值是4项研究指标中最大的,表明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地区生产总值数量等级分布的差异最小。比较分析,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数量分布的分维值从2009年的1.069下降到2014年的0.982,表明城市群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数量等级分布的差异同样扩大了,其扩大程度是4项经济指标中最大的。

最后,2014年环杭州城市群的建成区面积数量分布的分维值是0.814,该值是4项研究指标中最小的,表明城市群内建成区面积是各城市等级分布中差异最大的指标。对比之后看到,环杭州城市群建成区面积数量等级分布的分维值从2009年的0.818稍微降至2014年的0.814,表明城市群内各城市建成区面积数量等级分布的差异尽管有所扩大,但并不明显。

(三)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分形特征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2014年末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将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镇群和浙中城市群等三个浙江省典型城市群进行横向比较,以便具体分析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形特征,回归结果见表3。通过横向比较,3个城市群非农业人口数量等级分布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分维值均小于1,说明浙江城市等级体系人口规模分布相对分散,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体系有待发育。具体来看,环杭州湾城

表3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

五、产业分工视角下的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城镇体系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专业化和分工对城市的作用是一个焦点。无论还是贸易理论和国际分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增长理论,还是新兴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派,均对城市发育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邬丽萍在对北部湾城市群考察之后发现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均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此外还指出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与分工水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中心城市一般具有相对较低的专业化水平和相对较高的多样化水平。苏红建等在对我国地级市实证分析之后,认为职能专业化和产业专业化都能对城市增长起到非线性的促进作用。任晶等研究也表明城市产业多样性不仅催生了创新思想还有利于知识的溢出。然而,在现有研究城市群的方法中地理学方法占比较大的比例,使用经济学方法的成果还是比较少的。为此,李学鑫指出应用地理学知识来研究城市群往往容易忽视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考察。有鉴于此,本文在进行多样化、专业化分析对城市影响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讲浙江省三大城市群,依据内部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再细分为三个不同等级。

城市群是由众多多样化和专业化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本质是集聚经济。中观层次上的城市群研究绕不开产业分工的演化机制分析。产业分工的演化机制的基本趋势如下: 随着渐渐加强的城市产业流推动,区域网络逐渐扩展,在此过程中,各个城市的产业也发生变化,具体来看,外围城市产业将由多样性到专业化再到二者并存的历史过程,而与此同时,中心城市将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多样性产业。

(二)产业分工与城市群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计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亨德森将城市群作为一个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形特征,表明这两大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发育较为成熟,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城市群效应突出。但是,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分维值仅为0.585,是三大城市群之中最小的,各城市在空间扩展过程中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分形特征,这与该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协调、缺乏核心城市的有力带动密切相关。

第二,从城市群城市分布的紧凑性分析,浙中城市群的城市密度较高,达到每万平方公里7.37个,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紧凑,城市群内的人口分布较为均匀,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相对集中。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城市密度最低,为6.29个城市每万平方公里,但绝对水平依然可观,较为紧凑,总体分布有序,城市等级体系较为完善。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城市密度是最高的,达到8.00个每平方公里,与此同时,首位城市的带动能力较弱,这导致该城市群空间结构较为松散,分布较无序,城市体系有待完善。

第三,城市群内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具有分维特征。分维值与城市分工呈正相关关系,分维值越大,城市之间的互动就越频繁。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分维值最大,表明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主导能力较强,对周边县市形成较大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由于浙中城市群内周边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导致城市群内的经济活动相对分散于各个城市之中,金华、义乌波两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主导力相对较弱,分形值也就相应降低了。尽管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城市密度最大,发育较好,但由于缺乏较为强大的域内中心城市,导致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动性不足,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能力偏弱,城市群效应被抑制。市系统进行研究,考察了城市群经济投入因子对城市群产出的作用。设计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Y、L、K、g(x)分别表示城市群的产出量、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以及城市群的技术水平。

引入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RZI)和相对多样性指数(RDI),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Si、Sj分别代表i、j产业的经济指标占的比例。相对专业化指数代表某城市最大的产业区位商,相对多样性指数表示代表某城市所有产业比重与全省相应产业比重差的绝对值的和的倒数。运用(6)(7)公式可以计算出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的相对专业化指数与相对多样性指数。本文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将各产业的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数作为产业的经济指标。

结合公式(5)-(7),在引进时间变量t之后,再分别以相对专业化指数和相对多样性指数来衡量城市群的技术水平,得到城市群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性与劳动、资本这四个因子影响城市群产出的对数模型:

按照前面提供的衡量指标将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浙中城市群分为三个等级(见表4)。

2.回归分析

对劳动、资本、产业专业化和产出多样化进行计量分析。浙江三大城市群44个城市调整之后的R-squared均在0.85以上,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从D.W统计值、F统计值和误差分析来看,模型回归效果较为理想,排除了变量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即该模型可以对实际问题进行较好模拟。

表4 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城市等级分类表

第一,由回归系数可知,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杭州、宁波以及义乌的影响均为正,对温州的影响为一正一负,对金华的影响均为负。以上表明较高的产业专业化水平可以促进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的经济发展,而较高的产业多样化水平能够促进杭州、宁波、义乌的经济发展,但对温州、金华经济起抑制作用。比较第一级城市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杭州、宁波、义乌三城市来说,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对于温州来说,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出现差异,前者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后者起反向作用,对于金华来说,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经济均起抑制作用。

第二,对环杭州湾群来说,第二级的4个城市的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除湖州外,其他3个城市的相对专业化指数的经济效应为正;除嘉兴外,其他3个城市相对多样化指数的经济效应同样为正数。总体来看,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环杭州湾群的第二级城市的经济影响是协同的,均能促进经济增长。对温台沿海群来说,第二级的台州相对专业化和相对多样化指数对对经济增长分别起正向和负向作用,表明城市专业化和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高可以对台州经济的发展起正向的推动作用,但多样化和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战略不利于该城市的经济增长。比较环杭州湾群和温台沿海群第二级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和多样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产业专业化方面两大城市群基本相同,产业多样化方面差异明显。

第三,对于环杭州湾群第三级的16个城市来说,除了富阳、宁海、长兴之外,其他13个城市的相对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均起正向作用;从相对多样化指数来看,临安、奉化、德清、诸暨等8个城市的指标为正,余姚、慈溪、平湖、嘉善等8个城市的指标则为负。对环杭州湾群来说,产业专业化程度与城市经济增长大致呈正相关关系,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表现为一半正、一半负。对于温台沿海群第三级的10个城市来说,除了洞头、平阳、苍南、三门之外,其他6个城市的相对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均起正向作用;从相对多样化指数来看,瑞安、永嘉、临海、玉环、三门等5个城市的指标为正,乐清、洞头、平阳、苍南、温岭等5个城市的指标则为负。说明在温台沿海城市群内,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均表现为一半正、一半负。对于浙中城市群第三级的8个城市来说,除了兰溪、东阳、永康之外,其他5个城市的相对专业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均起负向作用;从相对多样化指数来看,兰溪、东阳、永康、武义等4个城市的指标为正,浦江、磐安、龙游、缙云等4个城市的指标则为负。说明在浙中城市群内产业专业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表现为负向,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表现为一半正、一半负。比较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产业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一致,但是产业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差别较大。

(三)结果分析

通过对环杭州湾城市群群的22个城市、温台沿海城市群的12个城市和浙中城市城市群的10个城市的比较分析,发现三者在第一、第二级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第三级产业多样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表现基本一致。然而,三大城市群在第三级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第一、二级城市产业多样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和城市群发育程度分析,可以解释环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和浙中城市群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

表5 城市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

从中心城市区域影响力程度看,环杭州湾城市群的杭州、宁波和温台沿海城市群的温州,与浙中城市群的金华、义乌相比,前3个城市在集聚能力和产业多样化方面均强于后两大城市,杭州和宁波产业多样性和综合性不仅可以辐射于环杭州湾城市群,还可以服务于浙江全省境内,甚至于在华东、华中广大腹地都有一定影响力,然而,两大城市不仅面临相互竞争,还要面对上海、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强有力挑战,所以对于杭州、宁波这两大城市来说,距离国际性大都市还有较长一段距离,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均能对经济起促进作用。同样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温州,尽管经济实力弱于杭州、宁波两大城市,导致产业多样化对经济的负向影响,但是处于温台沿海城市群的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倾向于围绕温州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和错位发展,加之该城市群只涉及温州和台州两大地市,城市间要素、资源等流动较为自由,所以产业专业化水平对温州经济起促进作用。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被确定为首个国家级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发展潜力较大,后发优势明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起推动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及产业布局的不合理,金华在推进综合性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来自义乌的竞争和阻力,产业多样性发展战略起消极作用。从城市群发育程度来看,位于沿海地区的环杭州湾城市群和温台沿海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时间较早,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地理和政策优势,充分发挥了窗口作用,吸纳大量外来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投资环境优化,政府服务意识较强,资源、要素等的协调配置尤其是产业分工方面,具有浙中城市群不可比拟的优势。更加频繁的城市合作机制和城市等级分工体系,导致环杭州湾城市群和温台沿海城市群第一、第二级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第三级产业多样化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均起到促进作用。浙中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的分工布局和要素流动的环境构造,还需一段时间。

六、结论

第一,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分维值均小于1,说明浙江城市等级体系人口规模分布相对分散,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体系有待发育。

第二,从城市群城市分布的紧凑性分析,浙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紧凑,城市群内的人口分布较为均匀,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相对集中。环杭州湾城市群较为紧凑,总体分布有序,城市等级体系较为完善。温台沿海城市群空间结构较为松散,分布较无序,城市体系有待完善。

第三,三大城市群内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具有分维特征。环杭州湾城市群的分维值最大,表明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主导能力较强,对周边县市形成较大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其次浙中城市群,说明金华、义乌波两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主导力相对较弱。温台沿海城市群的城市密度最大,发育较好,但由于缺乏较为强大的域内中心城市,导致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互动性不足,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能力偏弱,城市群效应被抑制。

另一方面,通过对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比较,发现三者在第一、第二级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第三级产业多样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表现基本一致。然而,三大城市群在第三级城市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第一、二级城市产业多样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别。

具体来看,杭州、宁波这两大城市来说,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均能对经济起促进作用,但距离国际性大都市还有较长一段距离。对于温州,尽管经济实力弱于杭州、宁波两大城市,导致产业多样化对经济的负向影响,但是处于温台沿海城市群的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倾向于围绕温州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和错位发展,加之该城市群只涉及温州和台州两大地市,城市间要素、资源等流动较为自由,所以产业专业化水平对温州经济起促进作用。义乌发展潜力较大,后发优势明显,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起推动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及产业布局的不合理,金华的产业多样性发展战略起消极作用。

环杭州湾城市群和温台沿海城市群第一、第二级产业专业化水平和第三级产业多样化水平对城市经济增长均起到促进作用。浙中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的分工布局和要素流动的环境构造,还需一段时间。

通过比较分析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各等级城市产业多样化和专业化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中心城市定位和城市专业化分工两个角度对城市群发展指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对环杭州湾城市群而言,在继续破除行政区域障碍,加强城市产业分工的同时,提高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和综合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诱导形成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城市体系,提升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区域辐射能力及影响力,着力提高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对于温台沿海城市群而言,着力提高温州产业的多样化水平,促进综合性的大都市区建设,重点促进温州成为区域的商贸、金融、文化中心,以此带动台州及城市群第三级城市的发展,全面提升浙东南地区发展水平。对于浙中城市群而言,一方面,要集中资源发展义乌这个中心城市,增强义乌在周边城市的互动性,致力于成为带动浙中地区乃至浙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要加强金华及其他城市与义乌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充分培育和发挥产业专业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7年创新团队“特色小镇战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般课题“城市群非均衡演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13BJL096);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新型城市化与浙江基本实现现代化研究”(编号:12JDKF01Z); 浙江省社科“之江青年学者”课题“浙江区域经济空间优化与产业升级的微观动力机制研究”(编号:13ZJQN089YB);浙江省社科规划理论宣传专项课题“特色小镇:谱写经济新版图,引领经济新常态”(编号:16LLXC002YB)

(作者单位:浙江省信用中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浙中杭州湾分维
木质材料视觉感观语义分维量化评价研究
改进的投影覆盖方法对辽河河道粗糙床面分维量化研究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浙中1000kV变电站工程强夯地基原体试验
基于分形渗流模型的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分维计算
夏、冬季杭州湾北部游泳动物群落结构
杭州湾跨海大桥:左手风险 右手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