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肖坤明
摘 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这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败。为此,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我们启动了“脱产培训—集中交流—岗位自修”三级培训模式的课题探究。即脱产培训,突出专题,强调互动;集中交流,着力问题,重在剖析;岗位自修,注重学用结合、目标素质提升。三年实践,强化了培训实效,以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培训模式;创新;培训实效
一、脱产培训,突出专题,强调互动
脱产培训是一个“点”的牵引,我们推行的短期培训形式,一般在时间上不超过六个月。内容上,一是突出针对性。培训内容设置上实行模块式教学,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结合专业学科的岗位特点,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如信息技术提升湖南省溆浦县骨干班的培训内容主要有“课件设计高级技术”“如何制作微课程视频”“组织网络课堂的方法技巧”等。从技术方法到组织管理技能,按不同学科层次分别进行授课讲解,答疑解惑。二是突出参与性。脱产培训强调在教学中以案例讲解为切入点,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参训教师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中利用案例教学从“向上管理”、提高能力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课堂上,授课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员积极发言、参与互动、阐述观点,最后教师跟进点评。研讨交流以“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如何有针对性地锻炼提高”和“培训的所思、所想、所获”为题进行,大家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氛围活跃,效果良好。学员们普遍反映,这种培训方法生动、灵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三是突出实用性。在师资选择上,我们特别注重以省市高校专家和一线名师授课为主,注重工作实践的传授讲解,曾分别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松年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翁方民教授等专家授课,给予专业理论的传授,辅以理论政策的指导;一线名师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化繁为简的工作程式、独到的观点见解和风趣的讲课艺术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講座。
二、集中交流,着力问题,重在剖析
基层教师一直希望培训模式能够“接地气”,即培训者来到现场,通过观摩大有潜力发展的年轻教师们的课堂,看出问题,找出症状,现场给出解决的多种办法,让参训教师们心服口服,分享培训的效益。为搞好集中交流,我们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组建“送教下乡”名师培训团队,开展“名师三人行”送训分队直接下乡(校)、蹲点指导、定期巡回、长期跟踪。
培训前研课、磨课,注重导向性。即经过专家小组充分调研,选定每期培训的专题课题,即在本学期正在讲授的教学内容中,按照普遍反映的问题,确定一堂课进行“同课异构”,分别由一线名师和农村基层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备课,并且由专家对一线名师的这堂课进行组织审听、建议修改、完善。
培训中听课观摩、评课,注重剖析与启发。在集中交流式的“送教下乡”培训中采取同堂授课,充分运用“同课异构”形式使参训学员们感受到课堂艺术的魅力,也能够在专家的课后“微讲座”环节中,对比分析这堂课的优劣与差距,做到由点到面、由易到难,使参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明显的质的飞跃。
三、岗位自修,注重学用结合、目标素质提升
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更多是终身式的,必须以脱产培训为契机,集中交流,全面发展教师的“岗位自修”。
发展“岗位自修”,一方面,必须注重岗位实践的融合性。突破以往“集中脱产学习结束,培训就结束”的模式,更多关注教师如何将学习收获转化为改进教学的实践,要求参训教师有“一个带来”——带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参加集中交流培训,在培训中勤思考;有“一个带回”——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带回到工作岗位中去,集中交流学习结束后,要求大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把学习成果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交多篇培训心得体会。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岗位自修的实效性。要注重“虚”“实”结合,既有必要的理论补充,也有生动的实践锻炼,实现理论知识集中学、能力素质岗位练。我们参训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能力素质,不可能是在脱离教学岗位实践的课堂上直接培训出来的,而必须从一线教学岗位实践中锻炼出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溆浦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