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磨课逐步走进我们的教育生活。开始,极为陌生;现在,尤为时尚。作为教育人,我们最有深切体会。磨课,直白地说:就是对一节课进行多次打磨、多元打磨。因此,磨课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历程,却是一个人迅速成长的必经之路。
一、初生牛犊不怕虎,懵懂中被听课
1997年我开始了教育之旅。漫长的20年虽已悄然而去,但是,我所经历的大小风雨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校长、教导主任、学校里的好多老师,都提着凳子推门而入,来听我的课。课堂上,我“旁若无人”地挥写着粉笔,带着学生忘我学习;下课后,我主动请教,听取大家的建议,及时调整。凭着年轻气盛“不怕丢面子”的那股闯劲,或许因我年轻,或许有点进步,几乎每一学期都要上公开课。那时,我只知道,他们是来听课的,对我这刚入职的作培训,作指导……这些往日的记忆,让我难忘,催我奋进。
我深深地懂得,“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感恩“被听课”,至少锻炼我的胆量,让我敢于展示!
二、装模作样学行家,斗胆中去评课
渴望顺利推进教研活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有很多“走出去,请进来”的经历和体验,并且学以致用于本土教研活动中。学校领导一次次严格要求与示范引领,老教师一次次帮助和鼓励,我“有所思,有所悟”,尝试着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那些收获,学着行家的模样,查资料,写反思,斗胆去发言,去评课:新课导入自然巧妙,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不够,教材的处理不是非常合理,课堂检测开放有趣……“时间悄然而去不再复返”虽无情,“善于学习敢于体验初见成果”却有情。这种“装模作样学行家”的举动,似乎真的有效果。瞧,一张张奖状接踵而来,撰写的文章也一次次获奖,一次次发表。
我深深地懂得,“评价他人,也就是反思自己”。我感恩“去评课”,至少提升了我交流与表达的能力,让我善于写作。
三、拜师学艺请专家,自信中去赛课
来到汉丰一小,我倍感幸福。新教师见面课、小组研讨课、大组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全县观摩课……课课让我忙碌,次次让我收获。让我最难忘的是2012年,到重庆参加心理健康辅导现场赛课。我拜师学艺,邀请以进修校刘春柳老师为核心的磨课团亲临指导,前前后后两个月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煎熬,是一种磨炼,更是一段成长的风雨历程。活动设计理念的准确定位,学生年龄特征的深入分析,活动目标的精心拟定,活动重难点如何去突破,活动准备的充分预设,辅导方法的合理选择,辅导游戏的精心编排,活动板书的创意设计……每一个内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潜心预设和演练。包括每个字的发音都要字正腔圆,每一句话的表达都要顺畅自然,甚至活动中的每个表情都要恰到好处,每个动作的快慢、手势的高低都需要调整规范。就连在赛课前一天的晚上,我们还在宾馆里磨课演练。有了这一切充分的准备,我自信登台,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在三十几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第二名!这一份荣誉,凝聚了磨课团队的智慧,离不开磨课成员辛勤汗水的浇灌。
我深深地懂得,“团结是力量,合作出智慧”。我感恩“去赛课”,至少增强我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让我敢于打拼!
四、出谋划策共进步,探究中去导课
我们学校科研底蕴深厚,教研氛围浓厚,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常规固定模式与日常漫谈式相结合,大组与小组相结合,师徒结对共研相结合。在我“被磨课”的同时,也参与了“帮磨课”。虽然没有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提出的一些小小建议也使课堂增色不少。比如:李程老師执教“体积的认识”送教下乡,在“观察水被石块排挤之后水位上升的变化过程”这个环节时,“用手拿着小石块放入装有水的量杯中”。在石块放入水中的同时,手指也浸入水中,整个过程极为不规范,并干扰观察;有的学生操作不当或用力过猛而造成量杯被石块砸坏。于此,我建议:用一根细线的一端系着石块,用手拿着细线的另一端,轻缓地放入装有水的量杯中。这样,操作起来更规范,观察起来更清楚。
学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有幸被邀为指导教师。彭小芳老师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开始的课堂检测,就是教材课后习题的照搬,没有新意和拓展。后来,我建议:课后练习应体现由易到难的渐进性、层次性和延展性。尤其是“创造小数”一题,更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操作性,对巩固新知、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都非常有用。王艳老师执教“搭配问题”,学生在操作学具汇报展示环节,对学具的称谓表述不清,语言啰唆,始终需要老师提醒和纠正,既影响汇报效果,更耽误时间。于是,我建议:在出示服装卡片教具时,老师事先得有意识地规范称谓,统一学生的正确描述,课堂环节明显流畅多了,节约了时间,实现课堂高效化。
我深深地懂得,“出谋划策共进步,磨课导课出成果”。我感恩“去导课”,至少提升我把握全局的意识和悉心指导的能力,让我善于导课!
是的,磨课经历苦乐相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学无止境,研无止境”,磨课,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