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9—1952)

2017-12-06 02:19王刘伟
红广角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苏关系人民日报

【摘 要】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对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中国初期,在纪念十月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中苏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发送贺电等形式,传播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刊发纪念文章,逐步建构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因素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关键词】 人民日报;纪念十月革命;中苏关系;新中国初期;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D232;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9-0070-05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在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至1952年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需要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①这一时期对于纪念十月革命②的宣传,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领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宣传,为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思想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一、综合运用各种形式传播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

中国共产党为传播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体系,综合运用各种形式,例如向苏共中央领导人发表贺电以及积极开展中苏两国的人文交流等。

(一)放映苏联电影加强中苏两国间的人文交流

苏联电影在中国放映是中苏两国加强人文交流的主要内容,也是传播十月革命话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11月1日,为了纪念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中共中央电影管理局特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同时举行了一次苏联电影的普遍放映,同时还编辑了一本“苏联电影介绍”,在各大书店及影院都有出售。③作家刘白羽当时看了电影《青年近卫军》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电影观后感,文中写道:“我觉得我自己从思想到感情都被提高起来。我觉得这是在世界上以苏联为首的进步人类的胜利,是斗争的胜利,也是文学艺术的胜利。”④电影是一种直白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让广大群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苏联的社会状况,进而增强对于苏联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同。1950年11月,中央电影局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三周年纪念,特选定在7日上映苏联电影名片《攻克柏林》。该片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十四大城市先后放映。⑤1951年,中国影片经理公司为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四周年,于11月7日起在全国二十个大城市同时举行“苏联影片展览”。1952年11月7日,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特别译制了莫斯科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苏联彩色影片《乡村医生》,①这是一部讲述生命的颂歌,一部关于革命医务工作者的教科书。从影片中观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农村新生活。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开展的时候,通过对苏联农庄生活的电影展现,增加了新中国初期人民群众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苏联在中国放映的影片有二百余部,其中译成华语的有一百四十余部,观影人数日渐增加。在这些影片中特别受欢迎的,如《攻克柏林》的观众约一千四百余万人,《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观众八百余万人,《勇敢的人》的观众七百三十余万人,《青年近卫军》的观众五百余万人。②这些在中国放映的苏联影片对广大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播放电影纪念十月革命的方式,使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拥有自身话语体系的纪念活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苏联影片的放映不仅完成了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还使人们认识和了解到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对苏联国内所开展的各个方面的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熟悉了苏联各个方面的人物,加强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苏联也因此成了新中国学习的最好榜样。

(二)发送贺电是纪念十月革命的重要手段

发送贺电是国家间交流往来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中共领导人在每年纪念十月革命期间,都会向苏联国家领导人发送贺电予以纪念,传播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1949年11月6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值此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二周年之际,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发展,祝苏联为首脑的世界和平民主阵营无比强大,祝中苏两国人民永远友好合作。③此时,中共领导人强调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的强大,是对当时国际局势的深刻把握。面对西方分裂势力对新中国的敌对和经济封锁,新中国需要建立新的对外关系,纪念十月革命的宣传,传播话语的同时使中苏两国间的关系更加密切。1950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致电苏共中央,向苏联领导人和苏联人民致以热烈的庆贺,并祝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益发展,中苏两国人民在保卫世界持久和平的斗争中亲密团结。④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这是中苏两国建立同盟关系后中共中央所发出的纪念十月革命的贺电,而对于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的祝贺,表现出中国方面学习苏联的热情和期待,总体上是有利于中国方面对于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建构。

1951年,中国共产党为纪念十月革命三十四周年向苏共中央发送贺电,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正在开始的共产主义建设的成就,“使全世界劳动人民获得了为光明的未来而奋斗的无限勇气。”⑤1952年,纪念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中共领导人在贺电中指出,中国人民以极大的欢欣祝贺伟大的苏联人民在从事共产主义建设中所获得的无比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给即将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劳动人民以新的、强有力的鼓舞。⑥综上可以看出,1950年至1952年,新中国纪念十月革命的宣传,将侧重点放在了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方面,这是因为在这时新中国已经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恢复发展国内经济。这一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中国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将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是重要的经验借鉴。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还很好的传播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endprint

总之,话语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熟知,才能建构起来。《人民日报》在传播纪念十月革命话语过程中,以电影、贺电等形式,力图实现纪念十月革命的通俗化和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了解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内容。

二、刊发纪念文章建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

《人民日报》进行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传播,是为了建构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话语体系。建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与苏联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是分不开的,当时党的宣传方面的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宣传部门做的还不够。①因此,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宣传过程中刊发了《真理报》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身也撰写刊发了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

(一)刊发《真理报》的纪念文章

《真理报》是苏共中央的官方出版物,又被称为苏共“中央机关报”,主要负责向外界传达苏联共产党领袖的精神,宣布苏共的政策及其它方面的变化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十月革命的纪念宣传借鉴了《真理报》的经验,对《真理报》进行了转引刊发。

1949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真理报》纪念十月革命三十二周年的社论,社论指出: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二周年的前夜,我们祖国的劳动人民,对他们的正义事业的胜利充满信心,更高地举起我们一切胜利的鼓舞者和组织者——列宁和斯大林党的伟大旗帜。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社会背景下,对纪念十月革命的宣传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领域内话语建构的开端。1950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真理报》社论:苏联人民的福利正在不断地增加,文化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苏联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榜样鼓舞了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劳动人民。③1951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真理报》于5日发表的社论,题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社论中说:在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的日子里,各国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都满怀希望和热爱地仰望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④1952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真理报》社论进一步提出,苏联人民对共产党怀着无穷的信心,他们把党看作自己的党,看作自己的亲近的党,他们自愿地把自己的命运委诸于党的领导。⑤通过刊发《真理报》社论文章,不仅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对于苏联十月革命纪念的祝贺,也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期许和强调国家间友谊的重要宣传。

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刊发《真理报》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是与新中国初期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真理报》社论的刊发不仅强调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号召中国人民以苏联为榜样向其学习。

(二)发表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

《人民日报》还撰写发表关于纪念十月革命的一系列文章。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⑥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所考虑的问题之一则是如何建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

1949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二周年纪念日到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热烈地庆祝这个日子,因为现代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胜利,是和十月革命分不开的,是和列宁、斯大林分不开的,是和苏联的援助分不开的。”①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建构纪念十月革命的独立话语体系,纪念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展开对十月革命和苏共领导人的宣传。为了建立和巩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当提倡和鼓励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毛泽东思想。②

1950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十月革命三十三周年的文章:“三十三年来,苏联人民在其伟大导师列宁、斯大林的直接领导之下,一贯地为自己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间和平合作的神圣事业进行了忘我的斗争,把这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劳动人民的国家建设成为强大无敌的社会主义的堡垒与和平民主的堡垒。”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纪念十月革命的宣传中,将苏联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为纪念活动宣传中的重点。1951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中指出:“苏联工农业的生产力正在不断地飞速提高。由于斯大林的战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苏联去年的全部工业产量已比战前的一九四○年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三,今年第三季的全部工业产量又比去年同季增加了百分之十五……”④1952年,更是进一步指出,苏联具有三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我们为了迎接并保证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的胜利成功,不仅要巩固并发展中苏两国的关系,更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的经验。⑤

学习苏联建设新中国是纪念十月革命宣传中的重点,更是中国共产党为掌握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所做出的努力。从宣传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刊发《真理报》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重点强调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期许;《人民日报》发表的十月革命的纪念文章则重点宣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强调向苏联社会主义的学习和借鉴,并由此逐步建构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具体的了解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国内建设和宣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奠定了基础。

三、《人民日报》建构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原因

《人民日报》 在建国初期建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过程中,之所以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刊发相关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完成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

新中国初期,中共在国内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人民日报》在传播和纪念十月革命话语的过程中,始终围绕国内经济建设的形势进行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的宣传。这不仅逐渐建构了属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还使得普通民众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成就,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的高涨热情,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对于新中國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endprint

(二)對国际局势的深刻理解

新中国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始终面临着西方分裂势力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通过每年开展的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密切了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最好的选择。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对党的理论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宣传和普及是其基本职责。《人民日报》在传播十月革命的过程中,通过加强中苏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以及贺电等形式,传播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通过刊发《真理报》的社论以及撰写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逐步建构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这也更加直观的展现了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成就。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全人类,同样也给了中国人民极大地希望。①而苏联十月革命以来的建设成就,深化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人民日报》建构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继续推进。

小结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过程中,首先,综合运用各种形式传播了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通过在纪念十月革命期间对于苏联电影的放映,加强中苏两国间的人文交流,让广大普通民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生活等各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加了民众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心理认同。发送贺电是纪念十月革命的重要方式,这不仅加深了中苏两国之间的认同和理解,也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其次,刊发纪念性的文章逐步建构起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如刊发《真理报》的纪念文章不仅可以看出苏联方面纪念十月革命活动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方面对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的重视,对建构十月革命的话语有积极意义。在建构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的过程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系列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这些文章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本身是对中国国内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宣传和鼓舞,也是对国际外在挑战的一种回应与宣传,增强了两国间的互信与了解,特别是在建国初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方面纪念十月革命的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通过各种形式纪念十月革命,不仅使广大普通民众增强了对新中国的认同和支持,也使中国逐步融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逐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传播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逐步形成了自身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进一步形成了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话语体系。

(王刘伟,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人民日报
浅析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苏联对华政策
浅析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苏联对华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20世纪以来苏联西北援华物资通道研究综述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