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翠华
师:在课前交流时,有学生说文章最后“李氏子蟠……”一段可以删去,因为前面已经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最后一段加上不说是画蛇添足吧,跟文章内容和思想也没什么关系。同学们的意
见呢?
生:我也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看,文章题目是《师说》,意思就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第一段界定了老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提出观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第三段进一步用名人事例来论证要向老师学习。最后一段只是表扬了一下李蟠,跟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应该删去。
生:最后一段虽然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但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所以也可以不删。
师:你的意见是可删可不删。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从唐代到现在,最后一段一直保留着,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还是不要删为好。
师:看来对于最后一段到底要不要删,同学们意见不一。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下这一段。在这一段中,韩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这个“古道”是什么意思?
生: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从师学习应该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风尚,为什么却成了古道呢?
生:这个在文章第二段中韩愈说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所以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尊重师道的,是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
师:这是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风气吗?
生:不是,只是“士大夫之族”的,因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不耻相师的,对于他们的孩子也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为什么不耻相师?
生:因为他们相互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益回报。
师:既然向老师学习有这些好处,为什么“士大夫之族”却耻学于师呢?
学生沉默,都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师: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后一段,看看李蟠学的是什么?
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六艺经传是哪家的学说?
生:儒家学说。
师:韩愈为什么要称赞李蟠学习儒家学说呢?
生:这个应该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提倡人们学习儒家的学说。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生:文中第三段,举了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例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从这里也可以证明韩愈希望人们从师学习儒家学说。
生:第二段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这里的“圣人”也可以理解成孔子这样的人,因为在第三段,韩愈说“圣人无常师”时举的就是孔子的例子。
师:那这样说来,韩愈所说的师,就不能简单理解成普通的老师,而是指儒家的经师。那我们再来看第一段对于师者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在我们该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生:这里的师者,是指教授儒家经书的老师,“传道”的道也应该是儒家的治理国家的学问,“受业”的业,结合最后一段来看,是指六艺经传这类儒家的经书,“解惑”也并不是指那些一般的疑难问题,而是在学习儒家经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个也可以用文章第二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句话来印证。
师:弄清了第一段中关于师者的定义,那我们再来研究研究,韩愈为什么要提倡向儒家经师学习?
生:提倡的一般就是欠缺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当时儒家经师的地位不高,人们也不怎么学习儒家的经文?
师:你的推断很有道理,事实也确实如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家独尊的权威地位屡受佛、道冲击,唐王朝为扩大统治基础,整合、重构意识形态,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统不断削弱。再加上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考试更推重诗赋,所以儒学经师的地位每况愈下。韩愈的《进士策问十三首·其十二》也明确指出:“由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及于今,则无闻矣。”这正是《师说》发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感慨的背景。但当时中唐社会矛盾加剧,礼教秩序紊乱,统治者又想重振儒家伦理。韩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作了这篇《师说》,所以说《师说》不是一篇简单的提倡尊师重教的文章,而是一篇意识形态的檄文。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这篇文章的小引,堪当文章导读和开启作者立意之门的钥匙。
编辑 范昕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