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旂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炎症性肠病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及相关分析
黄耀旂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炎症性肠病; 艰难梭菌; 感染率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该类疾病在临床中多见于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 对患者肠胃及身体功能的远期影响较大[1]。艰难梭菌(C-diff)菌种形状为梭状的革兰阳性细菌, C-diff繁殖速度远超于其他厌氧细菌,其大量集结能快速引发一系列典型临床症状,从最初的轻度腹泻到后期的顽固性结肠炎。本文分析IBD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2014—2016年100例IBD患者,最终有80例IBD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设为研究组; 选择同期8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 ① 年龄>20岁患者; ② 专科以上学历患者; ③ 自我沟通意愿较强患者。排除标准: ① 精神病患者; ② 患有肠道功能性疾病患者; ③ 患有感染性腹泻患者; ④ 对抗生素耐受性不强患者。对照组患者共80例,男48例,女32例。研究组共80例IBD患者,男43例,女37例; UC患者25例; CD患者55例。根据《炎症性肠病诊疗进展》[2]对UC患者病情进行分类, 10例直肠型, 6例广泛结肠型, 9例左半结肠型; 13例结肠受累, 12例非结肠受累。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2组患者新鲜粪便,于-80 ℃保存。样本采集时间与送样时间严格控制在30 min内; 样本处理时间严格控制在20 h内, 23 h内必须完成检测。C-diff检测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比利时进口原装艰难梭菌检测卡(货号为K-1520), 该检测盒内含22个检测卡及22个缓冲液、22个粪便取样装置。检测流程如下: ① 样便处理,将样便放入处理管内,加入缓冲液,做5 min离心处理,将处理后的样便使用检测卡检测。检测标准: 阳性,检查卡呈现C、T两个红线为阳性; 阴性,检测卡只有C处出现红线; 无效结果: C、T两处均无红线。
1.3 评价指标
对比2组患者C-diff率; 分析IBD患者疾病活动与C-diff感染的相关性及CD患者疾病受累部位与病情严重程度与C-diff感染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样便C-diff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样便C-diff阴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研究组中UC患者感染C-diff率与CD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疾病活动期感染C-diff概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 见表2。研究组中结肠受累患者感染C-diff概率显著高于结肠未受累患者(P<0.05); 研究组患者中度及重度病情感染C-diff概率显著高于疾病较轻患者(P<0.05)。见表3。为控制各个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按α=0.05显著性水平,将表2、表3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意义的4个变量引入Logistic, 结果表明疾病活动性、治疗措施、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变累及部位均为危险因素。见表4。
表1 2组艰难梭菌感染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研究组患者疾病活动与C-diff感染的相关性[n(%)]
与C-diff感染患者比较, *P<0.05。
与C-diff感染患者比较,*P<0.05。
现阶段对C-diff的检测主要采用两步检测法: ① 核酸扩增试验(NAAT); ② 灵敏毒素酶免法。随着灵敏毒素酶免法不断商品化,市面上出现了灵敏度更高的检测产品,本次研究采用的比利时进口原装艰难梭菌检测卡就是一种具有较高的PCR灵敏度检测卡。本文研究显示,研究组检测出32例C-diff感染者,阳性率为10.63%, 对照组未检测出C-diff感染者,说明IBD患者感染C-diff概率高于正常患者。梁桐尔等[3]认为IBD患者感染C-diff概率是健康人群的3倍,但并非所有IBD患者均会感染C-diff; IBD患者感染C-diff概率仅为12.84%。金鑫等[4]认为处于疾病活动期的UC患者与CD患者均有机会感染C-diff, 且疾病活动期的UC患者感染C-diff概率可能是CD患者的2~3倍。C-diff感染患者与非C-diff感染患者在UC及CD发生情况比较上无显著差异; UC、CD疾病活动期时, C-diff感染概率远远高于非C-diff感染概率。同时,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均能影响C-diff感染率[5]。
郑晗晗等[6]认为IBD发病机制与环境、免疫、药物应用等因素有关。顾吉娜等[7]也认为激素、抑制剂虽能有效的治疗IBD病情,但能增加C-diff感染概率。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BD的产生并非是单一C-diff作用,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组中UC、CD中度及重度病情感染C-diff概率明显高于轻度病情患者; 结肠受累比较中,感染C-diff感染患者结肠受累概率明显高于未受累患者,表明IBD患者结肠受累与C-diff感染具有较大相关性; IBD患者感染C-diff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疾病活动性、是否治疗、疾病严重程度、病变累及部位; 当IBD患者病情较重,处于疾病活动期,病变部位累及结肠及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均能增加C-diff感染概率[8-11]。
[1] 白璐, 马英杰, 冯素萍, 等. 艰难梭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3): 2910-2911.
[2] 康慧娟. 炎症性肠病诊疗进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1.
[3] 梁桐尔, 王烜. 艰难梭菌和炎症性肠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22): 3802-3804.
[4] 金鑫, 钱雪琴, 胡绿荫, 等. 上海地区住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中艰难梭菌的检测及其意义[J]. 微生物与感染, 2015, 10(5): 282-287.
[5] 张允, 郝素娟, 童淑萍, 等. 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26): 3749-3752.
[6] 郑晗晗, 江学良, ZHENG Han-han, 等. 粪便菌群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2): 199-205.
[7] 顾吉娜, 金慧, 蔡雅卫, 等. 老年医学科患者艰难梭菌检测结果与定植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0): 2183-2185.
[8] 程国平, 李自华, 戴昕, 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艰难梭菌感染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2015, 53(3): 220-224.
[9] 陈晨, 戴新娟, 杨亚, 等. 疾病管理理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17): 109-112.
[10] 孙艳君, 杨锐, 贾胜男, 等.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探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 21(2): 358-360.
[11] 刘青志. 炎症性肠病患者肝胆肠外表现的检出及治疗情况调查[J]. 医学信息, 2015, 28(7): 306-307.
2017-05-16
R 574
A
1672-2353(2017)21-214-02
10.7619/jcmp.20172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