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文 /图
遂宁大英:产联合作推进现代农业
本刊记者 彭志萍 周淼葭 文 /图
2017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重视农业,夯实农业这个基础,历来是固本安民之要。”
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其制度机制设计的局限,仍然不能有效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谁来投、土地谁来种、产品谁来卖、风险谁来控等问题,仍然不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016年以来,为推进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四川省大英县委、县政府立足大英实际,提出了探索建立产联式合作社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盛丰柑桔专业合作社基地
2017年7月14日,调研团队听取全市产联式合作社扶贫介绍
“同志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产联式合作社建设以及运行问题。这次举办的专题培训,是我们产联式合作社建设的内在需要……”
10月20日,《当代县域经济》记者刚来到四川省大英县供销社的办公楼,就听到一间办公室里传来铿锵有力的讲话声。见到供销社主任肖圣全之后,才明白这是“固定节目”——产联式合作社的实践培训。
“产联式合作社就是要解决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御险能力弱、资源利用差等方面的问题。”肖圣全笑呵呵地对记者说道。
目前,在四川省内外有几种常见的农业经营模式,一是以“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农户+专合组织”等经营模式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模式导致龙头企业主导权力很大,但经营压力也很大,农户对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有效监管、利益保障性低,村集体组织极少参与、作用发挥不力。现有调查显示,这种模式的履约率普遍不到五成,有的甚至只有二至三成。
二是土地流转(租赁)的经营模式。农户流转租赁土地后,虽然能够获取一定的土地租金,增加收入,但这种方式的经营绩效完全由企业决定(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也由其单独承担),切断了农民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农民不能够参与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不利于农民的持续增收,也不利于分散农业的生产经营风险。
三是土地股份合作制。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地方,部分农民能够从中获取工资性收入,除此之外,还有土地入股分红。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合作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复杂,农民算账、监督起来难度大,不容易接受。并且,农民的收入存在不确定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正是由于前面几种经营模式的局限,促使大英县沉下来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与实践并行,提出了产联式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并于2016年开始逐步试点,通过不懈努力,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英县委书记蒋喻新(右二)调研通仙乡青花椒产联社
总农艺师陈曦在大英县产联社培训班上授课
大英县发改局局长王海波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产联式合作社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一个模式、五联机制’。”
“一个模式”就是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统筹调配涉农资源、实施农业风险预警、推进落实相关政策,把政府、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工商资本、国有农业发展公司(腾英农业发展公司)等农业发展主体联合起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形成联结紧密、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多元共同体,这就是“多元一体”的产联式合作社模式。
肖圣全说,在每个具体的产联式合作社中,发展主体一般为2-5个,其中,农户、村集体是固定主体,其他3个主体根据实际情况与固定主体灵活组合。
“谷贱伤农”“菜贱伤农”,这是分散农户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何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产联式合作社的“五联”机制很好地整合了生产要素、激活了生产力。2016年,大英县开始试点产联式合作社,仅当年就涉及土地8400余亩,受益农民1.13万人,人均增收1840元。今年这一模式已在大英全县推开,以此来促进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那么,产联式合作社的“五联”是哪五联呢?
资本联投。农户以土地和劳力参与,村集体和国有农业开发公司以产业发展基金投入,工商资本投入资金和技术,政府注入政策性资金,多方参与,形成合力。这一点着力解决资金谁来投的问题。
生产联营。通过村集体组织发动、农户定责生产、企业指导的方式,实现组织一体化、管理精细化、生产标准化。这一点着力解决土地谁来种的问题。
经营联动。发挥企业市场优势、村集体管理优势、农户劳动力优势以及政府资源整合优势,建立“政府围绕增收转、企业围绕市场转、农民围绕生产转”的市场化经营体系。这一点着力解决产品谁来卖的问题。
效益联赢。政府投入不分利,最大限度保障收益最大化。再通过精深加工、品牌创建提升附加值,农民增收渠道由窄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由虚向实,企业盈利由薄变厚。这一点着力解决利益怎么分问题。在大英县各个产联式合作社,都建立了相应的利益分配制度,让各方发展主体,利益均沾,共享发展成果。
风险联控。建立以最低保障为支撑的农民收入兜底机制、以企业和农民为主的收益分配机制,将各方权益牢牢捆在一起,实现利益共沾、风险共担。这一点着力解决风险如何控制的问题。
在谈到风险联控这一项时,肖圣全还提别强调,在这一项下面一定要做到两个制度——生产保证金与产品回购金,“这也算是实行双向约束,让产、销双方都吃上‘定心丸’。”
产联式合作社的设想提出来后,大英县委县政府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2016年开始选取部分乡镇进行试点,象山镇就是最早进入产联式合作社的试点乡镇之一。
虽已深秋,但在象山镇凤阳村,依然满眼翠绿,一个个葫芦似的瓜蒌就在青翠掩映中等待采摘。瓜蒌架下,村民们正忙着采收瓜蒌,路边收货的商贩早已等候多时。这批绿色的瓜蒌将被加工成休闲食品,进入千家万户。
大英县发改局局长王海波向本刊记者介绍产联式合作社
2016年6月,象山镇组建专人专班,深入摸清全镇种养产业发展状况,听取“土专家”意见,并结合本地土壤、气候特点,开展了市场需求调研。通过多方论证评比,将瓜蒌、黄精、佛手选定为全镇产联式合作社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凤阳村已种植瓜蒌200亩,套种黄精50亩,共吸纳农户156户(其中贫困户76户)采取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社。施家坝村已发展佛手种植440亩,参与农户254户(其中贫困户26户)。2017年,全镇瓜蒌种植将达到400亩、黄精达到100亩、佛手达到840亩,逐步形成以凤阳村、施家坝村为核心的特色中药材产业带。
在招商引进过程中,象山坚持把企业的软、硬实力作为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围绕经济实力、经营能力、群众口碑等认真筛选,成功引入2个工商企业牵头发展产联式合作社。富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投资131万元,在凤阳村成片发展瓜蒌、黄精产业,目前已完成一期投入86万元。鑫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计划投资204万元,在文龙村、施家坝村规模发展佛手产业,现已完成一期投入110万元。
象山镇还十分注重生产标准,避免产品“质量不优”,邀请技术人员、种植专家开展中药材技术标准培训。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让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农产品产销关系,企业按保护价(订单)收购农副产品,农户按规定开展生产活动,确保农产品供给质量,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根据产联式合作社的实际特点,镇政府组织工商企业、村集体、农户代表经过民主商议,按比例进行收益分配,三者间建立起密切的利益联结关系。产联式合作社每年盈利在提取10%公积金和25%产业发展基金后,剩余部分由工商企业、村集体、农户按比例分配。2017年,凤阳村、文龙村、施家坝村共计可实现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入社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