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眼前的雾霾,更是心中的雾霾

2017-12-06 21:31刘葳漪
中国汽车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徐则臣迈克尔雾霾

■本刊特约专稿 刘葳漪

进入2017年的前9天,北京都深陷于重度污染,在那天昏地暗的日子里,空气净化器对于每一个家庭的作用超过了空调、电视、冰箱、音响、洗衣机......即使后来一场北风暂时解救了我们于雾霾的水深火热,但是儿童医院中里三层外三层的小患者,呼吸科外人头躜动的场景,还是刺伤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忘却与平复。

70后实力作家徐则臣最新长篇小说《王城如海》刚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中的背景就是雾霾。作家对雾霾的描写,恰恰是因为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对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状态甚至写作状态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这本书中,“雾霾”已经转变成了一种隐喻或修辞,一方面隐喻着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方向感的,另一方面雾霾带给我们这代人更多的是内伤。它,在眼前,更在心里。

写过一系列北京故事的徐则臣,这一次把人和北京的排序变成了北京和人,换句话说也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变成了北京这座城市。小说题目取自苏东坡的诗句:“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王城堪隐,万人如海,你的孤独无人响应,但你以为你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了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提到北京,几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会哀伤,小时候的蓝天呢?鸽哨呢?胡同里槐树花儿的香味儿呢?没了,都没了... ...

《再会,老北京》就是这样一本描写北京历史和胡同生活的书,作者迈克尔?麦尔2005年8月搬进杨梅竹斜街的大杂院中,担任炭儿胡同小学的志愿者,在胡同持续生活了将近三年。

比起器宇轩昂的官样文章,老百姓的苦笑史更考笔力,迈克尔?麦尔和一般的新闻记者不一样,他关注的不只是艺术家张大力和作家冯骥才这些“显学”之人,而是更多寻常胡同普通人,于是我们看见有血有肉的善良邻居“老寡妇”和“大兵刘”、修手机的老韩,看到他知足顺命的同事朱小姐、在洗脑中茁壮成长的学生们,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线在北京的宏大叙事背后起承转合着,没有他们就没有北京。无论北京怎么变,这些人才是北京的血脉所在,尽管他们时而混乱、时而麻木、时而甚至急功近利,但是他们远远比官方叙事话语中那些抽象的“新人”来得真实。

每分每秒,民族文化都在流失。在西藏,古老建筑被拆毁,以便修建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贵州省有三十三个民族,但三十万人都到东部沿海城市打工去了。回到家乡的时候,他们会嘲笑自己的文化,觉得非常落后。他们带回高科技和不同的风俗习惯。莫名的喜感,其实是真的悲伤。

时常,我会感慨,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观察似乎更为深刻,我们在自己的母语里流浪,他们却安然找到栖身之所。

猜你喜欢
徐则臣迈克尔雾霾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蝴蝶
新德里雾霾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有些日子没被某编毒舌插刀了,雾霾都散了!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