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39)
《视觉文化的转向》中对视觉文化的悖论是这样一个观点:“一方面,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视觉刺激富裕甚至过剩的文化中。另一方面,尽管在当前的文化中,视觉形象的过渡生产和消费特征越来越明显,尽管种种新奇古怪的视觉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由于影像越加倾向于人为的、刻意的策划和刺激,却又使得生活在这样的文化中的人们感到某种视觉要求的匾乏或缺失。”具体表现就是大众在寻求视觉感官刺激的同时,发现由于视觉形象本身过于同类化,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视觉需求,他们开始寻求更新更刺激的视觉形象。
2.1 视觉技术的发展
从视觉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视觉文化的每一步前进,都有视觉技术的陪伴。如果离开了视觉技术的变更与发展,那很难出现现今的种类丰富的视觉形式和视觉信息,更不用说视觉观念的更新变革了。在最近这些年里,现代视觉文化研究讨论的着力点之一就是视觉的后现代化。换个角度可以说视觉的后现代化,对视觉技术的后现代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也可以反言之,即我们的视觉或知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视觉技术的发展变化所改变的。
2.2 消费社会的形成
消费社会对视觉文化悖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不仅是其本身所含有的社会元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社会现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一词对深入理解现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突出强调了商品世界和结构化的原则。商品的使用价值固然重要,但消费社会的产生方式最主要的还是商品的符号意义,符号意义也在视觉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先是以图像的形式包围着我们,商品不再以使用价值展现出来,却是以符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综上看来,消费社会为现代的视觉文化提供社会背景的同时,还提供了商品基础,但其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也是导致现代视觉文化遭遇餍足与匮乏危机的直接原因。
2.3 传播的扁平化和信息的复制
当报纸、无线电、广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载体空前的泛滥,铺开扁平化传播并强行让人们接受时,视觉形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开始了实现对大众日常生活过程的参与,大众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了视觉形象传递给他的所有信息,并在不断的复制过程中使得这种信息不断得到强化。在这个视觉处于顶端的时代,人类的眼睛承受着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多的视觉文化存在,充斥在人们眼前的永远都是人为的视觉形象,视觉信息的传达从未如此密集过。即使如此,我们眼睛还在目不暇接的接收着世界各地传来的资讯,于是人们深陷于这种矛盾的生活中却不可自拔。
3.1 视觉悖论:餍足与匮乏
视觉文化发展到现在,视觉文化的悖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在现在这样的条件下,图象成为视觉文化“主因”或主导形态的同时,带来的一个令人困惑的的问题:一方面,视觉图象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越来越丰富和复杂,在比较的意义上说,当代人是生活在一个视觉刺激富裕乃至过剩的文化氛围中。另一方面,尽管在当代设计中的视觉图像的过度生产和消费特征越来越明显,尽管种种新奇的视觉图像不断被创造出来,但由于图像越来越倾向于人为的、刻意的策划和刺激,使得生活在如此文化中的人们感到某种视觉要求的匾乏或缺失。
这个悖论,可以具体描述为两个方面。就图像本身而言,它体现为视觉表现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效果的急速倍增。就视觉接受而言,使这个悖论呈现为一方面文化的消费者大量甚至过量地消费种种图像,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说的“神经膺足现象”,另一方面又由于形象的同质化和类型化,尤其是人为设计的虚拟化和难于解读性,又使得消费者在过剩消费之后明显感到某种视觉上的“匾乏”。
3.2 视觉文化的悖论,究竟如何偏向?
当一个社会到处充斥着种种人造的视觉形象和图形,当作为生存主体的人无法逃避这种形象的包围和追踪时,我们说,视觉文化便进入了一种新的时期——“视觉富裕或过剩期”。所谓的“视觉富裕或过剩”,在这里当然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和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较而得出的一个判断。
形象生产和消费上的富裕甚至过剩,必然导致当代视觉文化的一种偏向:它一方面呈现为形象的生产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形象构成方式和视觉冲击力的不断提高。形象消费的过度或过剩,导致了视觉餍足甚至厌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视觉生态环境有某种缺憾和不足。虚拟的人造形象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摩天大楼,到影视广告,从室内设计,到公园展馆,人工设计的各种机巧手段遮蔽了我们对自然风光和景物的视线,形象人为构成的过度夸张,以及对我们的视觉诉求的强力和冲击,唤起了人们对平淡自然事物的向往。我们的视觉文化人为的消费主义的形象过度泛滥,显然缺少某种东西或特质。于是,逃避人为形象的逼促便成为潜在的倾向,需要平淡自然的视觉关怀乃是一种“视觉过剩期”的必然追求。
[1] (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导,[M],北京:商务务印书馆,2002,124.
[2] (英)马尔科姆 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