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6)
萧红书写下的乡土中国
韩营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
与西方社会相比,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们埋头于乡土,在这样的文化熏染中,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园意识和恋土情结。萧红便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乡土情结的作家。乡土情结几乎贯穿着她自二十岁离乡后的十余年,已成为她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毫无声色的描摹故乡的风俗习惯,人风人情的同时,她的触角已经深入广大的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体现出“萧红式”的乡土小说。
乡土中国;乡土情结;萧红式;乡土小说
婚姻历来都是人生头等大事,自古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中,婚姻总是生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土壤里。大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潜规则。一般情况下,男子家父母托人向女子家求婚,取得女方家人同意之后,然后再请算命先生测一测生辰八字是否合适,若一切顺利,男方需要向女方送一份礼金。选择良辰吉日举办婚礼。
在《小团圆媳妇》中,这里的团圆媳妇是童养媳之称。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无力抚养女儿时,通常情况下会把中幼年的女童提前许配给相对而言由于自己家境的家庭作为他们的儿媳妇。童养媳年龄很小,一般养到16岁就可以成亲了。实则这是一桩买卖。童养媳在未来的家中经常受到虐待,凌辱。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
“小团圆媳妇”就是萧红笔下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呼兰河小城里传遍了这样一个消息。来了一个小团圆媳妇,因此,相邻里社的乡亲们都去看看热闹,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也随波逐流,跟着看热闹。我很失望地看到一个只有12岁左右的小姑娘,这是如此的意外。个子高高的,黑乎乎的扎着大辫子的小姑娘。小团圆第一次到婆家一口气吃了三碗饭,见人也不害怕,是个机灵的单纯小姑娘。
然而,邻里闲言碎语都说她太不像团圆媳妇的样子,因此老胡家的婆婆就“像模像样”的教训起这个不合格的媳妇了。从此以后,“我”经常听到院子里传来哭声,越来越大,一边哭着一边叫着。后来到了冬天,连哭声都听不见了。老胡家的婆婆惨无人道的折磨使得团圆媳妇连哭声都没有了,后来邻居猜测她可能是妖,请跳大神作法。几乎所有的人都替团圆媳妇出谋划策,“好心”的婆婆甚至为了给团圆媳妇治病,不惜耗掉家中的财产。“善良”的村民也使劲回身解数。最后团圆媳妇在悲惨中死去。
这似一部可笑与荒唐的闹剧一般令人匪夷所思,正是那些所谓“善良”的人杀死了团圆媳妇,他们却不可知晓。他们同样是活在最底层的人们,对于团圆媳妇毫无恻隐之心。即便帮忙料理后事的乡里人毫无悲伤之感,只是觉得吃饱喝足准备,擦擦油嘴转身离开。
他们麻木不仁的灵魂像被抽空一样,行尸走肉的活着。他们像个“看客”一样毫无感情的注视着,目光呆滞的看望着别人的不幸。“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愚昧使得小团圆媳妇死亡,麻木又使这些“看客”人性不苏。
《小城三月》中翠姨也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习俗进行着婚配的。在萧红的绝笔之作中,翠姨通过媒人的中间说媒,定下了门当户对的经过父母认同的而她自己毫无感情的婚约。以前有句俗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传统的习俗和思想习惯深刻影响着每位女人的内心。因此产生的女人从经济上依附于男人从而失去人身自由便不言而喻了。
翠姨心中藏着自己心仪的男人却无法表达出来,更无力与强大的社会习俗的思想相抗衡,作为一位弱女子。为了使得自己不得出嫁于自己不爱的男人,她拼命地折磨自己的身体,最后在婚约之前走进了坟墓。
她通过一个普通青年女性在社会转型期,矛盾挣扎而最后成为新旧文化冲突牺牲品的命运悲剧,探究了传统道德伦理文化在一个觉醒少女内心深处的深厚积淀。解剖了翠姨悲剧性格形成的历史、文化、道德和社会根源。暴露出翠姨思想深处因袭的重负和封建奴性。从而让我们产生敏锐地思考,对于民族灵魂的拷问和人应该如何去活着的探究。
熟知萧红便不难发现,她的一生充满着“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先是反抗传统的婚姻方式离家出走,后是被骗怀孕,身无分文,流落旅馆。后与萧军相遇相知,并把他视为比自己还重要。而后萧军变心,萧红曾试图无尊严的挽留,依旧离她而去。再遇端木蕻良,所剩痴爱无几,后漂泊香港,重病缠身,病死床榻,死前呼喊“一生受尽白眼......不甘不甘......”。这样崎岖一生的女子,一生31年有十余年漂泊异乡,它对故乡的热爱是真挚,对故乡的怀念对于颠沛流离的孤独女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安慰的药方。其作品中郁结的乡土情结缭绕其中。
萧红也在《萧红传》中进行着深刻的自我剖析,“女性的天空是很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牺牲状态中,养成自甘牺牲的惰性。”
离乡的漫长岁月里,她的乡土情结得到不断的升华和深化,从最初对于亲人的眷恋,家乡的怀念。逐渐上升到对整个民族的和国家热爱。以及对于处于底层妇女命运的同情和思考。对于“吃人”社会的鞭挞和指责。对于国民“看客”的深切讽刺。对于奴性人们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远离故土的生活使得乡土情结愈发深刻,对于故乡的思念与追怀也更细密地侵染于她的作品之中。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2] 肖凤:《萧红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3] 萧红:《萧红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 曲慧芳:《萧红乡土情结成因初探》,[J],阴山学刊,2008年8月。
韩营(1992-),女,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