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曹登华
10多年来,在国家重视和政策引导下,全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术领域也非常活跃,报刊媒体经常发表和报道领导、专家的一些文章和讲话,提出许多新的概念、新的词汇等。这些新概念、新词汇开阔了职业教育界的眼界,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就围绕职业教育中几个常见词汇结合汽车高职教育谈谈笔者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衔接是职业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体现在体系内要素之间的一种前后、上下等逻辑关系,表现为要素之间没有重叠,也没有间隙,是有机整体。当前全国职业教育已成体系,有中职和高职层次的各类专业,覆盖了很多行业很多岗位,这些专业与专业、专业内的课程与课程,还有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之间等都存在衔接问题。若职业教育各阶段能有效衔接则可使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若衔接不好,就会出现混乱。如同一专业的中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高职大同小异,同一内容在同一个专业内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等,这是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中职与高职之间没有衔接好的表现;专业、课程、中职或高职的培养规格和要求没研究清楚,使二者之间还存在重叠或间隙,没有衔接好。
当前国家正在组织进行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这其中包含有各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标准。目前,虽然中职、高职各专业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系统,即学校标准,但没有区域性或全国性的统一标准,结果是同一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都不一样,学生毕业后在相同岗位做相同的工作,但在不同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不一样或有较大差异,不符合当今岗位服务高度标准化的要求,所以专业的统一标准是很重要的工作,这在避免重复开发劳动、用工规范、引导行业服务标准化等方面都有好处。通过组成有行业、企业、高职、中职学校的专家和教师组成的研发团队,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研发团队一起共同确定中职培养目标、高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并达成共识,最终形成标准,就可以很好做到同一专业中高职的有机衔接、同一专业内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
衔接本质就是定好位,所谓定位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定位好了,分界点找好了,就好衔接了。在中高职专业培养的定位分为两层,即国家层面定位和行业层面的定位。在国家定位层面中职定位是技能型人才,对高职则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高职定位多了“技术”这个定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就提高了,还要求能针对具体问题解决在工具、艺流程等方面有设计改进创新的能力等,这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与中职定位的区别。在行业定位层面,不同行业中高职专业定位也不同,对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定位是能进行汽车保养和传统机电系统的维修,电控和网络系统要求了解;高职定位是能进行汽车电控和网络系统维修和故障诊断,服务和管理技能属于拓展,把中高职这两个层面的定位理解清楚了,围绕定位的课程体系设计就有了方向,就不会跑偏,衔接问题就可以解决。职业教育内有很多的衔接,有中高职衔接、不同专业衔接、课程间衔接、课程内部的内容衔接等,把各自定位搞好,衔接就没问题,当然这种定位是基于中高职的学情、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的差异、遵循科学规律,在相关各方专家在一起研讨达成共识而确定的。所以做好衔接关键是定好位。
典型性即指教学内容的典型性。一个专业面向一个行业,针对几个岗位,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很多,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就来自工作任务,而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是零碎的、无序的、非系统的,对工具和劳动组织方式的处理可能因企业、劳动人员、设备等不同而不同,所以要取典型工作任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词“典型”。“典型”即有代表性、高频次、主要的意思,如汽车保养作业中,润滑油更换就很典型,每次车辆保养都涉及到润滑油的更换,所以这个任务应该进课程,是重要教学内容。汽车维修有很多作业任务,但典型工作任务怎么来呢,有的学校对几个品牌的汽车维修企业一年内全部维修工单按保养、维修和诊断项目进行统计排序,统计出现次数靠前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这就具有典型性。如果典型性做到了,并按作业标准去训练,那该专业对岗位基本能做到“无缝衔接”“零距离上岗”等要求,因为学生将来在该岗位上面临或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工作,在校期间都学习过训练过,可见教学内容典型性是保证专业紧贴市场需求的必要条件。
任务典型了,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需将“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到底哪些知识、技能、素质能进教学内容,这有个尺度和要求的问题,如果没有尺度那这个教学内容就可以设计得有大有小,小到可以仅把这个典型任务做一个实训项目纳入教学内容,大到可以把所有与此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部纳入教学内容,所以这个尺度把握不好必然影响典型性,不能完成教学目标。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必须”,“必须”理解不好,教学内容就把握不好,“必须”有“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之意,其核心含义是“如果少了此内容就不能完成此任务”,用“必须”来过滤和筛选收集的相关素材和内容,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就能高度统一,教学内容就恰到好处,典型性就更加突出和明显,例如,润滑油更换保养作业不需要讲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结构原理,因为没有这个知识点也能够完成润滑油的更换,即不是必须的,但润滑油的作用、型号、类型知识点则必须有,因为课程中如果没有这个内容,学生可能在面对客户咨询时,不能回答润滑油为什要更换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润滑油更换时选错型号的问题,从而不能完成润滑油更换的工作任务,所以这个知识点是必须的。
目前很多课程或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衔接不清的问题,在一个课程体系中或一套教材中,某个内容会在2门或2门以上的课程或教材中重复出现,如润滑系统的结构原理这个知识点,经常会出现在汽车保养课程中,也会出现在汽车发动机诊断与修复课程中,这往往都是没有很好理解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的含义,因为这个知识点不是汽车保养中发动机润滑油更换任务所必须的,它不应该出现在这门课程或教材中,但它却是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润滑系统的故障诊断典型任务所必须,因为如果没有这个知识点,学生就可能分析不出故障点在哪里,就不能对润滑系统中某个部件进行拆装、检修,即不能完成此典型工作任务,可见这个知识点必须出现在润滑系统故障诊断的教学内容中。
所以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典型任务完成设计所“必须”的教学内容很重要,也很关键。
工匠精神是近几年各级领导、企业专家、各种媒体频繁提到的一个词,他是适应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从粗放到集约、劳动密集转向技术密集、从低端到高端,适应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需要,适应技术和服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的总体要求,而对从业人员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适时提出来的,在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精密制造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工匠精神在每一个国民身上都有体现,属于一种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
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经历从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到当前的工匠精神过程,正是适应了国家当前产业转型逐步升级对劳动者的需要,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非常具体的操作层面发展到精神意识层面,其影响和意义很大,表明国家职业教育正逐渐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工匠精神的提出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在职业院校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也符合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全社会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职业教育开始抓起将会对国家职业教育健康持久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工匠精神的宣传、落实和培育要深刻理解其本质含义,常在一些媒体看到经常孤立引用工匠精神这个词,而很少有对工匠精神内涵核心含义做出诠释,读者如果不去进一步思考其含义,就不能抓住其核心含义,那宣传教育的效果必将受到影响,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可以有“勤奋”“认真”“专注”“执着”等含义,但这应该都不是其核心含义,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精益求精应该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或本质含义,精益求精是一种目标和境界的引领和追求,应成为职业人的一种追求,甚至是国家和社会的追求,特别是在这个实现伟大中国梦时代,它包含且高于“勤奋”“认真”“专注”“执着”等态度行动层面上的含义,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在日本学习工作多年,对日本的工匠精神深有体会并深受其导师影响,他回国后工作过程中,就要求学生有“工匠精神”“要不顾一切追求极致”,“追求极致”与“精益求精”意义接近,都是工匠精神的本质或核心含义,这才是宣传和教育的重点,所以对汽车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时不能只讲工匠精神,而忘了其核心“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宣传和教育。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对从事汽车专业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的一种要求,为学生做好表率。正如日本导师严格要求影响了薛其坤院士,使得他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通过言行也影响和教育他的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衔接”、“典型性”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中三个常见的关键词,掌握他们的核心含义,通过正确定位做好职业院校汽车类各专业间或汽车维修专业内的各种衔接,通过典型性来保证正确定位,确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目标,对教学内容设计,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汽车维修职业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