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凤 陈印
摘 要: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社会运行,需要具备能够使其较好的传承与发展的一系列条件。针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现状,采用文献和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心理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社会心理是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重要条件,在其传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可以为其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要合理把握传承变迁中的畲族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
关键词:畲族 民间体育项目 传承 社会心理条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7(b)-0157-03
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畲族人们创造积累了许多适宜于地域特色和畲族特点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1]。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社会运行,需要具备能够使其较好的传承与发展的一系列条件。在社会学理论中,一般将经济、环境和人口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而将文化和心理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精神条件[2]。社会心理是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各项活动归根结底就是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会心理联系着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各个方面,是影响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重要条件。
1 社会心理是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重要条件
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运行,在宏观上要求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相互间的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在微观上要求畲族项目传承人、畲族人民群众及其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社会心理作为畲族民间体育項目传承的一个构成要素之一,在政府和社会经济两大系统与思想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承担着纽带和桥梁的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影响着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全部具体环节和步骤,构成社会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合理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有利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是人们在传承畲族民间体育项目活动中自主产生且对相关社会成员有着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精神现象。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同社会意识形态类似,是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现状的反应,并对其有能动的反作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丰富畲族文化多样性、满足畲族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保证畲族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社會心理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影响过程中,社会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互动过程中的无序与有序的结合、不一致性与一致性的统一。从一方面分析,社会心理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是有序的,一致的作用方向,促进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运行;但从另一方面分析,社会心理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活动和相关人员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具备无序性的特征,甚至与其发展方向相背离。
学者荣格认为,在人的社会心理中,一般有个人可以意识到的表层心理和个体意识不到的深层心理两种,深层心理也可表述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而社会心理由于天生的“无意识”性,容易造成人们在传承畲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活动过程中忽视社会心理的影响力,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研究社会心理具备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发挥社会心理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2 社会心理在传承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中的中介作用
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直接的自发社会精神现象,在传承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广泛存在,在其传承过程中起着执行者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作用,形成一种心理氛围,最终构成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心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环境等共同组成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生态环境,它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运行状况产生影响,对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良性运行的必不可缺少条件。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运行需要具备优化的社会心理环境,才能对于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社会结构的所有层次关系中,社会心理处于政治上层建筑同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之间的“中介”位置。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过程中,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就不可能缺少社会心理的中介作用,从而促进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社会心理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经济领域中的职能表现为:第一,社会心理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相关人员的经济行为形成一定的制约和影响;第二,社会心理有利于维护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经济活动中各项制度与秩序。社会心理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政治领域中影响性表现为:社会心理借助对不同层次与地位的个人和群体的行为与态度产生影响,从而对相关政策制度及其具体法规条例的制定与执行发挥作用。社会心理对文化意识形态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社会心理是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意识形态在对其政治和经济基础反映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制约着畲族民间体育文化意识形态对其政治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3 社会心理承受力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变迁中的合理把握
在改革开放发展至今,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正在经历一个中性运行期,需要促使其向良性运行进行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把控畲族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由于畲族人们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它使原本繁荣发展、充满活力、群众基础广泛的民间体育项目逐步走向后继无人、无人问津的局面,对于其传承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影响与冲击的作用显而易见[3]。对于传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畲族人们反应也是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多大程度上畲族人们可以适应和承受,从而就牵涉到上文提到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
社会心理承受力是畲族人们对于传承活动变迁的心理反应和适应能力,是畲族人们对于传承变迁活动变迁所形成的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畲族人们心理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两点:第一,畲族人们感觉自己对畲族体育的需求被剥夺而形成的不安和危机感;第二,畲族人们以往熟悉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遭遇破坏而形成心理的不适应。社会心理承受力不仅是以往传承活动实践形成的主观反映与心理结果,更是传承活动将来发展的关键社会环境条件之一[4]。传承活动变迁需要在畲族人们的合理心理承受力范围内开展,假如传承活动变迁超出畲族人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的界限,容易造成畲族人民群众的不良情绪产生,从而导致其社会越轨行为出现,易对畲族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和阻碍。
社会心理承受力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适宜的心理承受力有利使畲族人民群众对传承活动及其政策制度措施给予支持和表示理解,并以积极回应;反之,则采取消极的行为和态度[5]。因此,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过程中,畲族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至关重要,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提高其社会心理承受力。要提高畲族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第一,提升畲族人民群众对传承活动的认同感;第二,在畲族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所能接受的阀限内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开展各项活动,从而畲族人们心理上的平稳性;第三,加强传承活动的舆论宣传,加强畲族人們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从而增强传承活动的实效性。
4 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在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中的积极创造
社会心理对于社会生活变化的感触总是最为敏锐及时,对于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各种变化,在社会心理都得到迅速的反应,并影响个体的思想行为。当社会变化對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有利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会呈现出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支持和拥护的态度情绪;当社会变化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不利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会呈现出消极的一面,表现出失望和抵触的态度情绪。在畲族人们的情绪、态度、感情、需求和愿望等在彼此的交流、感染与暗示之后,就会在畲族人们生活环境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社会舆论和情绪,这种社会心理对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现有制度措施能够产生推动作用,对其社会运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改革开放至今,畲族人们已深刻感受到,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作为支撑保障。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畲族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已经发生变化,畲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整体性消亡趋势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畲族体育文化核心范围狭窄,其文化生存与传承能力不强,在外来体育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倍感无力,导致畲族体育文化逐渐迷失自我,从而产生文化认知的自卑心理。由于对畲族自身体育文化的自卑与不自信,视一些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为“老土”,羞于参与各种畲族民间体育项目活动中,导致畲族民间体育项目在畲族年轻人中传承举步维艰[6]。畲族年轻人在文化自卑情结中,对畲族优秀民间体育项目及其文化产生不自觉的忽视,致使珍贵的畲族民间体育项目项目及其文化的资源白白流失。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是一个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信”,在由“文化自信”到“文化认同”,最终由“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的过程[7]。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畲族体育文化在主流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体育文化同化与整合现象,作为畲族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性——人的存在,其在传承过程中的主体积极性程度异常关键。畲族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形成了畲族民间体育项目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利于促进畲族体育文化和传承活动的和谐共生。社会心理作为畲族体育传承活动的重要条件,其中介作用的积极发挥,良好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畲族群众心理承受力的合理把握,对于畲族体育传承活动的的健康运行意义明显。
参考文献
[1] 兰润生,林荫生.试论福建省畲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源流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05-308.
[2] 郑杭生.社会运行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 郗春媛.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云南散杂居地区布朗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 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1):104-124.
[6] 周晓虹.转型时代的社会心态与中国体验——兼与《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一文商榷[J].社会学研究,2014(4):1-22.
[7] 杨立红.大理挖色白族本主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