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热爱诗词的孩子,其实是比别人强在了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
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可谓风靡全国,夺冠的16岁小姑娘武亦姝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单。不少人说,她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不过溢美声外,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比如:“死记硬背这些诗词有什么用?”“高考只占5分,有背诗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题。”“现在会背诗,不知道以后会比别人强在哪儿?”等等。此类说法乍一听,似乎有道理。是啊,会背诵诗歌,无非就是记忆力好,还有什么呢?从社会现实考虑,考试能加分吗?能让孩子在以后的考试中抢占先机吗?从开发智力考虑,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吗?能帮助孩子以后成为精英人士吗?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
既然不能,有些家长就会想:时间这么宝贵,不如让孩子干点有用的事情,背诵什么诗歌啊!但是,我相信愿意亲近古诗词的人,都不会过多地去考虑此类问题。他们读诗词、背诗词,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考试加分,更不是为了日后所谓的成功。诵读诗词,到底有用没有?当然有用,但是它的用是一种“无用”之用。
热爱诗词的孩子,其实是比别人强在了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
热爱诗词的孩子,
有更丰富的精神底色
有这么一位妈妈,她坚决反对让孩子接触古诗词,更不用谈背诵了。
她的观点是,孩子还小,根本不明白古人写的诗词是什么意思,给孩子讲这些,并让孩子背诵,简直就是扼杀孩子的快乐,束缚孩子的思想。这么罪恶的事情,当然不能去做。这位妈妈说这些的时候,她4岁的孩子正看着电视机里的动画片,扭动着身体,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主题曲。
孩子的成长,是谁都无法阻止的。人类天然的学习能力和对美的感知力,一定会让孩子在环境的熏陶中学会说话,并记住一些他认为是美和有趣、有意思的东西。换句话说,他能学会“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也能学会“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能学会“大王叫我来巡山,我把人间看一看”,也能学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他的头脑,时刻准备着迎接新知识和新信息,好帮助自己成长起来。这是自觉的,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他以什么为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引导和他接触到什么。
这些看似无用、无心的记忆,终将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底色。
世界上哪里都有童话,哪里都有绘本,哪里都有广告词,哪里都有流行歌曲,但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有对仗工整、意韵绵长、朗朗上口,而又取之不尽的诗词宝藏。当父母指引孩子走进这座诗词的宝库,就等于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富养了孩子的精神。
现在教孩子诵读诗歌,也许是“当时只道是寻常”,但只要拥有了这一抹底色,种下这一粒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他的感情与诗词的感情交汇碰撞的时候,那种欣喜与感动,一定是“胜却人间无数”。
热爱诗词的孩子,
有更敏锐的感受力
有人问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叶先生,请问中国的古典诗词会灭亡吗?”叶先生回答:“我以为不会。”她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和充满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父母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没有生活阅历,就认为孩子没有感觉,没有能力领略古诗词的美妙,没有办法爱上古诗词。请相信,读了古诗词的孩子,有了平时的积累,有了自身的兴趣,他们的思考力和感受力,会远远超过那些丝毫不读诗词的孩子。
孩子看见初春的柳枝,一边跑,一边喊:“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孩子在美食面前,不急于吃,而是先念一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因为过年想让爸爸在他的房门上也贴上福字,去拉爸爸的手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甚至有个孩子因为想多睡一会儿,而跟催促他起床的妈妈说:“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现在人经常提到的“情商高”,无非就是能够体察他人的感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诗词所带给孩子的共情能力,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教育。我们诗词宝库中那些短小精妙的句子,其实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材。春花秋月,鸟语虫鸣,皆可入诗;为人之道,处世之理,也早已在诗中被讲述得分明。读诗词多的孩子,最多是不知道如何运用这笔财富或者没有机会运用这笔财富,然而只要这笔财富还在,“有用”与“无用”的争论,就不再重要了。
热爱诗词的孩子,
有更从容的神态气质
《中国诗词大会》的评委、历史教授蒙曼老师,提到过一位让她印象深刻的参赛选手,选手名叫刘泽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
刘泽宇家境不好,小时候家里只有一本毛主席诗词,他就因为这本书而爱上了诗词。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大学,在建筑工地打工。跟普通农民工不一样的是,他会每天比别人早起两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他的才华渐渐被县里的领导发现,并想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工作,但刘泽宇的理想是做一名小学教师,他希望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读诗词。对此,蒙曼评价道:“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其实不只是刘泽宇,整个《中国诗词大会》跟我们印象中的竞赛类节目都不太一样,没有剑拔弩张,没有争相压制,从主持人到嘉宾、评委,从参赛选手到百人团,说话的语速都不徐不疾,面对胜负的态度也都比较淡然。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是只有长期在诗词中浸润,才能拥有的一种从容与气度吧。
诗词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五官,多数时候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但诗词绝对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神态与气质。每个成年人的脸上,或多或少写着他走过的路、看過的风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而这些沉淀是可以驾驭内心和皮囊的。
热爱诗词的孩子,
有一生可依靠的良师益友
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曾翻译勃朗的作品《医生的宗教》,里面有一句话:“我不是一棵植物,离开园子就不能繁茂;我无论到何处,无论在哪条子午线下,我都在英国。”王佐良先生在页末加了一个注脚,来注释此句,只有九个字——李白:不知何处是他乡。
古诗词,就这样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国度和语言,完成了这样一场精妙至极的应和。诗词是一种感觉和情绪的传达,它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褪色。有诗词陪伴的孩子,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结交到了一位甚至多位跨越时空的知己。
开心时,有“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的洒脱;悲伤时,有“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的共鸣;相聚时,有“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喜悦;离别时,有“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浪漫;得意时,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恣意;挫败时,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鼓励。
史学大家钱穆先生说,读诗词的感觉就是,“我感到苦痛,可是有比我更苦痛的。我遇到困难,可是有比我更困难的。我是这样一个性格,在诗里总找得到合乎我喜好而境界更高的性格。我哭,诗中已代我先哭了;我笑,诗中已代我先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有些境界,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这首诗,我的心就如跑进了另一境界。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没有处过的境,可以在诗中遇。”
也许有些感觉,父母不懂,老师不懂,同学不懂,朋友不懂,但是诗词会懂,千百年前写下这些诗句的古人会懂。
这些诗词可以给孩子的,是成长的帮助,是终身的陪伴,是无穷的力量。
如果真要说诗词有什么用,那就是诗词可以提升孩子的心智,丰富孩子的感情,健全孩子的人格,滋养孩子的气质,并且温暖他们的整个生命。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