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前几天,我带儿子学单词。刚学几个,他就烦了,说:“把你的手机给我,我要玩游戏!”我不同意。没想到,他伸手便抢了过去,我下意识地想把手机夺回来。不料,他竟一下子把手机摔到了地上!我能确认,他不是失手,而是故意摔的。我捡起手机一看,屏幕已经裂了,我生气了。儿子察觉到我生气了,笑嘻嘻地说:“对不起行了吧,谁让你不让我玩儿的!”我被这句话惊到了。没想到,他竟然会对自己的错误毫无愧意,甚至想以一句“对不起”就把责任推掉。这让我反省自己以前的教育,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请问,以后我该怎么做呢?
张明慧
答: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大都来自家长的引导。家长如何引导,直接影响着孩子认知的形成。而让孩子认清是非对错的同时,家长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自己错误的方法,远比简单地教他说一句“对不起”要好得多。
孩子做错事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孩子,错了就要说“对不起”,然后事情就过去了,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认为,一句“对不起”就能够为过错买单。孩子不但没有养成对事物对错的认知,经一事长一智,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相反很可能会将“对不起”作为自己做错事之后免于责备的法宝,每次做错事情后都很快认错,却屡教不改。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礼教,这也一直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标准。不可否认,知错认错是礼教的一部分,然而一味地在犯错与认错中循环,不但会因为屡教不改的小错误而惹人不快,最终也可能酿成无法用“对不起”来挽救的大错。
而在培养孩子礼节的過程中,同样可以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来打比方。
你单纯地告诉孩子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不如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件事你哪里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怎么做才是对的?以后应该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最后教给孩子,“对不起”绝不是掩盖自己错误的挡箭牌。久而久之,孩子获得的是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和可贵的责任感。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要家长正确引导,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让孩子成为正直的君子,而不是成为只会用“对不起”来为自己的过失善后的人。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让孩子明确知道,口头上的“对不起”还在其次,在行为上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才是真正的礼貌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