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书籍是一种环境

2017-12-05 07:59小单
现代家长 2017年5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书籍读书

小单

【汤素兰简介】

1965年生,湖南宁乡人。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儿童文学研究所,199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一级作家,编审,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进党湖南省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创作出版儿童文学作品40余部,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代表作有《笨狼的故事》《小巫婆真美丽》《阁楼上的精灵》等。

汤素兰教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因为创作了《笨狼的故事》系列,被喜爱她的小读者们称作“笨狼妈妈”。对于家庭教育以及儿童文学对青少年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汤教授有深刻的见解。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儿童文学影响深远

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人说儿童文学是“写给未来的文学”。您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文学的属性如何定位?

汤素兰(以下简称汤):儿童文学确实是写给未来的文学,或者说,它是“为孩子的未来打底的文学”,对成长中的孩子有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我们不能小看孩子,虽然今天他是孩子,但明天他就是世界的主人,是社会的脊梁。有些家长认为,儿童文学只是针对孩子的文学,是哄孩子开心的,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儿童文学不仅能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同时还能塑造成人的世界观,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解孩子。所以儿童文学对于孩子、成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记:您认为儿童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什么?

汤:儿童文学又叫“爱的文学”。爱孩子、爱生活是对儿童文学作家的基本要求。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感染力比高超的艺术技巧更重要。这种热情和感染力,不是说情节多么精彩,结局多么圆满,都要以“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结尾。童话可以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有时一个忧伤甚至残酷的故事,也能教会孩子要热爱生活,相信人心。总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鲜明的特征是要让孩子相信爱。

记:您认为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爱上阅读?

汤:中国有句老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曾经说,一个孩子如果出生在书香家庭,从小有陪着他读书的父母,这样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的阅读开始得特别早,可能从小就能发现书籍的魅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这么幸运。如果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爱读书的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生活在一个爱读书的班级,这个孩子也是幸运的,老师的行为和习惯会影响他,爱读书的老师会培养一大批爱读书的孩子。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学校应该倡导读书,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学校还可以用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一类的活动,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老师自己更应该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因为身教重于言教。同时,老师如果爱读书,可以更好地选择书籍,让孩子们读真正有营养价值的书,少读一些快餐化的书籍。学校和老师也可以向家长发出倡议,让家长跟上老师和学校的步伐,一起鼓励甚至陪着孩子读书。陪孩子读书是世界上花钱最少、回报最大的投资。

我一直认为,书籍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最好的学校,但是可以通过阅读不断地学习,五年、十年之后,自己的涵养和学识不会比那些名校的毕业生差。另外,书籍也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生活,但是通过阅读能分享别人经历的精彩生活。所以阅读也是一种分享。

记:您一直提倡亲子共读,可以具體谈谈对亲子共读的看法吗?

汤:亲子共读,一方面是能够营造一种阅读的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另一方面,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家长来说同样是一种成长。我是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没有读过童话故事,也没有毛绒玩具,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牙牙学语、懵懂无知再到逐渐懂事的。但有了孩子以后,我终于明白,每一个人当初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只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与规则,不再问“为什么”。所以没有人可以年轻两次,除非是和孩子在一起。

记:现在市面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水平参差不齐,家长给孩子挑书时很难取舍,您有什么好建议吗?

汤: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有差别的,而且是变化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喜好,家长给孩子挑书时要有针对性。比如,学龄前的孩子可以读一些图画书。图画书是精美的故事加上精美的图画,孩子读起来会很轻松。需要提醒的是,家长给孩子挑书,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因为适合的书能契合孩子的心理。如果家长一时难以取舍,不妨选经典的图书,因为经典的图书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留下来的,值得孩子去阅读。

书籍也是一种环境

记:相比学校和家庭,如今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据有关方面的调查,随着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阅读纸质图书和走进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作为一名作家,网络是否改变了您以往的阅读习惯?

汤:对于我来说,真正的阅读还是要捧着一本书,逐字逐行地阅读。我这些年出差很多,在飞机上或者在高铁上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如果捧着一本喜欢的书读,环境的嘈杂对我来说完全没有影响,因为书本身就是一种“环境”。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获得资讯的方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的阅读方式。我经常从网上购书,这是因为网络购书快捷,可以送书到家。我也经常上网,但一般是浏览资讯。

记:为什么一定要阅读纸质图书?

汤:因为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对话,需要认真聆听,用心思考,所以阅读方式可以讲究一些。比如,我们都喜欢在优雅的环境里和朋友聊天,夏天坐在清凉的水边亭子下,冬天围着温暖的火炉,沏上一壶好茶,慢慢地品,静静地聊。阅读也是如此,尤其在阅读文学作品、散文随笔的时候更是如此。阅读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有本质的不同。一部作品,从作者的文稿到变成一本书,其中有编辑的创意,有装帧设计,有对纸张的选择和字体的排列,甚至还有插图,这一切后期的制作,让书变得有温度和质感。这就是纸质书本身带给我的“环境”,就像夏日水边的清凉,冬日围炉的温暖。

记:您认为儿童阅读的推广对推动全民阅读有何意义?

汤:首先,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要从小养成的,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长大了自然会和书籍交上朋友。其次,根据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只有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升学的压力比较小,孩子们才有闲暇读书,一旦进入中学,即便想读课外书,也因为升学的压力,要把时间挤出来补课、做习题,哪里还有时间?

记:和十年前相比,您认为现阶段的儿童阅读有何特点?

汤:近十年是我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童书出版的黄金时代。虽然在新兴媒体的影响下,传统出版在整体上呈现萎缩的趋势,但童书出版却十多年持续增长。现在的孩子可读的书特别多,古今中外优秀的书籍都可以找到。同时,学校和家长对儿童阅读也特别重视,出版社和作家也以讲座、签售等方式,持续不断地助推儿童阅读,教育部门、儿童阅读推广机构和中宣部,每年都会发布一些推荐书目,推荐儿童阅读。整个社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都好了许多。但在表面的繁荣之后,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是书籍良莠不齐。书虽然多,真正优秀的、值得孩子们读的书并不多,普通的读者很难分辨。其次,有些阅读推荐书目推荐的并不全是优秀的作品,有些分级阅读的分级也并不科学,有的甚至打着公益的旗号,贩卖的却是私货。再次,受网络、游戏和电视的影响,孩子们的阅读也快餐化、时尚化了,许多孩子的阅读其实是不费脑子、轻轻松松的浅阅读,不是能激发思考和对话的深度阅读。

记:您经常参加国外的作家交流活动,与国外相比,我国儿童阅读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汤:最近这些年,我每年儿童节前后都会去新加坡参加亚洲国际少儿读物节,每年都会到新加坡的图书馆做公益讲座。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少儿馆,名称不叫图书馆,叫“我的树屋”,入口是热带雨林,中央有大树和树洞,孩子们可以躲在书洞里读书。里面的所有设施都是用再生材料做成的,环保节约。我2012年第一次去的时候,馆长特别为我介绍了少儿馆里的坐凳。颜色鲜亮的坐凳可以多用,翻过来可以让爸爸妈妈坐,立起来可以让孩子坐,倒在地上可以当摇摇椅。我还看到两个小孩子拿它们当碰碰车在推呢,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特点,同时又节约了材料和空间。到图书馆里来读书,原来可以这样轻松快乐,孩子们自然愿意来。1998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就看到很多公立图书馆,那里有专门的人为孩子讲故事。七八个、十来个孩子围着一个大人,大人手中拿着一本图画书,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则聚精会神地听,场面特别温馨。

相比之下,我觉得我们整个社会为儿童营造的阅读场地太少了,为孩子们举行的纯公益的读书活动也少。我们的图书馆、少儿活动中心,本来应该是孩子们读书、活动的场所,然而为了经济利益,有限的区域还要租给别人办班经营。愿意陪伴孩子读书的志愿者、故事妈妈、故事爸爸也不够多。

孩子为何不会写作

记:众所周知,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科,但经过多年的教育,许多高中生却不喜欢阅读,不会写作,语文综合能力不容乐观,人文素养状况让人担忧。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汤:最近几年,国家在大力改革高考制度,大家都在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以后语文会越来越重要。但要把语文学好,我认为不在课堂上,阅读才是学习语文的关键,人文素养更需要广博的阅读才能获得。古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阅读是一个人学习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学会了阅读,才算是“会读书”,才能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获得美好的生活,而美好的生活并不仅仅指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否,与感受美、发现美甚至创造美的能力相关。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算离开老师和学校,也能继续学习,完成自我教育。

阅读文学作品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受读书的快乐,尤其是读故事的乐趣;第二个层次是读出书里的情感与思想,有所收获;第三个层次是懂得文学的美。一篇文学作品是语言、故事、结构、人物等因素构成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结构是否巧妙、人物是否鲜明、思想是否丰富、意境是否优美,都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欣赏与评判。我们的语文学习,往往是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把好好的一篇文章肢解得一塌糊涂,拼命去挖掘字词句后面的所谓“意义”,很少有老师懂得从文学本身出发来欣赏一部作品。不懂得欣赏,当然就没有办法去学习,更谈不上写作了。所以,我认为家长和语文老师在引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要抛弃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把文学作品当成一部作品来欣赏。换言之,要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作品,而不是仅仅用冷冰冰的理性去分析。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常常会说:“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让你们那颗坚硬的心变得柔软起来。”

記:最后一个问题,您对全民阅读的推广活动有信心吗?

汤:当然有信心!以深圳为例。以前大家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深圳市政府持续十多年开展“深圳读书月”活动,让今天的深圳成为全国人均阅读书籍最多的城市。“深圳读书月”也成了品牌,全国许多省市都去学习他们的经验。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书籍读书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刊首语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我们一起读书吧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