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瑶
摘要:“运动”理论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的专著《艺术与视知觉》中,是视知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为研究基点,结合实际设计案例,阐明海报招贴、标志设计中动感的成因。主要介绍倾斜、曲线、正负图形这三种动感的表现形式,这对动势表现更符合人们在心理上的审美需求,增强海报、标志设计中的动感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运动;海报设计;标志设计
众所周知,运动是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动物都对会的物体有着强烈而专注的注意力,譬如青蛙这种动物更是只能被运动的物体所吸引。人类依然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那些会动的事物——广告片比传单更加吸引人的原因亦在于此。然而在平面设计中,做出如同广告片一般的运动效果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就要充分研究视知觉中的运动这一理论,来更好的进行平面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海报招贴是一种具有极强艺术表现力的宣传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个性的静态艺术作品。显然,在静态的海报招贴作品中是根本看不到什么真实运动的,但是海报招贴中动感、动势的应用极为重要。阿恩海姆认为,受众在不动的式样中看到“运动”,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这就是说,受众的心理功能与视觉对象的结构特征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在外部刺激下,视知觉体验到一种张力。在海报招贴作品中,各种图形及其构图都会有动感,只是会有很大的强弱差异。因而,如何根据设计的需要来产生动与不动的效果,关键是运动中的张力是否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海报招贴中的动感是如何体现的。
一、海报招贴中倾斜形成的动感
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形状常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稳定感,因为人的平衡觉依赖垂直和水平的方向来定位。例如欧洲著名的比萨斜塔在视觉上看来就呈现出一种动势、不稳定感,区别于其他中规中矩的与地平线垂直的塔型。而在海报招贴中想使某种式样包含倾向性的张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它定向倾斜。倾斜被眼睛自觉地从垂直和水平等基本空间定向上偏离出来 ,这种偏离会在一种正常位置和一种偏离了基本空间定向的位置之间造成一种张力。设计师们掌握了运用倾斜定向的技巧,就可以在静态的海报招贴中运用这种技巧而使画面更具运动感。
1、表现画面的视觉运动感
在运动这一章节提出了一个“观察者”的概念。所谓观察者,就是欣赏作品的人,作为欣赏的主体,观察者也就是受众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和审美也不一样。因此,在设计中就要善于利用角度、位置、旋转等,来对观察者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式做引导。垂直往往带给人们平衡、稳定、严肃的感觉,斜线具有角度的变化,在海报设计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因此,在海报招贴设计中,它所产生的动感和视觉导向性比起垂直线或水平线更为强烈和鲜明,且又能带来活泼、讽刺的感情色彩,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例如以日本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VICTORY》为例(图1),即采用斜线来表示画面的冲击力。画面设计排版上,用炮筒构成了画面的对角构图,作为警示符号,把炮弹有意识与常规的视觉流程做反向状态处理,创造出一种简洁、诙谐的图形语言,描绘一颗子弹反向飞回枪管的形象,讽刺发动战争者自食其果,含义深刻。还可以斜线围绕一个视觉中心点 进行放射性排列,此时画面会产生一种向外扩张的力量,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运动效果。例如,天津市大学生足球联赛的海报(图2),即采用斜线围绕主体字母“F”,中英文关于大赛内容的宣传文字呈放射性摆放来增强画面的动感,呈现出一个立方体,形成一个三维空间,且色彩采用渐变的效果,使海报画面的运动感和空间感更为深入。
2、通过倾斜构图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印象。
除了角度、倾斜的运用之外,观察者在欣赏时还会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作品内容如果用不同的逻辑顺序和逻辑思维去欣赏,那么所得到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因此,在诱导观察者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向的基础上,还要透过内容来有意识的引导观察者的逻辑思维、逻辑顺序。图形、文字、色彩是海报设计中的最基本元素,将这些元素在海报招贴版面中以倾斜的方式进行编排和布局,版面就会给受众带来一种倾向的视觉导向,例如向右或向左傾斜一个角度。对称、平行的版式模样中规中矩,在现代设计领域几乎千篇一律。而海报的倾斜构图就会打破这种传统模式,给受众视觉带来一种全新的感受,并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以2017年台湾院校的毕业展海报宣传为例(图3),这幅海报主要运用了字体倾斜构图的方式。通过对主题字的变形,以画面中心为基点顺时针旋转60度,形成的主体斜向的视觉流程。主体字周围的辅助图形——同心圆,使版面有了透视的效果,加上利用近大远小的图形特征使画面产生向内的向心力,从而引导受众视线,更容易聚焦版面主题上,使其感受版面向内的视觉延伸感。
二、海报招贴中曲线形成的动感
圆形由于内部运动张力的相互抵消而获得平衡性,结果就造成了圆形式样的静态特征。而从圆分离出来的曲线,破坏了内部的平衡性,使其有了较强的运动感。对于曲线而言,越接近圆周式样,表现出来的动感越弱,越接近抛物线式样, 表现出来的动感越强。曲线至少有两种运动的形式:一种是有明确运动方向的曲线,如螺旋线被看作是由一点向外无限扩张的动态线。还有一种是运动方向多变的曲线,有着更加流畅、灵活的动感。
1、定向曲线编排强化版式的运动效果。
构图中体现运动感有两个要素:时间与顺序。所谓的时间,即图中所显示的时间信息,时间的流动自然会带来运动感,因此如何在构图中体现出时间流动感乃至达到运动感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方向明确的曲线的编排方式可以产生张力,在海报招贴的构图中能给受众方向的引导,从而使画面产生动感。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的作品《画字我心》(图4),该作品结合文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参考了行草书法的结体,将文字化成跃动的云山及流水,将设计和艺术、山水与书法融合,更将现代设计精神理念和中国传统艺术融合,画面以水墨笔画为引导方向,以形寓意,体现中国书法艺术在版式中设计中生生不息的动势。图5为一张游戏风格的海报设计,暗幽的场景,一条盘旋而上的火龙,动势十足,将受众的视觉注意力集中在龙头上,曲线的形式使画面主体更为逼真,似要冲破画面之势。
2、不定向曲线突显画面轻松、自由的运动效果。
至于顺序,则说的是图中各部分的顺序,例如海报中是从左至右?或是从上至下?亦或者与之相反,其内容的联系性就体现了顺序感,从而有了运动的效果。运动方向多变的曲线,由于自由形态的规律性较弱,因而能突显出画面的随意性,呈现出活泼、轻松的画面效果。例如,可口可乐的创意海报设计(图6),画面呈现出极具感染力的随意、运动与自由。但自由、随意性并不意味着毫无规律,喷出的汽水结合炫丽的色彩,跃动的线条,做成正在打篮球、游泳、奔跑的运动员,将可口可乐这一碳酸饮料的性质表现的淋漓尽致。海报渲染出一种为国争光、奋力拼搏的气氛,符合为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的精神理念。
三、正负图形中的运动感
正负图形指正形的图行与负形的背景可以相互借用,相互衬托,相互反转。最早对正负图形加以的研究的人物是鲁宾。其作品《鲁宾之杯》(图7)是一副杯子与人脸共生图形。当受众的目光集中在作品的白色部分时,两张对称的侧面人脸成为背景,目光集中到黑色部分时,画面中的白色杯子则成为背景。图底反转,使其形象忽前忽后,空间就会变得浮游不定正负图形的相互反转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动感。正负图形是海报设计中一种常用手法,也是图形创意的基础方式,例如:动画电影宣传海报《PETER AND WOLF》(图8),当目光集中在主体狼的身上时,狼的身子与尾巴围成的人形作为冰天雪地的背景;当注意力集中在白色的人物时,狼又反过来成了深色的衬托物。又如著名电影《侏罗纪世界》(图9)的宣传海报,当受众的视线聚焦在蓝天上,能很自然地看到一个呲牙凶猛的恐龙;而当受众群体仅关注层层叠叠的森林时,恐龙又自然地成为了背景,而林中的叶子、树干则成为了使恐龍形象更为鲜活的陪衬。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正负图形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一图双意,深化主题,造成强烈的视觉动态。如若将狼与人、恐龙与森林分别呈现,可能并不会达到十分明显的视觉冲击。另外主体图形与背景颜色的反差也是造成这一视觉动态的关键因素,多见一深一浅、一明一暗,才能使空间飘忽不定,从而产生这样的视觉动感。在现代设计领域,除了海报招贴设计之外,标志设计也常用这一手法。例如:天津地铁的标志(图10),以一个圆形和字母“T”组成,图底反转,相互衬托,白色的字母既表示了天津市的首字母,又代表了地铁的隧道;而红色的背景又代表了地铁的车头。红与白的颜色对比,更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空间动态,带来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
四、总结
在现代设计领域,各个设计专业之中虽然各有差异,但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对于平面设计也涉及到三维空间和动感形式的表达,一副优秀的海报招贴作品或者一个成功的标志设计是由许多设计元素构成,但运动感的表达至关重要。本文所介绍到的倾斜、曲线的构图形式,以及正负图形的表现手法能快速吸引受众目光,进而使设计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可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与电脑制图软件的应用,使得平面设计中的动感表达变得更加的容易与深入。对于设计者来说,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素养,使设计作品的运动感更具文化价值和内涵。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
[2]诸葛凯·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3]尚勇. 招贴设计[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