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7-12-05 17:07熊飞刘红艳王安周世力
大学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熊飞 刘红艳 王安 周世力

[摘 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系统的训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训练期、社会实践期、项目参与期和创新提高期等4个阶段,由导师团队引导学生团队依次开展开放性实验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循序渐进、系统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方法及保障机制,并在实践应用中逐渐优化。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154-03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对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隶文博士说,中国的学校过多强调学生的书本知识和书面考试,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美国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如中国留学生,但他们有创新精神及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提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如何提高本科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各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重要指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中,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科研引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怎样将科研训练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本科教育阶段一项重要的教研课题。

一、科研在国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将大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大到学生自学活动,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扩大到科学研究活动,从以知识的接受为重心的教学功能,扩大到一定的知识发现与运用功能之上,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世界各国的大学人才培养改革,都注意把创造发现的因素引入到人才培养中来,不仅让学生掌握摄取知识的方法,还注重使他们具备科学创造的方法与精神。在大学里,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还要学会研究。

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其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倡导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及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很多大学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促进学生由知识接受者积极过渡到知识创造者方面,美国的传统做法是强调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结果,所以,美国大学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近几年来,美国各大学尤其重视科研训练在大学生创造方法与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建议大学生广泛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暑期参与学校的科研活动,参加校教授的研究计划。[3]俄罗斯则是把大学生的科研方法训练与科研成果获得自始至终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参与包含有科研因素的各种专业、实验室作业和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习或教学实习进行生产部门需要的科研活动。法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学生的科研津贴制度,用经济形式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匈牙利在许多城市建立了大学生科研俱乐部。[4]

除了广泛吸收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外,各国普遍强调把大学教学过程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工作,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美国高校的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包括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两类。例如筹集基金、服务性活动、教学服务项目、慈善机构的项目、选举和竞选活动、为老年人和退休者服务、环境治理项目、校外工作计划和参与学校管理等。

二、国内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概况

虽然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还是主要以课堂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现有的课程设置以理论课程为主,缺乏创新实践课,学生缺乏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在目前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各高校普遍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的措施局限于课堂教学改革上,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让学生提高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现在很多高校逐步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实验、开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平台支持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还有毕业设计、本科生科技创新平台等多种综合性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综合能力,为本科生创新性活动提供舞台。

然而,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许多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相互孤立,不够系统,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体系,不利于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国人民大学为了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以“立德树人”为理念,着眼于“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国际研学、名师沙龙、拓展支持、全员导师、研究实践、双选认证、公益服务等八项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式。[5]endprint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需要系统的训练。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6][7]针对当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的问题,可以提出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训练期、社会实践期、项目参与期和创新提高期4个阶段,由导师团队引导学生团队依次开展开放性实验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循序渐进、系统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科研引导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锻炼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基本上只在课堂上学习,缺乏系统科学的科研指导与训练,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与科学研究中。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让学生正确运用创新的原理与方法,提高实验与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总结与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技能得到拓展。

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周期,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基础训练期、社会实践期、项目参与期和创新提高期4个阶段。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或二年级班级中选取4-5名学生组成学生科研团队,建立3-5人的导师团队,在导师团队的引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科研能力培养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分阶段培养方案

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去,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基础训练期,我们主要通过开放性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基础实验技能。在此阶段,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总结,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之中去,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期主要通过开展科研调查和研究方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导师指导学生制定科研调查和研究的详细方案,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调查和研究实践,指导学生开展分工协作,在科研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野外科研能力和协调能力。

项目参与期主要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鼓励支持学生申请学校的学生科研项目及省级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通过撰写项目申报书和开展项目研究,培养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研究的能力,重点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提高期主要通过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和研究,在前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的毕业论文研究,包括论文选题、文献调研、开题报告、实验研究、数据分析、论文写作、论文投稿等方面的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阶段,导师团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团队精神,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导师团队共同制定科研引导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方案,由1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开放性实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由1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并制定项目方案,进行项目实施;由3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并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以此为依托,系统地训练学生申报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发表论文、项目总结、系统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有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申报等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效果评价

从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进行科研引导式培养的本科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与方法。定量指标包括学生申请到的学生科研项目、社会实践获奖、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建立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申请团队教师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早进实验室,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这样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托学生开放性实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形式,可以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更充分的强化专业知识。

(四)科研引导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优化及保障机制建立

在以上培养模式研究和实际培养效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优化科研引导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制定合理的该培养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创新保障机制。导师团队要为学生科研团队提供耐心的启发式的指导和宽松良好的实验条件。学校和学院应为科研团队提供必要的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对学生科研成果应给予合适的奖励,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及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科研引导教学,将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系统的、连续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科研导向式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和模式,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该研究对促进和完善我国高校本科生創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教学研究成果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可在本科全日制在校学生中推广,特别适合在实验性强的理科、工科类本科生人才培养中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有爱.创新精神最重要[J].河南教育,1998(10):9-10.

[2] 范建丽,陈国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5): 14-15.

[3] 安琦. 美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与我国英语专业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68-71.

[4] 陈列.当今国外教学方法改革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0(1):22-26.

[5] 陈雨露.构建研究型学习制度 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4-6.

[6] 熊焰,陈艳林,严明.本科教学中的科研融合实践教学初探[J].大学教育,2016(3):58-59.

[7] 许志刚,刘智敏,字富庭.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8):20-21.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