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火遍微信朋友圈

2017-12-05 16:3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善款画廊自闭症

2017年8月29日早上,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腾讯公益创意项目小朋友画廊活动”刷屏了,微信用户只需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公众号最少捐赠一块钱,就可以购买一幅自闭症、智力障碍小朋友的画作,并得到该画作的高清电子版,可以将其用作手机屏保。短短几个小时,就有580万网友参与捐款,募得资金1500万。

虽然该公益项目成了“爆款”,但质疑也随之而来,许多网友质疑“公益募捐合作单位是否会分成”“募捐资金将如何管理和使用”“画作是否为代笔”等。据悉,“小朋友画廊”项目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上海无障碍艺途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的公益项目。WABC是该项目的执行方,善款将全部直接存入“用艺术点亮生命”项目的公募善款接收方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几天后,深圳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在官网上公布了该项目的善款使用预算,此次筹得的款项将用于WABC各城市艺术中心的艺术疗愈课程以及社会融合活动的开展。而所有画作均为特殊小朋友所创作,且均已取得授权。

理性质疑也是正能量

“小朋友画廊”项目短时间内吸引了580万人参与爱心捐赠,完成了1500万的众筹目标,不得不让人惊叹社交网络的力量,及其对公益活动传播的加速作用。也正是因为“互联网+公益”能够迅速凝聚爱心并筹集巨额资金,其才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而这种质疑对推动此类新兴公益募捐方式走向规范化和合法化,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众参与公益募捐体现了个人慈善正能量,对公益募捐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同样是一种公益正能量。网络公益募捐虽然使爱心延伸至陌生人群体成为现实,却因为其并非是传统的面对面捐赠方式而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如果爱心在传播过程中被人暗地分流、擠占,必然使公益之心受到伤害,使爱心捐赠失去意义,这正是公众最大的担忧。关于“小朋友画廊”,公众提出的质疑大多是公益募捐主体必须要公开回答的问题,是公益还是骗局,是创意还是营销,公众有绝对的知情权。

不仅如此,对“小朋友画廊”的质疑也体现了公众对公益募捐的监督意识,这是《慈善法》赋予公众的权利。知情权和监督权是法律编织的“笼子”,更是法律安装的“天眼”。缺少了公众的监督,公益募捐就可能成为脱缰的野马,甚至异化成非法集资或公益腐败。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对公众质疑产生反感,它恰恰是必不可少的公益正能量。

不会绘画的自闭症儿童,未来在哪里

“罗尔事件”之后,人们对病毒式传播的慈善捐款多了一份警惕,对去向不明的捐款不再盲信,担心事情会反转,这是一种进步。平台方面的及时回应,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外界的疑虑。应该说,任何公益组织,发乎善心的公益行为都值得尊敬。“小朋友画廊”以网上出售画作的方式,短时间内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关注自闭症群体和他们的家庭,值得肯定。

但是,也要避免一种浪漫化的想法——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是艺术天才,他们可以以此谋生。面对“小朋友画廊”活动中的那些精美画作,有人调侃,这些自闭症孩子的画作都可以上苏富比拍卖行去拍卖了,还需要救助吗?可以肯定的是,能画出精美画作的自闭症孩子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自闭症孩子没有这样的艺术天赋,更不可能奢望靠此挣钱。自闭症是伴随一生且无法逆转的可怕疾病,绝大多数患者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无法习得,大多需要家长终生陪伴。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一般极差,简单涂色都无法完成,如果没有他人帮助,画出优美画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家长们一方面期待更多公益组织来关注他们的孩子,多一些“小朋友画廊”之类的活动,扩大社会关注和公众参与;但另一方面,又害怕这样的活动,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自闭症产生过度浪漫化的理解,掩盖甚至美化自闭症的可怕之处。事实上,对于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公益组织能做的本身就不多,保障自闭症儿童生存发展的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endprint

猜你喜欢
善款画廊自闭症
“圣诞老人”滑雪筹善款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公开善款去向才能拉直问号
画廊
每一笔善款都应成为“烫手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