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风味”的感知来自哪里

2017-12-05 22:27云无心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44期
关键词:冬枣风味受体

云无心

不同食材的搭配,就类似于不同乐器的组合。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香蕉和冬枣一起吃,会让你产生走马灯的感觉。后来有科研人员测试了冬枣和香蕉一起吃的各种方式,找出了“最难吃”的组合。

两种或多种食物组合产生“新”味道,是很平常的事情,只是我们平常习惯了特定的组合,很少去尝试新的组合而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让我们从人体对风味的感知说起。

我们通常说的“风味”,包括人对食物的各种感官体验。其中,“味道”是指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到的刺激,目前认为只有五种:甜、酸、苦、咸、鲜。很多食物都可以产生这些味道,典型的例子分别是糖、醋、咖啡因、盐和味精。味蕾上的特定受体与它们结合,会产生电信号,传递到大脑之后转化成相应的“味道”。

科学界还在探索是否还有其他的刺激也符合“味道”的特征,热门候选有金属味、淀粉味、脂肪味等——哪种能够成为“第六味”,需要等到科学家们搞清楚它们被人体感知的生理过程,目前还没有定论。

人体的三叉神经也能感受到一些刺激,比如辣椒产生的“痛”,薄荷产生的“凉”,青柿子产生的“澀”等。辣椒和薄荷激发的是温度受体。温度受体是一组,不同的受体在不同的温度下被激发,大脑就识别出不同的温度。辣椒中的辣椒素激发了高温的受体,于是我们感到“火辣辣”的,而薄荷激发了低温的受体,我们就感到“凉丝丝”的。明矾、多酚之类的物质,会让舌头上的表皮组织收敛、发紧,大脑感受到的就是“涩”。

不过,影响更大的是鼻子“闻到”的气味。人体内有一个包含上千个基因的家族,编码着一千个左右的受体,每个受体能够识别一定种类的气味物质。在吃食物的时候,最先是闻到食物发出的气味;吃到嘴里咀嚼的时候,释放的挥发性分子从鼻腔进入也会被闻到。那五种味道、若干种三叉神经信号,加上这上千种气味,让我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食物风味。

风味感知的复杂性还不止于此。

不同气味产生的神经信号结合起来,会形成“组合”。这种组合的信号,可能产生不同的总体感受。人体对风味的感知有点像音乐——不同乐器产生不同的声音,我们的耳朵可以分辨,但是不同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又会带来跟单一乐器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烹饪上,这就是“食材搭配”。不同食材的搭配,类似于不同乐器的组合。乐器搭配得合理,产生的是交响乐;搭配得不好,产生的是“噪音”。不同食材的搭配,搭配好了,称为“美味”或者“绝配”,比如土豆炖牛肉、西红柿炒鸡蛋;搭配得不好,就成了“暗黑料理”,比如最近热门的这个“香蕉加冬枣”。

有趣的是,对于什么样的食材适合搭配在一起,东亚烹饪和北美烹饪的搭配理念截然相反。

北美烹饪认为,如果两种食材具有共同的重要风味成分,那么搭配在一起好吃的可能性就很大。这种理论的一个经典搭配是鱼子酱与白巧克力,听起来很怪异,但据说味道挺不错。

中国等东亚烹饪的食材搭配理念,则经常是“互补”,通过弥补对方的不足而让风味更加丰富,比如青椒炒肉丝、小葱拌豆腐。当然,这种理念也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土豆炖牛肉、西红柿炒鸡蛋、小鸡炖蘑菇,也都不是“互补”而是“同类加强”,这三组搭配,都是因为各自的鲜味很强,组合之后就更强。

现代食品中,食物味道的调整和搭配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业。食品专家们根据各种理论和假设,把不同的风味组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

比如,曾经有香料公司把芥末、山葵、胡椒和欧芹混合在一起,产生的风味是“愤怒”;把芥末、蜂蜜、红糖、熏肉等风味组合一起,产生的效果是“让人兴奋”;香草、红糖、苹果加上冬辣椒,则是“充满喜悦”……

猜你喜欢
冬枣风味受体
去露营吧
百年风味“花”开万家
八方风味,美酒润佳肴
风味人间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冬枣好吃但不要吃多
毒蛙为什么不会毒到自己?
中枢神经突触长时程增强现象
β-受体过敏综合征证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