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丽
[摘 要] 董必武家书中的红色家风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其主要内容为:立志勤学、诗书相继的学习观;热爱劳动、克勤克俭的生活观;朴诚勇毅、谦虚谨慎的做人观;寓爱于严、不搞特殊的治家观。这一红色家风呈现出了家国情怀的崇高性、言传身教的统一性、继承超越的双重性、家风党风的关联性等显著特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学习、弘扬和践行董必武的红色家风,对于推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董必武;《董必武家书》;红色家风;学习观;生活观;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2-0019-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没有网络,电话、电报使用并不普及的年代,家书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主要的沟通方式。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一生留下了许多封家书。这些家书不仅是一个家庭亲情往事的永恒见证,也是一位革命前辈齐家实践的真实写照,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家风的生动反映。目前学术界鲜有系统研究董必武家书的成果。本文拟主要依据《董必武家书》中收录的董必武致妻子、子女、同辈、子侄辈的六十八封书信,对董必武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对其红色家风的显著特征及其当代价值做一考察,以期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推进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董必武家书中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建设。《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家风”的解释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1] 621所谓“红色家风”,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构建的,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传统家风文化为底蕴、以中国共产党人的言传身教为载体,适应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新型道德准则和处事方式。董必武红色家风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学习观:立志勤学、诗书相继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既是中华民族的一贯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董必武一生不仅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还反复在家书中教导子女要珍惜时间、注意方法、端正态度,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学习。
董必武的学习人生始于青少年时期。1886年3月,董必武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一个教书先生家中,父亲董基文和四叔董基明都是秀才。幼年时的董必武,深受父辈的影响。据《董必武传记》一书中介绍,董必武从三四岁就获得父辈耳提面命的启蒙教育,习读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传统蒙学读物。六岁起,他就熟读“四书”。十岁后,他对史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读了《左传》、《通鉴辑览》等史学著作。董必武勤奋好学,父亲也常以古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囊萤映雪”的故事勉励他刻苦读书。早年的这些学习奠定了董必武学习人生的基础。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董必武开始投身革命。此后,“读书”与“革命”就成为了他一生的两大嗜好。在长达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董必武从未放松过学习。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有学而不能者,未有不学而能者”,“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这是我的学习信条。”[2] 99董必武对这一信条始终遵照执行不怠,即使到了八九十高龄,他仍然保持着“学习当如卒过河”的劲头,不知疲倦地为党和人民的工作而学习。“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3] 160这首壮丽诗篇是董必武对自己学习人生的总结。
董必武酷爱学习,也用这种精神教育子女。1957年12月1日,他在给儿子董良羽的信中写道:“时间切记不要浪费掉,要自己找点什么东西自修,找点自己最缺乏的东西自修。自修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你们同住的人研究,有可以请教的人就向他请教,学问学问,问是学的不可缺少的要件。”[4] 14他时常在书信中向子女传授学习的方法。比如:“最要紧的是听课时精神要集中,听教师讲;下课后争取时间复习课文,有疑问时记下,问教师和同学。”[4] 19-20尤为可贵的是,董必武教导子女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1961年9月5日,他在家书中针对儿子董良翮的学习问题指出:“我对他能否升级不认为是主要的事,他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必须改变对学习的态度,过去他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认真的,没有决心要会一种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4] 42这些谆谆教导凝结和反映了董必武家风中的学习观。
(二)生活观:热爱劳动、克勤克俭
劳动是为人之本,兴邦之基。董必武在家书中多次劝诫家乡的亲属,要立足本职岗位,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机会,克勤克俭,以此推动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发展。
董必武家风中的生活观离不开其父母辈的长期积淀。董必武的母亲蔡氏,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她勤俭节约,不允许子女浪费一粒米,对一针一线都爱惜备至。董必武的父亲等长辈也都很勤俭。幼年时的董必武,深受这种良好家风的熏陶。他的衣鞋,都是接穿旧的,破了补好再穿;读的书,也是上一辈老人读过的旧书,破了裱好再用。同时,清贫的生活使董必武较早饱尝和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并立志要为人民翻身解放而斗争。1916年,他就给四叔写过这样一首诗:“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5] 19董必武在而立之年写下的这首诗篇,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
1949年以后,一些亲属认为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便紛纷来信要求他帮助安排工作。对此,董必武一律拒绝,并耐心教导他们。比如,1949年7月17日,董必武在给堂侄董良埙的信中首先就指出:“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别的,就是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特权打倒,中国人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较易取得谋生的机会。”[4] 120他进一步严肃指出:“我们社会上有一种很陈腐的甚至很坏的旧观念就是鄙视劳动,认为不劳动而能生活、生活得比劳动者还好才算享福。革命了,必须纠正过来,我们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不劳动除了疾病老弱不胜者外,就不得食。”[4] 121对于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侄子董良俊,董必武在书信中赞扬道:“特别是你愿意自己劳动,辞谢人民政府对你家拨工优待,这是新的好的表现。人民革命的胜利,就是要使劳动人民不受剥削,能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4] 145可见,是否热爱劳动是董必武评价亲属的一条重要标准。endprint
董必武不仅教导亲属要勤于劳动,还要节俭朴素。他从不允许家人浪费一张纸、一支笔,或是一把牙刷。他时常对家人说:“当然,一支笔,一片纸,一把牙刷,不值多少钱。可是,我们是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浪费一点,几亿人加到一块绝不是个小数。社会财富,大家爱惜呀!”[5] 306这段谆谆教导充分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将个人、家庭与国家联系起来思考的高尚情怀。
(三)做人观:朴诚勇毅、谦虚谨慎
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做人的修养。董必武一生堪称道德楷模,他以身作则,教导子女要遵照执行“朴诚勇毅”的做人“大法”;“要做自食其力的老实人”,“要学会跑龙套”,“做人要有规矩”等。
朴诚勇毅是董家世代相传的做人准则。正如董必武1915年11月13日在《曾大夫行状》一文中写道:“自石家塝迁居邑城,产差足自给,世儒未显,惟朴诚相传。”[5] 4在良好家风的感染和熏陶下,董必武逐渐磨砺出了“朴诚勇毅”的品格。1920年3月,董必武在创办武汉中学时将“朴诚勇毅”作为该校校训。后来,他解释说:“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能够坚持。”[2] 536这既是董必武对武汉中学的期望,也是他对自己做人的要求,还是他教导学生及子女的“法則”。
朴诚勇毅的品格铸造了董必武谦虚谨慎的人格。董必武一生在党和政府内担任过很多重要的职务。仅就新中国成立后来说,他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尽管身居高位,但他从不张扬,而是始终以“布头”和“配角”自喻。他常对家人说:“我像一块碎布,哪里有洞,党要我去补,我就去补。”他还以演戏要有主角、配角和跑龙套之分为喻,指出:“干革命也一样,各项工作都需要,各项工作都需认真做好。”[5] 98言辞之间,无不流露了董必武谦虚谨慎的人格修为。
董必武不仅自己为人低调、平和,而且也以这种精神教导家人。1952年5月28日,董必武在给堂侄董良新的信中,鼓励他要继续在实践中接受党的考验。并告诫道:“千万不要自满,继续努力在团和党领导下工作着学习着,就会不断地进步,自满是进步最大的障碍。”[4] 150 1959年11月22日,针对董良羽在学习中出现的浮躁情绪,董必武及时提醒:“‘躁是要不得的,党早已号召我们戒‘骄戒‘躁,你是预备党员,知道‘躁不好就戒掉它。”[4] 29他进一步指出:“‘躁不能帮助人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把人赶上错误的道路去。”[4] 29不只子女,他的很多孙辈也享受了这些家风家教的哺育。比如,1977年3月30日,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在给侄孙董绍胜的信中说:“我在海南岛与你谈话中列举了你三爹(指董必武)生前所指教的:‘要把自己当作一块破布一样,党需要把自己补在那里,那就在那里起到补钉的作用。这一席话,你能记住,并照这样去做就很好。”[4] 217可见,良好家风一旦形成,会成为使子孙后辈受益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治家观:寓爱于严、不搞特殊
寓慈爱于严格教育之中,这是古代教育家所推崇的治家方法,也是董必武齐家实践中的一条基本原则。董必武重亲情、重乡情,但他对亲属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允许他们搞特殊。而且,他地位越高,职权越大,要求就越严。
董必武的夫人何莲芝,是1933年入党的老红军,她堪称董必武的革命伴侣和亲密助手。擅长文史的董必武常为妻子赋诗表意。1961年3月3日,他为何莲芝五十一岁生日写诗:“贻我含笑花,报以忘忧草。莫忧儿女事,常笑偕吾老。”[4] 4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董必武对妻子的隽隽深情。董必武也十分关心子女的成长。
董必武希望子女能志存高远,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因此,三个子女的名字中都有个“羽”字,分别为董良羽、董良翚和董良翮。1963年1月28日,他又在《致子女》一信中,分别为子女取字“凭翔”“萃斌”“劲宣”。寓意为:“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指标向天津”。[4] 47这些名和字寄托着董必武对子女的无限爱意。董必武还时常给家乡的亲属写信,《董必武家书》中收录的他致同辈以及子侄辈的书信多达48封。
董必武爱家庭、爱家乡,但他从不为亲属谋私利,也决不允许亲属搞特权。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就给家人“约法三章”,即“不许向地方要东西;不许以他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活动;不许接受礼物”[2] 298。董必武家中有一间办公室,他从不允许家人进去,即便有什么事找他,也只能在门外喊他,有关党和国家的秘密,从不允许家人打听、议论。他教导子女要严于律己。正如1969年5月他对即将下乡的儿子董良翮叮嘱说:“革命的后代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苦,决不能高人一等。”[2] 543董良翮在工作中表现积极,晋县的组织想提拔他当干部,董必武知道后不同意,认为儿子还需要在基层继续锻炼。1972年3月31日,在小孙子董绍新两周岁时,他对孙子就寄托着这样的希望:“父母在晋县,农忙事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4] 65
董必武尤其教导亲属不要有特权思想。1953年12月29日,董必武就外甥王俊生来信要求帮助调到国营商店去工作一事复信指出:“你如果是青年团员,想调动工作,应向团请求,不应当向我个人请求。”并说:“现在想凭借私人力量,以介绍方式去找工作,那是直接违反中央的政策。”[4] 161 1954年10月24日,针对堂弟董贤煦要求介绍找银行贷款的想法,董必武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指出:“请你注意,现在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4] 161诸如此类的家书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援引。
二、董必武家书中红色家风的显著特征endprint
董必武家书中的红色家风,不仅内容十分丰富,且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既是董必武家风中的个性,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前辈红色家风的共性。笔者就董必武红色家风的显著特征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家国情怀的崇高性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家国一体”的优良传统。董必武家风中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他的学习观、生活观、做人观、治家观等往往是立足于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服务的崇高目标,始终将国家这个“大家”的利益摆在首位,置个人与家庭私利于从属地位。比如,1950年2月13日,董必武在给堂侄董良埙的信中说道:“我现在应当忙的,不是单想着我们自己家中怎样生活的问题,而是怎样组织全国工农军民人等生产的问题……把一个个人家中生活问题和我上面所说的诸问题相比较,你们就知道家中生活问题是渺小不足道到如何程度了。”[4] 134在董必武看来,为党、国家和人民服务,必须要落地生根,从点滴小事做起。正如1957年12月24日他在给董良翚、董良翮的信中就用钱要记账一事指出:“不简单是怕你多花了钱,而是要你胸中有数,并借以了解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这样做,养成习惯,你将来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方面着想而要顾及可能了。”[4] 19这些谆谆教导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家国情怀。
(二)言传身教的统一性
家风是客观存在,它需要通过长辈言传身教的主观过程把正确的家庭道德要求、处事原则和行为规范等传递到家庭成员之中,从而引导家庭成员自觉培育良好家风。董必武的红色家风,体现了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鲜明特征。一方面,董必武十分注重对家人的言传。纵观《董必武家书》中收录的董必武致亲属的68封书信,几乎每封中除了必要的生活问候外,都会谈及或与学习、做人、工作等相关话题。这些家书中的谆谆教导,都是董必武重言传的体现。另一方面,董必武还注重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为家人树立榜样。就拿学习来说,董必武在家书中教导子女要勤于学习,他首先就向子女描述自己的学习情景。1957年12月1日,董必武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我这次离京是养病,我每天除看地方报纸和《人民日报》外,写寸楷六十四个,小楷一百四十四个,这二十来天因病因事耽搁了几天没有做到,绝大多数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4] 15董必武要求家人要爱惜每一张纸,他本人在给亲属的每一封信中,都使信纸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董必武家书》中书信的手迹原件得到证实。可以说,言传身教是董必武红色家风发挥教化作用的载体。
(三)继承超越的双重性
家风具有继承性,即它一般能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绵延不断地世代传承。从前文所述董必武紅色家风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其家风中的诸多元素,无不体现着对祖辈遗留的传统家风的继承。这种继承在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家风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董必武的红色家风在继承传统家风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超越。这种超越性集中表现为他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引领,以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为后盾,对家风的具体内容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政党文化要求的新发展,从而在重家庭、重亲情的传统家风基础上形成了重阶级情、民族情的新型家风。比如,针对子女的学习,董必武反复明确:“无论学什么都是为着革命。学着过硬本领,为革命服务就不至成为一句空话。”[4] 56他多次教导亲属:“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4] 162总之,董必武的家风,既在继承中实现了超越,也在超越中实现了继承。正是这种继承和超越的统一,使得他的家风兼具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双重基因。
(四)家风党风的关联性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家风仅仅涉及家庭成员,是家庭私事。但对于代表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还与党风休戚与共。董必武的红色家风,体现了董必武自觉将治党、治国与治家相联系,从整体上推进党风与家风建设的鲜明特征。董必武在长期领导党务工作的过程中,提出过许多关于党的建设的至理名言。比如,“党在不断学习中进步”“无条件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党性纯洁的重要标志”“党员应当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等。研读《董必武家书》,我们可以发现,董必武经常把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融入到家风家教中。比如,1971年12月14日,他在给董良翮的妻子顿云润的信中就写道:“你应当仔细想想党员和非党员有什么不同。我们想,党员对革命要自觉地负责任,要关心全社的革命问题,要关心全县、全区、全省、全国的革命问题,还要关心全世界的革命问题。要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要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4] 59董必武家风与党风关联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对特权的认识。早在1940年时,董必武就在陕甘宁边区提出过“党决不容许在社会上有特权阶级”[6] 7的思想。这一思想也一以贯之地存在于他治党、齐家的实践中。总而言之,在董必武那里,家风不仅仅是家风,还是党风的一部分。
三、董必武家书中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
董必武家书中的红色家风,是董必武留给党、人民和后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学习、弘扬和践行董必武的红色家风,对于推进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家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党员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以学风育家风
家风与学风紧密相连。翻开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可以发现,历代圣贤名人,无不重视自身的学习以及对子女的劝学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多次号召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7] 294。就现实来说,只有全党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7] 29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以董必武为榜样,发扬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他“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立场,学习他“学要有恒,尤要专心”的精神,继承他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学习的态度,博学慎思、明辨笃信,真正在学习中筑牢理想信念、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工作本领。同时,党员领导干部还应借鉴董必武对子女关于学习基本问题的教导,建立家庭学习制度,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从而以优良学风培育向上家风。endprint
(二)党员领导干部要勤俭持家,以廉洁拒腐化
古人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董必武也曾给华中农学院题词:“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5] 303可见,勤俭对于家庭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定态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劲头狠抓作风建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党的作风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解决党内作风上深层次的问题,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正本清源、立根固本。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贪图享受、追求奢侈、铺张浪费等不健康的生活作风与贪污腐化之间的联系。对此,董必武曾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浪费及贪污对国家财富损害很大,并且破坏了我们简朴风俗,贪污的人都是浪费的,浪费的人虽不一定贪污,但却助长了贪污。”[2] 402这段认识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与廉政建设之间的关联,它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在明确认识以后,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和发扬董必武等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优良美德,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此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三)党员领导干部要修身正己,以示范筑家教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8] 96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也指出:“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9] 家教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在这方面,董必武本人及其对家人为人处世的谆谆教导,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榜样。正如《人民日报》在董必武诞辰130周年发表的专文——《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董必武同志》中赞誉道:“董必武同志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共产党人良好家风的典范。”[10]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大力学习和弘扬董必武的崇高风范,始终把“修身”摆在“齐家”的重要位置,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树立正确的是非觀、做人观、义利观、权力观,站稳党性立场,践行党的宗旨,从而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构筑良好家教,以此引导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四)党员领导干部要从严治家,以家风带党风
正如前文所述,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与党风密切相关。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出发,多次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注重家庭、家风与家教。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第十二条中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11] 63这一规定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从历史来看,“诸葛亮戒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9] 就现实来说,“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12]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正反经验教训中有所启示,大力学习和弘扬董必武等革命前辈寓爱于严,施教于严的治家理念,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从严不特殊,自觉形成爱国爱家、清正廉洁、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并以此带动党风、政风的山清水秀,不断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董必武.董必武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董必武.董必武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4]董必武.董必武家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5]胡传章,哈经雄.董必武传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6]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2016-12-13.
[1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董必武同志[N].人民日报,2016-03-07.
[11]本书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1-13.
[责任编辑:曾 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