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新生脱离高中集体高压生活,来到了三年的清华园,他的第一感受一定不是“自我放飞”。长达21天,包含了每日早操、晚点名与一次凌晨20公里徒步负重拉练的军训,会给每位新生“当头一棒”。
对大多数熬过了大一军训的清华人来说,大二还有另一项极富清华特色的集体活动——“一二·九”合唱比赛(不同院系参与年级不同,大多数院系是大二同学参加)。
“一二·九”合唱是清华每年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盛事之一,也是各个院系展现风采(贡献表情包)的最佳时机。每个院系对应年级的所有同学,无论有无声乐基础,都会在正式比赛约一个半月前参与一周两次的集体排练。为了保证所有人能同时出勤,每次排练时间被安排在一天的最后两个小时——22:00-24:00——这个时间段不会有人因为晚课请假(最晚的下课时间在21:45),所有人对应时间的部门例会与小组讨论也必须为此让步:所有的辅导员都会一再强调,“‘一二·九的重要性仅次于上课”。
“一二·九”比赛越来越近,各院系也会酌情增加每周排练的次数。不考虑任何排练与会议请假的情况,许多同学一周七天里会有四至五个夜半零点在寝室外度过。
热身、练声、分声部练习,然后合排。强制是必须的,考勤也不可免,学得慢记不住谱子也要受着指挥的当众吐槽和辅导员苦口婆心的督促。一遍遍唱下来,也有不少快乐的瞬间:低音声部自己练时自得其乐,合排时却常常恼于被高音声部带跑;有男孩子听女声单独唱时会发出“女孩子声音软软的,真好听”的感叹。大家慢慢也会觉得,指挥在台上投入的样子迷人得很;高高低低的声音汇聚成一条有波澜的大河时,也好听得很。
“集体主义”是每个清华人绕不开的必修课,所谓家国情怀,就是在点滴之中培养出来的。许多人起初会下意识地抵触,却也无法永远隐匿在自己的小巢穴中不问身旁事。可以说“强制”是提高参与度的方式,但绝对不是最终目的。无论有多少争议与讨论,反正結果是有目共睹的:一场军训走过来,我们和教官结下了情谊;一首歌反复练下来,宏大的意义不敢妄言,至少我们和身边人多了一段值得回忆的共同经历。
徐亦鸣 清华大二学生
在贵刊,我现在只和劲松他们一起吃午饭,大家呼噜呼噜吃碗兰州拉面就很开心,偶尔兴起,还加个昂贵的茶叶蛋。几乎很少和时政组一起吃饭,他们太高端,吃个外卖都要点海鲜套餐(他们号称是半价),每每都只会榨出我外套下面藏着的“穷”来。
前不久,时政组的易萱请客,把我也叫去了。她发通知给大家,在一个叫康庄大道的包间。去了之后,张珺才发现,那正是她小时候失恋,和朋友一起去喝酒解愁地方。故地重游,她又带了一瓶酒。当然,这是题外话。
易萱和张珺先到了,看到大家还没到,就开始点菜。易萱在微信上说,她点的都是最好吃的菜。等我陪着刘二领导沛思大驾抵达包间后,发现菜已经上了,易萱和张珺两个人一人一碗南瓜粥,桌子上摆着一盘炒米饭。不一会儿,又上来了一盘接近主食的肠粉,接着又是一大盘土豆泥。
贵刊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二领导在吃饭问题上,那简直是和乔布斯一样的理念:不将就。而易萱,则展示了另一面——虽然她极力否认——不讲究。二领导语重心长长吁短叹叹为观止止不住地摇头对易萱说:以后你要和客户吃饭该怎么办啊?这种点菜方式,得拉出去枪毙五次吧。
我倒是挺开心,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惊呼,要知道易萱吃饭风格如此粗犷,以前和时政组吃饭我就不会那么怯了。有她在,我吃饭的品位,怎么也得排倒数第二吧!
张珺老师记性好,提醒我,去年大家年会去台湾,中午去吃一家网上很火的卤肉饭,当时只有我和易萱觉得好吃,二领导都是黑着脸出来的。不过,我倒不大记得了。
执笔小黑手:
饺神张恒
我爱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