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词中探寻诗教的意义

2017-12-05 07:09张昂波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诗教诗词古诗词

张昂波

一部古诗词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从甲骨文中的“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到后来的《诗经》《乐府》,再到宋词、元曲,那经过积累沉淀留存下来的古诗词构筑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情感归宿。一部《诗经》,那一首首来自民间的歌,它将人置于自然里,于是人有了像鸟像云像风一般自然的样子;一首首《乐府》,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唐诗宋词里,能感受到的那种优雅与节制之美,那是与心灵的呼应;元曲更是俚俗世界里的情感“表白”,在曲中剧中,那庸俗世界里的温暖给了多少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我,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告诸往而知来者”,我看到了时间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流淌,我看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悲欢离合,逐渐明白我基因里曾流淌过怎样的血液,慢慢懂得我身而为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于是我深深爱上这块几千年来温柔而敦厚的华夏大地,以及这块大地上滋养起来的生生不息的人们。这便是诗词给予我的力量。

那么,在当下的中国,于当下的中国教育,诗词究竟又存在哪些意义呢?

一、审美意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音韵之美,诗之起点。

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多数诗词都是以吟诵、吟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诗经》里很多诗就是当初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孔子当年在杏坛下,很多时候也是弹着琴,唱着诗,和学生一起学习。唐诗宋词更是有其格律和音韵之美,且更具音乐性。那回味无穷的声韵美和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让受教者自然而然地浸润其中。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韵字是“衣”“归”“晖”,为闭口韵,孩子们在闭口吟咏的时候,那细腻感恩的情感声音就能传达。“密密”两个入声字在一起,吟咏十分短促,学生仿佛能想象到当年孟郊的母亲为孩子缝衣服的情景,那一针一线穿梭得极快,生怕缝得不够密,生怕孩子在外冷着冻着。“密密”与“迟迟”相对照,一短一长,一快一慢,音韵之美展现无疑。“得”也是入声字,短促的音韵将反问的语气展现出来,母亲的恩是报答不完的啊!再如《乐府》中的《敕勒歌》,在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开口音韵中,大草原的苍茫辽阔之美立现眼前,李白的诗词多押开口韵,音韵中就能感受那豪迈的气度与胸怀。在带领孩子们反复吟咏的过程中,诗歌里的真善美也自然渗透到心里。

2.画面之美,诗之丰盈。

很多古诗词是带有画面感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诗词里有的是图案与颜色的交叠,有的是意象的陈列,通过诗教能启发孩子的想象,唤醒孩子内心的力量。那些诗,那些画境,也许孩子们幼年时还不懂得其中的美妙,可说不定在他的将来,在某个地方某个恰当的时候,火光一亮,所有潜藏的美就都被激发出来。

3.意境之美,诗之心境。

古诗词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而一些意象寄寓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望月思乡的情怀传承至今,有了月亮,有了诗歌,人的情感就有了寄托,思念便也是美好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折柳送别,柳即是留,心中对亲人友人的不舍也都包含在这诗词的意象之中,连分别的场景也变得唯美。很多的意象皆可入诗,现实也不仅仅剩下钢筋水泥和雾霾重重,一样可以有窗前杨柳青、月下桂子香,一样可以抒发流水匆匆、时间易逝的感慨,一样可以憧憬闲云悠悠的惬意和自由。在诗教浸润中的孩子,懂得古诗中的意象,便不会失去诗的心境,也不会失去感受美好和抒发美好的能力。

二、情感意义:“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1.在诗词中体会情趣。

现在的读书人,包括孩子与我们自己,常挂嘴边的是“累”或者“无聊”,殊不知古诗中古人的生活是极富生活情趣的。在李白的《赠汪伦》里,那为了与偶像见一面的汪伦穷尽奇招,以酒和桃花相骗,直至相见甚欢,踏歌相送。铁骨铮铮的硬汉子辛弃疾一得闲就去附近乡野踏青寻芳,听“醉里吴音相媚好”,看“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而心生欢喜。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我们知道古人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要登高望远插茱萸的。从王安石的《元日》中,我们知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还有那“笛弄晚风”的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的洒脱自由,那“蓬头稚子学垂纶”的专注,那无雨而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聪明少年,多有趣的童年,多有情趣的人生!古代孩子們可不止是在教室里或者车窗里偷看四季的变化,我们教学的时候何不学学孔子带着学生去游春?将课堂搬到泗水河畔,观一江春水、论人生志向,哪怕不那么深沉,就是用脚步去丈量丈量春天,用欢笑去拥抱拥抱春天,也是美好的。

2.在诗词中拓宽情感。

古诗词中有浓浓的亲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行里跳动着寻常真挚的子女感恩之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东坡那用十年都舍弃不下的相濡以沫的亲情感动人心。还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中,张籍那一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家信,让孩子知道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每一次思念都是深刻的———走得再远,家永远是内心最牵挂的地方。

古诗中有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那些感谢、祝福与安慰,让孩子的情感世界又多了一份感受与体会。

古诗词中还有对华夏大地的深情———《敕勒歌》《忆江南》《江南春》《春江花月夜》《望洞庭》等,那杨柳依依的送别场景,那鹿鸣呦呦的广袤草原,那万物有情的山水大地都在扣动着你的心弦。不可计数的诗篇描绘了祖国不朽的山河,同时也表达了无数华夏儿女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深情。endprint

3.在诗词中感悟情怀。

常有人批判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华夏民族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我曾对此也有过疑惑。如何这样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能生生不息几千年?如何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在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长相思》中,我与孩子找到了答案———

“山一程,水一程”里,学生看到的是纳兰容若当年在征途中跋山涉水的艰辛;“风一更,雪一更”中,学生能听到他在营帐内辗转反侧、孤独难眠的心碎;他们甚至还能想象到那长亭外,某个杨柳依依的春天,或某个雨雪霏霏的冬日,故园的亲人在送别的路上问容若:问君何事輕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可是,容若真的是轻言离别的人么?作为康熙皇帝的贴身侍卫,这位文武双全的大内高手,他的心何尝不是在拒绝与需要的矛盾中撕扯着?一边是温柔乡、故园情,一边是建功立业的责任与理想。重任在肩,责任如山,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又怎会是轻离别啊?面对内心的撕扯,容若如何安放他的灵魂?那个雪夜,辗转反侧后他立于营帐之外,眼前千万个营帐里同样未熄灭的灯火或稍稍温暖了他的心,千万个营帐里同样撕扯的心也靠近了他的心。而那岿然不动的万里山河,那从不停留的岁月又化解和包容了多少人的悲伤、愤怒、哀怨、悔恨甚至绝望啊!

于是,孩子们在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这些诗句中找到了这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这种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的担当正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故林语堂言:诗词在中国替代了宗教的作用。

三、心灵意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1.诗词让人豁达开阔。

每一首古诗词背后都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上自天子帝王、皇亲国戚,下至书生樵夫、黎民苍生。每一首古诗词都在描述一种生活经历或状态,或悲愤或欢喜。在时间的长河里,有谁能保证自己一生平坦?谁都会有命运里过得去或过不去的坎。读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会拥有一份豁达;读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拥有一份自信;读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拥有一份坚持。在诗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开阔的胸襟。

2.诗词让人仁爱天真。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仁爱爱人的思想在古诗词中多有体现,李绅的《悯农》和张瑜的《蚕妇》以及范仲淹的《江上渔者》等诗词充满了人文关怀,饱含着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学生在学习此类作品时,心灵自会受到感染,进而学会以一颗悲悯之心面对世间万事万物。

孟子曾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白居易面对“乘肥马,衣轻裘”的达官权贵,直言不讳白描出“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的勇气。还有那一而再再而三被贬谪的苏轼与刘禹锡,起落的人生并没有让他们对权势低头,从他们的诗词中所读到的内心的天真是何其可贵!这也让今天的孩子明白,面对现世的不公,也许妥协和放弃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总有一群人在捍卫着人性的天真。

3.诗词让人自由丰盈。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真正的诗心是将眼前的苟且活出诗和远方。任何时代的眼前都有苟且,也都有另外一个自由、平静、丰盈的世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很好地诠释了心灵的力量。春山静,所以人静,而人静又缘于自身的心静,心静方可察觉桂花的坠落,心静方可感知周遭的动。那月出的突然与惊鸟的时鸣,在诗人的心里洞察清明,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才是主宰世界的力量。还可在喧嚣中带孩子们浅酌一口陶渊明用菊花酿的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然,今天的孩童或许还无法悟得其中的真意,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正因为他的儿童时代曾被这样的诗词润泽过,他的人生或许在将来某一个时候会被扩大与延伸,走进另一个广阔的天地。

在诗教中,可观得人性,留存美好,可创造出人生美好的境界,心灵可获得慰藉与超脱。而如今面对最纯真无邪的幼儿,诗教如此极富人文特征的体验,为什么常常被做成了算术题,而诗教的意义被简单地“浓缩”成“能背多少首唐诗”?面对最具活力的青春期学子,诗教如此富含精神养料的教育方式,为什么常常变成一个简单的疑问句———“考试会不会有古诗词赏析?”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从来不会简单作答,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践行诗教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带领能够影响到的学习者,一起享受并分享美好,进而创造美好。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德润园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教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