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淳安县国土资源局 朱华平
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地质灾害防治的一些思考
□ 淳安县国土资源局 朱华平
淳安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区占县域国土面积的96%左右,其中高、中易发区占11.55%,是浙江省受地质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淳安县地形以山区丘陵为主,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很多建设项目均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项目建设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如何在城镇建设中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淳安县小城镇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做好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的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根据不同的成因和影响结果,可以将地质灾害划分为30多种类型。其中由于降雨、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而由于工程开挖、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淳安县小城镇建设中最常见、最容易遇到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以2017年年初淳安县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为例,全县共有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其中崩塌23处、泥石流6处、滑坡24处。
▲ 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城镇是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的地域,工程建设强度大,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很可能引起人员伤亡,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小城镇建设中工程开挖、爆破等破坏原有地质环境平衡,不但影响现有的建筑,引发道路裂缝、房屋倒塌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建设及人民生活,更会因为地质条件的不稳定而影响之后的建设活动。除了对城镇人文环境造成的破坏外,各类地质灾害还会引发对城市自然景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各类地质灾害导致的裂缝、塌陷等现象严重地破坏了地表土壤和植被,造成岩石裸露,影响了各类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环境,也不利于灾害之后的城镇、景观重建及城镇绿化等。
由于地质灾害在人民生产生活时有发生,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给淳安县的小城镇建设带来各类阻碍,因此,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是淳安县小城镇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小城镇建设中必须重视地质情况,因地制宜采取预防措施,力求在地质灾害发生时,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1.尊重自然规律,合理选址、合理建设
地质灾害形成、发展、爆发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和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机制,防治措施就有了着力点,防治方案就能做到有的方矢。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地质环境条件都需要一定的特定内、外因素,研究和分析这些特点,再通过专业人士的筛选、排查,就能较为精确地定位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城镇建设项目选址时应当尽量避开这些地段。必须落在这些区域的城镇建设项目,也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方案,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如果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有充分的认识,项目选址时就会避开沟口、谷口等易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地段。如果对崩塌、滑坡的形成机理有充分的认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项目建设工程开挖时,就会注意开挖方式,采取分段、分级开挖、分级支护等。这些都是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建设。
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合理选择项目建设地点,不仅可以避开各类地质灾害对建设项目的威胁,还能节约建设成本。
2.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将地质灾害防治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
小城镇建设首先要增强对地质工作基础性和先导性的认识,将地质灾害防治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中;健全完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评估,提高地质工程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成与城镇化地质灾害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体系。
一是抓住评估规划环节。把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纳入规划基本体系,将其作为第一层级的评估要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只是单点的、个别地段或场区的,更是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集中体现,将评估结果作为城镇化防灾减灾底线。
二是严格地质灾害设防标准。现在设防标准不只是低了,还不够系统和精细。对重要集镇的地质灾害隐患,先期的监测预警及后期治理,既要工程设计,还要运维设计;要立体考虑,综合思维,关联各项因素,确保治理工程按照标准进行实施。
▲ 淳安县威坪镇
三是建成与城镇化地质灾害风险相匹配、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体系,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为原则,纵向,建立县、乡镇、社区三级防治网络,构建县政府、责任部门、社区、村居、监测责任人五层责任体系;横向,国土部门负责综合协调监管,气象、水利、交通、建设、旅游、教育等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共同落实防灾责任,实现地质灾害防控全域覆盖,全社会共同参与。
3.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防治能力,保障城镇安全
近年来,淳安县极端天气频发,极易引发地质灾害,而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这就需要加强地灾防治的应急能力建设,保障城镇发展果实。
一是要有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根据预案建构的情景—结构—功能原理,对城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情景进行精细化梳理,研究设定目标能力,优化应急机制模式。通过预案评估,引导与风险相匹配的应急准备,提高应急体系灵活性和恢复弹性。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提升处置突发灾情的水平,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防御水平,检验应急抢险救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减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加强应急防治体系的科技支撑。探索城镇地质环境综合监测,建立定量风险动态评估模型;研发主动防控与快速响应处置技术方法;依托数字化预案,研发基于网络决策的情景构建与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开展关键基础设施易损性评价、风险预测与应急保护能力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淳安县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村地区以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庄发生的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构成了城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淳安县复杂的地质环境易引发各类地质灾害,是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严重阻碍。与城市相比,小城镇自然环境较为恶劣,更容易遭受地质灾害,而小城镇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灾害一旦发生,就会给小城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灾害面前,小城镇比城市显得更脆弱,受灾面更广,灾害重建难度更大。要保证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小城镇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增强小城镇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建设,将地质灾害防治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因地制宜采取预防措施,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急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