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 松
头等舱迷狂症
文/韩 松
头等舱一般分布在飞机前部,每个座位是单独的,乘客间不发生接触。坐在这里,能让人马上想到一个词:非富即贵。头等舱后面是公务舱,也较宽敞,但两位乘客并排。座椅也能调节,可平躺睡。这里的乘客也是有身份的。普通乘客则挤在长长的经济舱里,这儿有哭闹的孩子,有在座间乱蹿的旅游者,还有在好奇心驱动下试图打开逃生门的人。经济舱座位是三四个紧挨在一起,也不能躺,出去上一趟厕所很不方便。
头等舱公务舱当然不仅是宽敞。一上飞机,就有服务员喊着你的大名,为你奉上美酒饮料美食。在机场有贵宾休息厅伺候,可以免费吃吃喝喝。登机还有专门通道,不需排队。
我一直在追寻头等舱的起源,却没有结果。飞机是工业化产物。在号称拥有平等民主自由价值观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把飞机舱位分成三六九等呢?社会主义国家为何也要延续这种惯例?有的官员能够坐在单位一动不动开一整天会,但一上飞机,为什么非要躺倒呢?
这确实有着心理上高人一等之感,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自我实现。航空公司正是利用了这种心理,来赚取更高利润。头等舱公务舱的价格是经济舱的好几倍。当然,有时也会开恩让你享受准头等舱待遇,比如诱惑你飞够多少公里,就颁你金卡,可以跟头等舱公务舱乘客一样进贵宾厅且登机不排队。
这让你感觉到自己是成功人士,与芸芸众生不同。据中国经济网报道,在飞机上,观察30岁到40岁这个年纪的旅客,头等舱乘客往往在看书,公务舱乘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乘客则大多在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或聊天。在机场,贵宾厅里的人大多在阅读,普通候机区的人则大都在玩手机。仅这一点,就把人区别了。
那么,到底是人的地位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地位?难道富豪只是有钱任性,官员只是有权任性,才坐上头等舱的吗?根据上述报道,当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努力学习,认真做事,勤奋工作,才最终成了“人上人”。
不管怎么说,飞机上,人和人的区别简单化了,人类分成能坐头等舱公务舱的与只能坐经济舱的。这其实是本质区别,会很刺痛。我有次坐公务舱,中途走至经济舱,竟大吃一惊,眼前黑压压一大片脑袋,无数青白色脸庞沦陷在黯淡灯火中,透露出长途飞行的疲惫和不悦。
即便公务舱,也低人一等。有一次,我走错了门,进了头等舱,冲服务员大声报出我的座位号,忽然看到所有人用一种鄙夷的眼光在看我。服务员用冷漠的语气对我说,你在后面。另一次,我坐经济舱,过安检时,误排在了头等舱公务舱通道。一工作人员拿过我的票看了看,问有卡吗?我问什么卡?他说头等舱休息卡。随后他鄙夷地要求我走开。身后一位女士还安慰我说,你该去的那地方其实也没多少人排队嘛。我顿时无地自容。
实际上,坐过头等舱公务舱后,再去坐经济舱,就不习惯了。这绝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以飞机为象征的社会尊卑的存在,保障了王法特权系统的稳定运行,也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我相信,有不少人,只要坐过几次飞机,看到了头等舱公务舱和经济舱的差异,内心就会产生一股向上的动力,期望有朝一日,通过自我奋斗,能够每次出行都坐头等舱公务舱。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当官、要赚钱的一大理由。
现实是很残酷的,并不是自己努努力就可以做到这点。为了尽快获得人上人的感觉,就会玩出各种花样。一段时间来,各级纪委处分的官员中,有的罪名就是“违规乘坐头等舱”。与之对应的是,“违规配备使用公务车”。
普通人也不甘心。G20结束次日,我坐飞机回京,登机时大家都排队,忽有近20人冲过来,叫嚷“往前走”,到了头等舱公务舱专用通道,结果只是掏出峰会上发的记者胸牌。大家敢怒不敢言。美联社等外国记者也有胸牌,却都老老实实排队。上机后才看清,那群记者全坐在经济舱。
每次见到类似一幕,我都会想到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来中国上任时,携家人坐经济舱,不带随从。这在中国一时成为轰动新闻。当然也有各种解释和驳斥,比如说他的旅差费是包干的,他为了省钱宁愿吃苦受累。但这在中国仍属不可想象。
打破此局面毫无办法。我只在科幻小说中设想过,有的乘客把行李舱和起落架舱开辟为可居住空间,在那里,他们成了最活跃也最反叛的一群,最终颠覆了飞机上的既有等级秩序——但是,飞机也掉下来了。
(摘自《财新周刊》)
编辑/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