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道
一个城区和一座美术馆
□王本道
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难免会对周边的一切产生熟视无睹之感,所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然而一当有局外人来访,耳闻目睹他们对此地的风物啧啧赞许,方才悦然大悟:自己实属“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奉调到这座城市工作,居于城市的一隅——兴隆台区,转眼已经30余年。伴随着岁月流转,公私两忙,每天亲历着城区的发展、变化,眼见着它从一个人烟罕至的穷乡僻壤,变得大道通衢,层楼叠起,鸟语花香,烟柳繁华,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日渐提高,精神面貌,社会风气大幅度提升,眼前的一切,似万花筒般花团锦簇。对于所有的这些“好”,似乎觉得顺理成章,从未去认真梳理过。惭愧地讲,作为一介子民,我的城区意识十分淡薄。
今年春夏之交,有外地文友来此,专程参观由辽宁美术家协会和兴隆台区政府主办的“大美辽河口美术作品展”,展出地点设在兴隆台区所属的辽河美术馆。陪同诸多文友观看美展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在全神贯注地观摩每幅美术作品的同时,对这座区属的美术馆尤其情动于中,以致参观结束后,还在美术馆正门前的广场上,流连辗转,反复拍照留念,继之,又在周边的草坪上簇拥着我,询问这座美术馆的前世今生,如同探寻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如此这般的感人氛围,让我如梦方醒地感受到,辽河美术馆委实是一座招人眼球的艺术宫殿,遂遐思冥想,穿越时空,神游于这个城区与这座美术馆十余年来所经历的沧海桑田。
一
辽河美术馆于2004年之初由兴隆台区政府投资兴建,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规划方案基础上,邀请东北本土建筑师康慨以及他的设计团队进行单体方案设计。美术馆外的西侧以放大的红山文化“玉猪龙”为标志,兴建太极广场,民俗馆、画院等建筑,充分体现“宇宙洪荒,天圆地方”的理念。整体建筑以清水混凝土作为建筑主体与内外墙体饰面,外墙面结合钢材与透明玻璃,棱角分明、简洁洗练,凸显地域文化特征。室内设计以木材与铜板与清水混凝土相结合,使清水混凝土这种中性材料介质呈现了“柔若丝绸”的温暖光辉,铜板作为构件的使用又令这温和的空间意境呈现出“金戈铁马,月融冰川”的空蒙意象,处处彰显着“辽河文化”朗朗乾坤,大气磅礴的空间意向。
辽河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清水混凝土美术馆,也是东北最大的美术馆。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四个展厅,总面积530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展厅面积达1500平方米;一个面积400平方米可容纳250人的报告厅;一楼入口处另有13米高,面积达420平方米的大堂,视野开阔,宽敞明亮,是极好的聚会场所。馆外4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周遭林木挺秀,绿草如茵,花海鲜红,常有众多游人在此休闲嬉戏。
自2006年建成开馆以来,辽河美术馆共举办各级各类画展300余场,接待观众500万人次,其中国家级展40余次,如“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港澳台及海外华人邀请作品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览巡展”,此间中国美术家协会及诸多省、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及艺术院校师生纷纷前来参展、交流、观摩……
在全国数以千计的城区之中,“兴隆台”原本属名不见经传的弹丸之地,却因“名以馆传”而声名大振。艺术的魅力,使这个城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多年来不但综合经济实力始终占据辽宁省近六十个城区中的第一方阵,而且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被授予“中国美协辽河创作基地”,这是中国美协在辽宁设立的唯一创作基地。
二
一个城区,何以能与艺术结缘,投资兴建一座当时在华夏大地上还寥若晨星的美术馆,凝聚天下众多艺术大师的丹青妙笔呢?始作俑者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觑。
兴隆台区始建于1986年初冬之时,全区近四十万人口,以辽河油田的职工、家属为主,他们来自全国各大油田。全区除中心区的十几万人口外,其余多数分布在三十几个矿区之中,“点多、线长、面广”,号称“移民区”,区直机关干部,也绝大部分来自辽河油田。建区之初,城区内沼泽遍地,杂草丛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遍布低矮的平房、板房,甚至还随处可见许多临时搭建的帐篷,生活条件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全区绝大多数民众血液中涌动着石油工人“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紧紧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凝心聚力,艰苦拼搏,仅用十几年时间,就使得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全区GDP总量、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全省城区中名列前茅,城区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2002年初,区委、区政府领导在总结思考全区十多年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时,敏锐地意识到,作为一个依托特大型企业建立起来的城区,其经济发展,从起步阶段到形成较快的发展速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未来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涵盖其中的诸多文化元素。当年石油学院的高材生,区委主要领导深情地回忆起在大学学习时的经历:虽然攻读的是地道的理工科,但是学校配合美育教育,经常通过艺术大讲堂开展美术、音乐欣赏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情商,从而更增强了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情趣。区党政领导同志共同感到,建区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民经济较快地登上了一个台阶,跻身全省城区中的第一方队。群众手里有了钱,但全区的恩格尔系数却居高不下,显然是有了钱不知道该怎么花,只会变着花样的去吃,去穿。群众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让大家心有戚戚,即众多居民迁入新居之后,习惯于高档豪华装修,却不知道如何美化修饰自己的生活,宽敞的住宅被装修得大红大紫如同一个个乡下姑娘。一些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打算买幅名人字画,布置一下客厅和书房,走遍大街小巷却无从寻觅,只能想方设法求人去北京琉璃厂、潘家园“捎买带”……
事物的发展总会有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机遇。这年秋天,兴隆台区所处的盘锦市,由市总工会主办搞了一次“蟹文化系列活动”,为了给这届涉及国内诸多城市的文化活动增色,同时搞了一次美术作品展,全国及省内美术家协会的部分领导及诸多丹青妙手携带自己的得意之作前来参展。囿于全市还没有一座美术馆,展会借用一所中学的体育馆举行。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只能用双休日和晚间开展。几天的时间里,全市各行各业,各界群众纷至沓来,云集小小的体育馆,如饥似渴地观摩展品,并向莅临美展的画家们求教。
兴隆台区的几位领导亲临画展参观之后,顿觉脑洞大开——利用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以发展书画业为突破口,打造全区文化产业。此后,他们多次探访当时区内仅有的三位中国美协会员:赵世杰、胡泽涛、崔志安,虚心向他们求教,探索发展美术事业的路径。一次在区群众文化馆,区委主要领导与当时已在全国画坛小有名气的画家胡泽涛闲谈,倏忽发问:“你想过吗?由我们主办一个面向全省的美术作品展。”这样的发问让胡泽涛顿时语塞,好半天才涨红着脸说:“办展?我们?靠什么呀?”那神情不啻是要让他去搞一次探月旅行。“就靠我们的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加快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决心。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无中生有’,想方设法把世上许许多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位领导斩钉截铁地说。
三
此后的日子里,区委、区政府在多次会议上,讨论研究如何以发展书画美术事业为突破口,打造文化产业,加快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方案。当时,房地产业已经在全区范围内悄然兴起,为了筑巢引凤,为这项事业提供发展平台,区政府出资买下了刚刚建成的商业街中一栋二层楼上所有门市房。
在一个双休日里,区委领导拉着胡泽涛在商业街徜徉,指着那栋二层楼说:“二楼上面的十几间商铺都归我们使用了,立刻组织装修,同时向省内国字号书画家发邀请,明年一月进行全省美术作品展。”一席话,让胡泽涛心花怒放,竟然情不自禁就地跳起了“蹦迪”。
2003年1月18日,“辽宁省书画名家邀请展”如期举行,此前,区委、区政府决定,以这个小二楼上的所有展室为依托,成立了辽河画院,任命胡泽涛为副院长。前来参展的省内27位画家共携280幅展品,另有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画家也前来助阵,所有画家全部是中国美协的会员。邀请展的成功举行,进一步统一了兴隆台区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鼓舞了全区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士气,同时也让区领导们摸清了省内画家队伍的构成和专业特色。
鉴于本区内专业美术人员甚为寥寥,为了迅速壮大队伍,尽快形成艺术氛围,区政府经过周密研究,决定采取“拿来”的办法,机械扩张专业人员队伍,并细致讨论了相应招聘人员的优惠政策。首先明确,被招聘人员身份必须是中国美协会员;然后瞄准招聘对象,再根据招聘对象的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工作岗位、经济待遇。对每位应聘人员到岗后,提供工作室,发放住房补助费,协助随迁家属工作安置等。
在如此优厚的条件感召之下,多数事先被“瞄准”的专业人员顺利到岗,但也有的本人积极应聘,渴望来这里一展身手,但是原单位领导受此启迪,重新慧眼识珠,不肯放行。情急之下,时任辽河画院副院长的胡泽涛与区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不惜登门拜访,从“一顾”“二顾”“三顾”,再到“N顾”,与应聘人员所在地区、单位领导软磨硬泡,反复表明心迹,直到最终玉成。
居于河北省坝州县的画家姚占芳,在当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家境十分困窘,就连购买绘画的笔墨纸张都囊中拮据,但是其美术作品已几次入选国展,并获两次金奖。区政府破例将他聘为辽河画院专业画家。应聘到岗后,姚占芳犹鱼入水,专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工笔、写意、水彩、水粉画堪称多面手,尤以农村题材的画作蜚声全国画坛。
胡泽涛这位当年刚逾不惑之年的青年才俊,在招聘同行画家过程中,不计个人名利,抛开同行间的俗念,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游说,极尽洪荒之力。来自铁岭市的省美协副主席、工笔画家白国文应聘到岗后,被任命为辽河画院院长,而胡泽涛依旧心悦诚服地在副院长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至此,兴隆台区政府在省内外共招聘了9位画家,加上原有的几位画家,都属当时在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的新生力量,他们是:白国文、胡泽涛、赵世杰、刘铁泉、王宓、崔志安、金铭惠、程健、金兆韬、毛德墚、姚占芳、冯勇、仇传澄。以辽河画院为依托的兴隆台区文化产业园遂宣告成立,全区的文化产业如同一艘鼓满风帆的航船,蓄势待发。
辽河画院的成立,9位美术界丹青妙手的引进,商业街上的商铺随之兴旺起来,商家们百鸟朝凤般地纷纷挂起与书画相关的牌匾,装裱、摄影、彩扩、文房四宝等行业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文化产业园区顿时显现出万紫千红的浓春景象。
四
2004年4月,经报请盘锦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兴隆台区政府在区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斥资8.8千万元兴建一座美术馆,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引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
美术馆开工兴建之际,正值房地产开发在全国方兴未艾之时,施工兴建过程中,常有不同声音鹊起。“花几千万去建个美术馆,纯粹是花拳绣腿,装点门面!”更有开发商指指点点说:“又是美术馆,又是广场,那么大的地面能建个十几栋楼的小区了!”
在种种非议面前,区领导坦然面对,不为所动,时常深入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区内的几位画家在工作间隙,也时常主动跑到工地来,深情瞩望着美术馆一天天、一寸寸长高,如同凝望自己的孩子,期盼着他们早日成材。此间,盘锦市的领导同志也多次亲临工地,现场办公,帮助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动迁、安置等实际问题。经过整整两年的紧张施工,美术馆终于竣工落成。
两年间,兴隆台区乃至盘锦市领导,文化艺术工作者、各族各界群众的关心、厚望,为此付出的心血,也连同清水、混凝土一道,灌注进了美术馆的肌体。如何为美术馆冠名,也让区领导和广大美术工作者们颇费匠心,随意取名为“兴隆美术馆”,岂不太过简单粗糙?
鉴于兴隆台区所处的辽河下游区位和境内遗存的一处明代烽火台遗址,区委、区政府派出由时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带队,二十几位画家组成的采风团,沿辽河溯水而上,寻访辽河源头,采集创作素材。经过20几天的考察、探访,采风团行程两千多公里。其间,辽河流域文化卓越的独创性,持续的向心性,不断的赶超性,让画家、艺术家们欣喜若狂。在内蒙古乌力吉木仁河流域的辽阔草原,在老哈河流域的茫茫大漠,在秀丽幽静的吉林东辽河畔,他们情之所至,且歌且舞,大声呼号。从遥远的天际似传来袅袅回音,细听那回音,分明是两个字:“辽——河……”返程之后,大家异口同声,将美术馆命名为“辽河美术馆”,源于辽河流域的中国第一龙——玉猪龙也被制成精美的雕塑,矗立于美术馆门前正中。
五
暮秋时节,为了撰写这篇稿件,我几次到辽河美术馆找相关人员采访,时而在宽敞明亮的大堂徜徉,在记忆深处寻找过往的那些场景。十余年来,我曾无数次在这里进进出出,直至主持一些大大小小展会的开幕式,但是对于它的前世今生还是知之甚少,作为一个在此地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子民,实在有负于它的存在。依稀记得,自新世纪以来,许多中国美术界耀眼的星辰,其夺目的光彩都曾在这里交相辉映。他们的名字是:刘大为、宋雨桂、宋惠民、吴云华、冯大中、戴志祺、刘健、许勇、李晨……还有更多的青年才俊数不胜数。
当年的辽河画院,因了辽河美术馆的建成,在一个城区之中,可纵览四海风云,吮天地之精华,成为了国内外美术界一处令人瞩目的艺术百花园。多年来,画院以工笔画为主,水墨、油画、水彩等画种并存,拥有15名专职画家和20名特聘画家,其中中国美协会员30多名。画家们的作品题材多样,或苇海芦花,野鹤雄鹰;或炊烟小溪,原野草木;或渔村轻舟,油城新貌……所有画作,都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先后在全国重大展事中获金、银、铜奖20件,优秀奖46件,部分画家应邀为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省人民政府礼堂搞专题创作,还有的画家画作分别在俄罗斯、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及国内各级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联展。出版发行个人画集60部,画院专集两部,在全国各专业报刊中发表作品300余幅。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抚摸并凝视着大堂周围那光洁细腻的四壁,似已积淀了一层青灰色的“包浆”。
走出美术馆大堂,移步东部城区,有一爿占地一万平方米的“艺术梦工厂”,内设9个功能各异的独立展馆,集交易创作、休闲景观、美学教育、艺术实践、文化商业于一体,由来自深圳的商家经营,成为了区域性的艺术活动中心和城区的“会客厅”。与之毗邻,一座高大的牌楼映入眼帘,牌楼之上书有“广厦艺术街”几个字。在这里,本地良信集团投资12亿元,设计由14栋主题建筑组成,总面积14万平方米,内中以文化市场为主导,涵盖艺术家工作室、设计服务、文化电商、地域工艺品、影视广告、文化创客六大板块的中国最大的美术创意产业基地。目前已入住画家工作室89户、画廊12户、艺术机构11家,与文化相关产业15户,配套服务9户。另有包括鲁迅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等大学创业实践基地17家。10年间,辽河美术馆的影响力,拉动了兴隆台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区文化产业及相关单位已达1751个,从业人员15406人,投资总额74亿元,营业收入56亿,产业增加值11.9亿元,占全区比重3.4%,税收近1亿元。文化产业在全区的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中,已成燎原之势。
抚今追昔,一个城区和一座美术馆的前世今生,让我不胜感慨。始于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早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文艺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一个区域的民众对艺术的感知和欲求力,有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大的推动作用。判断所有社会现象的价值,需要审美眼光的培养,而美术馆正是一个区域传承美和收藏美的核心所在。辽河美术馆至今仍然属于一座纯公益场所,来此参观的人不需购买门票,地方财政每年都要为其举办的各级各类展会投放一定数额的资金。说白了,它基本上还是一个需要由财政供养的消费场所。然而对它的回报,却是全区文化产业链条式的发展、壮大,这无异是对整个区域和社会的回报,更何况这样的回报,还将惠及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的艺术感知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飒飒秋风吹来,不远处的空中有几片秋叶蹁跹。十载年华,月圆月缺,兴隆台区的党政领导已经调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中有的已经退休,有的担任了更高一层的领导,但是他们不忘初心,痴情不改,依然以眷眷之情,瞩望着这座为全区人民带来福祉的美术馆。新到任的领导也一如既往,悉心关怀、支持这里的工作,对每一位艺术家体贴入微,如同守望着一片精神家园。今年春夏之交举行的“大美辽河口美术作品展”,就是在新一任区委、区政府领导的热情支持和精心指导下进行的。据说,美术馆整体平面造型最初的设计构想是,由大小不等的八个集装箱板块组成,前方有一个巨轮牵引,后因施工场地和建筑材质所限未能实现。由此让我想到,若是把辽河美术馆十年来成功举办的各级各类展会比作“八个集装箱”中承载的器物,“集装箱”的“引擎”,无疑是兴隆台区的全体干部、群众。衷心地祝愿,这承载着无数艺术珍品的“集装箱列车”,在大千世界里永远纵横驰骋,追逐新梦。
责任编辑 董晓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