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俊萍
提到语文教学,方法有多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点拨教学是一种能提高效率、发展能力的好的教学方法。有的老师一到课堂上就打开扩音器,下课了就唉声叹气地说一节课上下来真累,几节课上下来累的就不想说话了,我想造成这种局面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离不开教师采用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弄得自己是精疲力竭,学生们听多了既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还会产生厌倦情绪。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教学模式。
为了避免这种“两败俱伤”地现象产生,教学实践告诉我采用点拨教学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那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负担,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点拨教学力忌全面讲授、全盘灌输,它主张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即从“教”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从“学”来说,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就变成了媒体。
点拨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无处不在,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或是多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是只有名师才能做到,实践表明,每节课都可以运用,每个一线教师都可以运用,只要课前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点拨教学我们也可以运用的得心应手。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有关点拨教学的做法。
一、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点拨教学恰恰能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比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注意状态等等。运用点拨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去拨动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和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改变呆板的串讲方式,通过点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要移的两座山,高万仁,方七百里,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这到何年马月才能移走两座山,不如搬家更符合实际;愚公实在愚,还是智叟的话更切合实际。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趁热打铁,趁机点拨愚公之妻的“疑”与智叟的“疑”是否一样。学生思考、沉默过后,有的回答差不多,有的回答不一样。我不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有关段落和语句,来分辨两个“疑”的不同。由此可见,适时点拨创设的这一种氛围对学生起着感染、思索、熏陶的作用,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造了学生的创新力。
二、点拨,使学生学会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问。”创造从怀疑始,怀疑就是思考,大胆怀疑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是学习进步的反映。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提不出疑问,或怕提出疑问,这时作为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可借用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并提问。点拨教学本身就重于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解疑,或者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难时,教师献疑,让学生活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中,就采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一是看似无疑处生疑。对所学内容看似无疑,但并不是真正无疑,只是没有发现而已。经过启发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过去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而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大家就这一问题纷纷议论,有的说是掌柜想多赚钱,有的说是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最后经过提示,大家才把它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联系起来认识这个问题。二是有异议处生疑。学习中有时对作家或别人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常常会生疑。通过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不同意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写法,认为它前后不照应,应将“补”和“洗”交换位置,就与“又脏又破”呼应了。学生这种敢于质疑和参与求知的精神是在我不断启发和点拨下培养起来的。这也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三、点拨,让学生求异创新
在实践教学中,点拨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理解,去阅读分析,去写作运用,在自学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救人”多少年来都被选为小学教材,成为我国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可是这一问题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可以說,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它往往使人拘泥于常理而无计可施,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称象按常理,在过去无法计算,曹冲用石块代替象,化整为零,称出了象的体重。司马光砸缸救人也是如此。这两个典故在于说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求人们从多种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为事物本身的性质以束缚,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一次的作文教学中,我选择“滥竽充数”这一典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维,大部分学生都把问题集中在南郭先生身上,说他没有真才实学,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个故事里面还有齐宣王、齐闵王两个人呢?这两个人与南郭先生有无关系?通过我的启发再经过讨论,学生思维放开了。有的说,南郭先生能滥竽充数与齐宣王分工不明确有关,南郭混不下去与齐闵王责任到人有着必然联系。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说法,并告诉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能够长期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那么我们就会冲破习惯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
总之,点拨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由只注重教法转变为同时注重学法;由只注重学会知识转变为更注重培养能力;由只注重手把手教转变为注重引导放手学。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点拨方法的恰当运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只是遥不可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