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莲萍
摘要:音乐学科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的,本文旨在探索音乐教学过程既突出音乐学科独特的审美体验特点,又合理安排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扎实学习,找到这两者之间有机融合的平衡支点,驱使音乐教学的感性实践和理性认知在实践环节中平衡、有效展开。
关键词:感性实践;理性认知;有机相融;平衡支点
作为一线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常会有一些“茫然”与“困惑”。一方面,“重理性认知、轻感性实践”。忽视音乐学科的审美体验价值和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特质,在感受音乐时只注重技能、技巧,在感情上无动于衷,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而另一方面,“重感性实践、轻理性认知”是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淡化知识技能”这一理念的误读,片面地将“淡化知识技能”理解为弱化知识技能,导致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虚而不实,以至于影响了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对更高层次音乐审美体验活动的参与。
所以,我一直渴望在教学中探寻出新的模式和方法,本文从将审美体验与技能训练完美结合这个角度阐述研究,使其得以有机相融,并切实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有效展开,使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出别样的神韵。
一、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关系的理解
音乐学科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突出音乐学科独特的审美体验特点,又不能轻易地淡化甚至否认“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撑,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就不可能深入。《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因此,在“双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便是一些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也要通过学生对具体的音乐或音响的聆听体验来进行,而不能采用脱离音乐情境,从概念到概念的说教以及机械单一、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唯有这样,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构建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有机相融的平衡支点
要使音乐教学中的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有机相融,和谐统一地作用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我们需要在它们之间构建三个平衡支点。
●支点一 外显形式与内在思辨的平衡
音乐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教育,但是,音乐审美是要依托于思辨的,要想更深入地进行感性实践,就必须要有理性认知的支撑,这就需要外显形式与内在思辨间达到平衡。
要使外显形式与内在思辨间达到平衡,我们就要从非概念的角度去教音乐,融知识技能于审美体验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外显形式来实现,如图形谱的运用。图形谱作为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图形谱帮助学生学习音乐,能够进一步深化音乐形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的美。特级教师吴瑶香在执教《瑶族舞曲》一课时设计的图形谱恰当、形象。学生边聆听音乐,边看老师画图形谱。花朵圆弧形的线条与第一乐段优美婉转的旋律珠联璧合,藤枝笔直的线条与第二乐段欢快热烈的旋律相得益彰。当最后一个音符停止,这幅形象的图形谱跃然于黑板之上,乐曲的曲式结构清晰地呈现出来。乐曲为ABA的结构,花朵为A段,分8个乐句,每句8拍,藤枝为B段,一根小枝条就是4拍,B段中带有变化的两个乐句也用小碎花表现出来。接着,教师请学生一起边听边画图形谱,最后还运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不同的乐段用不同的节奏型伴奏,B段中带有变化的乐句也用了不同的节奏。看着如此清晰的呈现出乐句、节拍、节奏、情绪等的图形谱,相信学生聆听了几遍之后都可以背谱了。吴老师就是这样巧妙地将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融为一体,使学生在音乐審美体验中习得了知识技能。在这样的音乐审美实践中,学生完全融入其中,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有机相融,使得外显形式与内在思辨达到了平衡。
外显形式与内在思辨的平衡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将外显形式直白地、准确地、清晰地送抵学生的内心,拨动学生的心弦,形成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理性认知,再通过外显形式将这种理性认知表现出来,反作用于外显形式,进一步指导与提升感性实践。
●支点二 深切感悟与有效训练的平衡
“训练”曾一度作为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有效手段使用。“悟不深则练无效”“练不高则悟难深”,要让深切感悟与有效训练之间达到平衡,要带着感悟训练,用深切感悟推进有效训练;要在训练中感悟,用训练加深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避免单纯的感悟,也要避免单纯的训练。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都会先训练学生的声音,而后为了让学生尽快入情,采用了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的方法来体会歌曲的意蕴。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使得这个环节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刘德昌老师在歌曲教学中经常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很好地将声音训练和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结合起来,将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与歌曲演唱情绪的表达结合起来,使得感悟与训练达到平衡,为我们做出了精彩的示范。他在为音乐老师讲座的过程中,以《闪烁的小星》这首童谣的教唱为例:首先要求老师们一起朗诵歌词,第一遍朗诵时要求老师们注意朗诵的状态,第二遍朗诵时要求注意声调,第三遍朗诵时要求加一点童趣。由浅入深地引导大家去找语言的情感,从而为之后演唱歌词时抒发音乐的情感做铺垫,同时在朗诵中还解决了声音位置、状态、咬字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地训练声音,激发情感,最终让老师们明白用怎样的声音用怎样的情感去演唱这首童谣。在有感情的朗诵中,完全放下了节奏的束缚,注重声音,注重情感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之上还训练了演唱技能。
深切感悟与有效训练要有机相融才能取得平衡,要结合巧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不能脱离感悟讲训练,亦不能脱离训练讲感悟。
●支点三 个性张扬与价值引领的平衡
音乐的感悟是具有主观性的,音乐所描绘的画面没有直接可感性,需要借助于人的联想和想象,化枯燥的音乐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需要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获得丰富深切的感受。但在音乐的体验与感受中,缺失价值引领的个性张扬存在着脱离音乐本质与内涵的可能性,缺失个性张扬的价值引领则让学生失去了自主体验与感悟的机会。因此,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应该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之下,教师要善于捕捉音乐的品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而彰显学生个性的独立感受与见解要接近、符合音乐的本质与内涵。
在初次聆听《糖果仙人舞曲》时,教师没有跟学生讲述剧情,只是告诉学生:“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做一个甜甜的梦,梦里我们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教师用甜甜的梦中表情引导学生静静地感受音乐的梦幻色彩,听完后再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梦,描述他们脑海中的情景、画面。
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都感受到了音乐的梦幻色彩,也都注意到音乐中钢片琴发出的奇特声音,从而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当然,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与能力都是需要在日常的课中逐步培养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讲究平衡、追求和谐,如若不能,极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找到感性实践与理性认知的平衡支点,让它们有机相融,才能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净化心灵之美,陶冶情操之美,启迪智慧之美。
参考文献:
[1]程广文.论教学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3
[2]余慧娟.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J].人民教育,2012,(2):33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52
[4]张伟,杨斌.论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J].教育研究,2011,(11):41endprint